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數據洞察一:2013年之前是相對低谷期,2014-2016年快速增長,2018年創新高;數據洞察二:農業及食品行業投資主題越來越多元化,智慧農業、食品飲料漸成新寵;數據洞察三:從融資金額看,零售領域為“吸金王”,產品流通、信息技術服務短暫爆發;數據洞察四:早期項目融資數占一半以上,2017年之后中后期項目增多;數據洞察五:以2014年為界,小規模融資數先升后降,中后期融資數比例穩定;數據洞察六:融資間隔5-20個月為“黃金時間”,1/7企業抓住了這一機會;數據洞察七:三分之一投資者多次出手,七分之一機構有“押賽道”潛力;數據洞察八:智慧農業創投興起于2014年,目前熱度平穩;數據洞察九:零售領域投融資此消彼長,生鮮電商熱度持續,食品電商崛起;數據洞察十:10家最活躍投資機構事件占總事件數1/5,賽道獵手未形成。
農業是一個覆蓋面廣,內涵豐富的行業,我們認為同其他行業一樣,技術是推動農業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主要有兩類技術:
- 其一是數字化技術,即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及其衍生出的信息化、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同時還包括遙感測繪、精準導航、精密機械等技術;
- 其二是生物化學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化學合成等。以這兩類技術為主線,結合硬件技術、機械技術、信息技術等,構成了推動農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集群。
未來農業是技術驅動下的農業發展新階段,就產業鏈而言,通過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合,能夠開發更加優質的農業生產物資,包括更好的種子、更有效的作物保護產品;在種植和養殖環節,過程得到優化,更加精準高效,設施農業和智能機械普遍推行;在流通環節,冷鏈物流技術能夠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鎖鮮。當然,與此相伴的還有更加營養、健康的新型食物,如人造肉、植物蛋白奶等。本研究從技術驅動農業及食品行業全產業鏈發展的視角出發,通過對創新企業及大型企業投融資事件的梳理,發現中國農業及食品行業的創新脈絡,以展現農業生態的變革。同時,我們還將對行業內活躍的機構和創新企業進行“畫像”,分析他們在行業趨勢轉變中的表現,為行業從業者及新進入者提供參考思路。在多因素影響之下,對中國未來農業及食品行業走向作出預測,揭示行業發展方向。報告數據來源于多個公開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工商信息查詢服務提供商企查查,創投數據提供商投資界、創業邦、IT桔子、烯牛數據等,同時引用了企業官方信息和公開報道中的信息。我們已盡量保證信息完整、準確,但由于信源眾多、口徑不一,難免存在疏漏,還望讀者耐心指出。如需引用報告中的數據,請務必保證完整,并聯系我們進行授權。2010-2019年
2010-2013年,國內農業及食品行業投融資趨勢較為平穩,從2014年開始有一個明顯的爬坡期,并于2016年達到投資事件數的峰值。2013年之前是相對低谷期,2014-2016年快速增長,2017年小幅回落,2018年迎來峰值。2016年之前,融資公司數、融資事件數、投資者數量三者呈現正相關關系,但相對而言,投資者數量變化更大,這意味著在國內農業及食品領域,對創新企業予以支持的資金來源較為多樣化,不斷有新投資者進入該領域。預計后續投資機構數量將進一步穩定,新增公司數保持穩定,隨著中后期項目增多,帶動行業融資總金額升高。農業及食品行業投資主題越來越多元化。在2014年以前,投融資事件主要集中在農資、農業生產、產品流通零售等領域,這些都是相對傳統的領域。2014年之后,行業投資主題越來越多元化,智慧農業系統、信息技術服務、零售等行業事件增多。2014-2017年農業生產型企業的投資相對穩定,保持在15%左右的比例。相對而言,零售更加引人關注,包括超市賣場、連鎖門店、室內貨架、B2C電商等。以物聯網、智能硬件、決策分析系統為代表的智慧農業系統從2014年開始進入投資者視野,意即2015年可能是“智慧農業”的關鍵一年,目前這一領域的投資占行業總投資數的10%左右,科技已經成為行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因素。從最近3年的趨勢看,食品飲料行業的投資比例在增加,這可能是因為消費升級后,大眾對創新食品飲料、高端食品有了更多期待,市場提供了更多供給,而資本也注意到這一領域的潛力。細分領域的融資規模呈現明顯的階段性,2011年之前,農業生物技術、農業種植/養殖企業拿走了行業絕大部分融資,企業類型主要是種藥肥等傳統企業。