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外賣這個業態之前是沒有的,自從14/15年外賣平臺大戰(補貼刺激)之后,純外賣雨后春筍般出現的越來越多。
大家對純外賣公認的定義是:外賣營業額占總營業額的90%以上的店鋪。往往沒有堂食生意或者堂食生意很少。
跟線下實體店不同的是,純外賣店鋪全部依靠平臺排名與流量,平臺規則的一舉一動、店鋪數據的略微變化都會對每天的單量和營業額造成巨大的影響。而線下堂食店的話每天的曝光量(經過店門口的人流量)是每天差不多穩定的,很少會發生巨大的波動。
所以在線下開堂食店是靠地段吃飯,而純外賣不僅要靠地段(商圈覆蓋)而且還要靠平臺給流量吃飯。
純外賣的最大好處是初始投資小,相同商圈的沿街(商場)門面與純外賣的租金可能會相差好幾倍(地段、面積)。所以只需要投入更少的資金就可以迅速啟動,而且也不用花精力成本去裝修。
為什么純外賣越來越多,甚至會存在扎堆的現象?這個除了剛才說到的初始投資小,還有一個是“數據錯覺”因素導致的,
什么是“數據錯覺”?
外賣因為跟線下堂食店不同,判斷一家堂食店生意的好壞我們只能跑到店里去看到他在餐點的時候上座率、翻臺率高不高,但是很難對店鋪月售的情況和整體的商圈市場有全面的了解。
而大家在外賣平臺上很容易就能看到每家銷量的情況,根據平臺的排名規則往往銷量很高的店鋪都會排在前面,首頁翻一翻全是萬單店,所以會讓我們誤以為“外賣很好做”。
殊不知我們在首頁看到的千單店、萬單店可能只占區域商家總數的1%不到。
一半以上的外賣商家是月銷不超過100單的,這個是很多人往往會忽視的“真相”,我們只看到好的一面,經常忽略事實真相,大家在開店前往往是充滿興致,看到萬單店就會去想“為什么不能是我?”,并沒有考慮這里面的別人是不是賠本賺吆喝或者是什么其他因素。
現在接觸了越來越多的純外賣商家,了解下來看80%是不掙錢的,掙錢的只有20%,甚至不到20%。
只有兩種純外賣店能掙錢,一種是高銷量“薄利多銷”型的,當銷量足夠高后就能壓低各項成本率。這個時候哪怕做一些大活動我們也能保持微利。前提條件是你必須在一個比較好的商圈。
有的商家核算自己的成本后發現一天必須賣100單以上才能保本。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商圈最高單量是多少,有沒有足夠的用戶基數來支撐我們這個單量?自己保持這個單量需要做多大力度的活動?如果都不能滿足的話我們肯定是無能為力的。
還有一種是做一些高客單價品類(如披薩、蛋糕、燒烤等)其實也容易掙錢,因為這些品類毛利較高,競爭也相比快餐便當類要小很多(個別區域除外)。前期做活動也不至于虧本。
雖然總體單量比快餐類要小的多,但是對于商家來說一單的利潤卻是多出好幾倍的。就等于說別人賣500單很可能比快餐的2000單掙得還多。
看了半天,有的商家會問:那現在純外賣到底還能不能做?
我的回答是:可以做,但一定不能頭腦發熱。做純外賣要避開幾個雷區:
1避免產品無差異化容易扎堆的品類(如便當、炒飯、過氣爆品等),
2商圈必須要好,這個像一句廢話,但是對于做純外賣來說,商圈質量直接關乎我們的單量天花板,在熱門商圈同樣也能選到低租金純做外賣的鋪子,為什么要跑到郊區呢?
3各項成本能省就省:現在外賣仍然是價格導向性的,如果我們是做快餐,一份餐的菜品成本如果高于7塊錢就很難做了(加上平臺扣點、競價、配送費等)單個用戶實付至少要在18-20塊左右你才能保本。所以做快餐的話就沒有必要過度包裝了。
4每個時期都有品類的“價值洼地”,現在比如像“粥類”“麻辣燙類”“小吃類”—–毛利高、平均單量高,不過再過一段時間這些洼地也會逐漸被填平(同品類商家越來越多)。
各品類商家平均單量
“線下品牌店鋪干外賣是降維打擊”
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之前整理的 北上廣深杭銷量排名前50的店鋪中有12家是沒有任何活動的。
這些店鋪都是當地市場線下比較知名的品牌。因為這些店鋪在線下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用戶群體,很多用戶在平臺上會直接搜索他們在線下吃過的店鋪。比如像奶茶類的一點點,無任何活動,沒有任何線上運營。你只要開個店掛在平臺上就有均單2000的單量。
所以歸根結底餐飲業最重要的永遠是品牌,純線上的品牌建設確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純外賣必須要活下來&熬得住才能等來破局的機會!
往期文章:
滿減設置技巧 提高轉化率 詳解流量入口
搜索優化 搜索優化2 微信運營
玩轉團餐? 差評回復模板 滿減小套路
單量之王 1月萬單外賣排行榜 排名規則
2018,外賣賺錢機會 提高排名幾個小技巧
外賣選址選品(一)選址選品(二)
……
外賣·賺錢·干貨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原創文章,作者:外賣玩家,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