2011-2013年,零售行業成為了熱門投資領域,2014年之后各個細分領域融資較為均衡。對零售行業的資金追捧在2011年爆發,2013年達到峰值,2018年再次迎來小高潮,零售行業的兩輪高潮背后是2012年左右的“新零售”以及2018年的室內貨架熱,今年以來熱度有明顯的下滑趨勢。2015-2017年間出現過一輪對產品流通的關注,主要是解決大宗農產品交易和農產品直接觸達用戶的問題,活躍的公司包括天天果園、鏈農、食行生鮮、易果生鮮等,這些企業在這3年間拿到了100億以上的行業融資。初創企業融資高峰出現于2016年,之后一直到2017年天使輪投資事件在行業占比為30%左右,意即每年獲得融資的公司中有1/3是初創公司;2018年初創公司融資數量有所下滑,初創公司融資事件數占比為14%,下滑6個百分比;2019年有所回升。A輪融資事件數占比一直較為穩定,同樣約占行業30%左右的比例;C輪及以后融資事件占比走勢呈明顯的倒“V”型,2014、2015年是底部,目前有所回升。2010-2017年,C輪及以后融資事件數比例偏少,說明創業公司大多沒有走到較為后期的階段,這一趨勢在2018、2019兩年有所改觀。一般而言,創業公司融資輪次約為每年1次,以此推算,2014、2015年創業的公司有很大比例走到了后期,這一時期除了零售較為火爆之外,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信息系統等也是重要分枝。一般而言,500萬元以下對應天使輪融資,500-1000萬元之間對應A輪融資,1000-5000萬元對應B、C輪融資。以此來看,2011-2017年A輪及以下融資比較多,表明此時初創企業比較活躍。2018、2019年1000-5000萬元規模的融資占比較大,意即融資輪次在B輪及以后的事件較多。5000萬元以上的大額融資事件占比一直比較穩定,僅在2011、2012兩年有較大的變化。2019年以來,融資規模較為均衡,早期項目融資事件約占行業25%左右的比例,中期項目60%左右,后期項目占10%。絕大部分企業在成立的18個月內完成了天使輪融資,成立兩年以內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完成了天使輪融資。約有14%的企業在完成天使輪融資的5個月內進行了A輪融資,天使輪之后5-24個月是再次融資的黃金時間,這段時間也是大部分企業完成A輪融資的時間。天使輪到A輪的最遠時間間隔是59個月,在這之后已經沒有企業能夠再進行下一次融資。A-B輪融資間隔為5個月的公司數同樣占比為14%,60%左右的企業從A輪到B輪融資間隔在5-20個月,絕大部分企業在32個月之內完成了B輪融資;B輪以后的融資間隔期分布較為均衡,從2個月到40個月皆有。從所有投資事件數中,我們梳理出了投資機構參與的活躍度。以數量而言,63%的投資者只出手了1次,出手2-5次的投資者占比為30.83%,14.26%的投資者出手次數在6次以上。70%左右的投資者只投資了1家企業,27%的機構投資了2-5家公司,投資6-10家公司的機構僅占2.51%的比例。這一方面說明農業及食品行業的投資較為分散,尚未出現能夠把握“賽道”的強有力機構,也未形成投資機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行業存在的巨大整合空間,可以在產業賽道培育、孵化方面深度布局。2010年以前較少,2010-2015年進入穩定期,2016年有比較大的爆發,意即此時投資者大量融入農業及食品領域。目前看,行業活躍投資機構數量雖然較2016年峰值低,但依然為10年以來較好的一個階段。在智慧農業領域,活躍企業類型有大數據、物聯網、無人機、管理決策、智能溫室等幾類,2012年以前,投資事件數偏少,2013年之后投資事件數增多。無人機是智慧農業賽道最熱門的細分領域,占到所有投資事件數的40%,大數據次之,事件數占比為36%,管理決策和物聯網領域事件數接近,智能溫室最少。從融資金額看,大數據及綜合解決方案企業拿走了智慧農業賽道80%左右的資金,物聯網17%,智能溫室2%,這一方面說明了大數據企業極強的吸金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通過數據驅動農業創新是資本和市場認可的方向。生鮮電商、食品電商、酒類電商、連鎖門店等與農產品和食品零售相關的賽道在近十年一共拿到了近400億元的融資,各個細分領域依次占比為生鮮電商(61.40%)、連鎖門店(16.23%)、酒類電商(11.51%)、社區團購(3.3%)、智能貨架(5.43%)。2011、2012、2013年三年生鮮電商就獲得了140億元左右的融資,之后迅速收縮。2014年僅2億元投入該領域,之后不斷爬坡,于2018年再次迎來峰值42.8億元。生鮮電商賽道活躍的公司包括京東生鮮、每日優鮮、彩食鮮、愛鮮蜂、呆蘿卜、極鮮網、本來生活網等,這些明星公司的超大規模融資拉高了這一領域的總體融資金額。社區團購一共拿到了12.7億元融資,活躍公司包括小區樂、松鼠拼拼、同程生活、選好貨等,依次融資8.6億元、2.8億元、1.6億元。2018年該領域完成融資9億元,2019年截至8月完成融資3.85億元,從融資情況看該領域熱度聚集和發散相對較為迅速。智能貨架與之類似,活躍于2016、2017、2018三年,目前熱度亦較低。數據來源:上市公司招股書,Choice金融終端,35斗整理,截至日期為9.24日收盤數據來源:上市公司招股書,Choice金融終端,35斗整理,截至日期為9.24日收盤數據來源:上市公司招股書,Choice金融終端,35斗整理,截至日期為9.24日收盤A股上市門檻較高,一般“新經濟”公司很難達到這一要求,尤其是凈利潤一項,故在A股上市的多為傳統型企業,一般有10年-20年左右的發展歷程。從企業類別看,禽畜養殖類企業較多,市值規模也較大,如溫氏股份、牧原股份等,糧食種植、食用菌、糖等企業市值相對較小;食品飲料行業則較為均衡,發行規模和市值都較為接近。港股、美股上市則與企業類別和所在行業關聯度不高,跨越餐飲連鎖、咖啡連鎖、鹵制品等行業,主要和企業融資意愿及上市需求比較關聯,類似于創造“最快上市”記錄的瑞幸咖啡,是極為稀缺的樣本。未來,新農業企業和新食品飲料企業可能在融資便利、上市條件寬松的條件下進一步進入港股、美股市場。未來農業黃金賽道
從2010-2019年農業及食品行業投融資趨勢我們發現,科技正在改變傳統農業,創新企業成為了推動產業前進的強大引擎,從資本熱度、模式創新、產業影響等維度出發,我們梳理了“未來農業”系列智慧農業、產品流通、電商零售、食品飲料、產業服務5大賽道100家值得關注公司。智慧農業指的是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無人機、人工智能、精準導航等技術的綜合應用,改進農業生產流程,提高產業效率。國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精準農業暨智慧農業,國內智慧農業研究開始于本世紀初,2012年前后大量創新公司出現,推動這一模式發展。目前,智慧農業模式已經在大田作業、設施農業、養殖等領域有深入應用,如植保飛防、精準導航、水肥管理、決策分析等。智慧農業改變了 “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模式,讓農業生產更加高效、智能,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在已有成熟案例和區域經驗的基礎上,智慧農業綜合應用有望在全國持續鋪開,預計未來幾年,產糧大區、高經濟作物種植區將全面推廣。涉農產品流通的主要創新點在于農資流通、農產品批發、農產品電商、供應鏈等,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渠道,解決農產品流通領域信息不暢的問題,實現“農資下行,農產品上行”。從2014年開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創新模式就不斷涌現,比如農資線上采購,大宗農產品批發,服務商販的農產品批發,服務終端用戶的農產品電商等,以及伴生的倉儲、物流等供應鏈方面的創新。在涉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細分領域都已經有較為成熟的模式,涌現出了一批得到市場和資本認可的企業。提高涉農產品信息透明度,減少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真正實現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雙向受益。涉農產品流通創新還將進一步發展,區域性平臺、全國性平臺和垂直品類平臺將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主要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類,線上以生鮮電商為主,線下以新零售門店、智能貨架、社區拼團為輔。農產品到達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業內爭奪的焦點,從電商一直到新零售,為用戶提供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和產品供給。生鮮電商、社區團購、食品電商、新零售、海淘等細分領域已經出現較為成熟的公司,頭部企業市場占有率已經較高。通過海量市場數據的分析整理可以為生產端提供輔助建議,幫助生產企業優化產品結構和種植過程。“以銷定產”的模式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涉農產品零售的主題。食品飲料行業和農業關聯性較強,較為傳統的有酒、糖、茶,目前比較熱門的是“人造肉”、“植物奶”等,模式創新從新品類、新理念出發,提供新型食物供給。創新食品飲料一直是資本和消費者重點關注的對象,人造肉、植物奶、包裝食品等獲得了巨額的融資,甚至造成了二級市場的概念炒作。創新食品飲料有明顯的“生命周期”,如涼茶類飲料、休閑食品、網紅產品等,品牌運營往往優先于具體產品品質。食品飲料創新涉及農產品原料利用、加工工藝演進、渠道建設、品牌建設等環節,對農業及食品飲料整個產業鏈均有深入影響。情感價值、個性化、營養、健康是未來食品飲料創新的主要趨勢。產業服務模式非常多樣,包括信息發布、土地流轉、市場信息、金融服務、知識服務、培訓服務、品牌服務等,這些創新模式解決生產、流通中的許多問題,促進了農業及食品行業的發展。從產業熱度看,品牌農業、市場信息、金融服務是目前較熱的幾個細分領域,獲得了市場和資本的認可。在以上提到的細分領域,各自有較為成熟的模式,已經跑出了一些成功的樣本。產業服務是持續且深入的,隨著新農業的發展,將滲透到農業及食品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隨著模式驗證成功,產業服務領域有望跑出一系列專業公司,共同助推強技術驅動、科技創新為先導的未來農業。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業吸納了26.1%的就業人口,農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占比為7.5%,這就意味著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鄉村治理密不可分。在農業主要的細分行業中,畜牧養殖規模占比最大,接下來依次是種植、水產和林業,以及種藥肥等農資行業。從小農經濟轉向規模化經營、建立產業化平臺,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收入水平提升。(2)以科學技術為主導,推動農業現代化
2012年之后,每年的“一號文件”著重強調了科技的重要性,發力的方向包括生物種業、現代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希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裝備創制應用。生物種業、現代農機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同時有進入門檻和審批限制,相對而言,智慧農業解決方案、綠色投入品等,主要突破點在于應用場景和市場意愿,區域模式跑通可以大范圍復制。新的生產組織模式、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在滿足主要糧食和果蔬作物供給的基礎上,農業已經開始與其它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的產業鏈在不斷延伸,農業的功能也在發生變化,比如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結束語
與其它行業相比,農業是一個相對傳統、變化較慢的行業,同時它又是一個基礎性產業,關乎民生和生活質量。2010-2019年農業及相關行業的投融資數據是反映行業發展的一個指標,同時還有大量的個人或機構之間的未披露交易。農業生產的區域性、分散性,與規模化經營之間需要長期的平衡,才能找到好的經驗輸出路徑和模式。新技術是農業從依靠自然資源向標準化種植/養殖遷移的主要推動因素,農業生物技術、智能硬件、物聯網、管理決策等方面的創新會帶來更成熟、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變化是沿著產業鏈發生的,包括生產要素的拆解和重新組織,生產過程的標準化,流通路徑和產品質量的管控,以及產業鏈整合的能力,這其中也會產生大量的投資機會可供挖掘。附錄
農業生物技術-合成生物學,雜交育種,基因工程,微生物農業種植/養殖-農業生產,垂直農業,工業養殖,飼料;智慧農業-決策系統,大數據,物聯網,無人機,智能溫室;產品流通-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農機租賃,B2B平臺,供應鏈/倉儲,物流;8. 輪次在進行合并之后, 時間選擇最后一個發生的時間;9. 未披露金額、金額不詳按0計算,數百萬、千萬、億記為一百萬、千萬、億;來源:35斗
提示:
*本文經35斗(ID:vcearth)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Bobo(微信:fbifmedia1)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1”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7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功能性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