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是敞開肚皮喂飽自己的好時機,拉上三五好友邊吃邊聊,簡直就是吃貨最大的幸福。五顏六色的汽水、松軟香甜的面包、爽滑可口的泡面……光想想都覺得人生充滿了意義。可是,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些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都離不開食品添加劑,你是不是會在開動之前三思一下?如果此時有“手工無添加”的同類網絡食品出現在你面前,你是不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品質生活,對飲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讓很多吃貨們對食品添加劑避之不及,甚至到了談“添”色變的程度。相反地,“純手工”、“零添加”的食品卻適時而上,快速收獲了一票死忠粉絲。食品添加劑,真的那么可怕嗎?純手工制作,又真的那么安全嗎?我國歷史記載:古人在遠古時代就開始往食品中添加天然色素;北魏時便使用鹽鹵作為凝固劑制作豆腐;南宋加工臘肉時會使用亞硝酸鹽。國外也是如此,公元前1500年,埃及便用食用色素為糖果著色;公元前400年,人們開始為葡萄酒人工著色。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我國批準使用的添加劑一共有2400多種,它們遍布日常飲食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防止食品腐敗變質、提高營養價值、改善口感、增加品種和方便性等諸多積極作用。
正式因為有了食品添加劑,才有了現在豐富多彩的食品。如果食用油中不加抗氧化劑,保質期會大大縮短,更有可能吃到哈喇味的油;如果冰激凌中不加乳化劑、增稠劑,大部分的冰激凌都會變得像冰棍一樣硬邦邦;如果食鹽中不加加抗結劑,食鹽不再粒粒分明,更容易受潮結塊;袋裝薯片里的氮氣也算是食品添加劑,不加的話,你會拿到一袋薯片渣……需要說明的是,食品添加劑和違法添加物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物質。我們常聽到的蘇丹紅、三聚氰胺等有毒添加物屬于違法添加物,跟食品添加劑可是八竿子打不著……與對食品添加劑避之不及的態度相反,人們越來越偏愛貼著“純手工制作”標簽的食品。比如,不久前的中秋節,私房月餅可謂橫掃朋友圈,賣得個風生水起。但你知道嗎?許多手工食品的確是網友購買各種原材料,在自家廚房制作出來的,但也未必“安全零添加,純天然無污染”。首先,手工自制食品雖然看上去健康又環保,卻并沒有標注保質期限,也沒有寫明原料成分。作為消費者,很難了解制作者采用的食材、制作環境和制作工序。如果未采取恰當的保存措施,就難以避免運輸污染,微生物的生長有可能會導致病菌的產生,一旦產生治病病菌,消費者食用后,就可能導致腹瀉等疾病。
其次,盡管打著“純手工”的旗號,但實際上有一些產品原料因為工藝復雜,制作者往往是直接購買成品而非自制。如此一來,與“純手工”的標簽有些不符,也無法保證最終制作出來的產品沒有添加劑。再次,一旦出現食品安全事件,消費者也很難維權。而且,通過微信朋友圈即使買到不好的食品,人們會出于朋友情面,很少進行索賠追究。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期,無食品生產許可證號,無食品標簽……這樣的手工食品,很難說是安全健康。不管是食品添加劑還是手工自制食品,它們的安全與否并不是憑空臆斷,也不能全靠良心把控,而是需要有確定的標準來規范和監管。
我國對于食品添加劑實行著嚴格的審批制度。凡是已被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按照規定的劑量內食用,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預防因食品添加劑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要避免對食品添加劑的濫用和錯用。比如防腐劑和抗氧化劑,經過科學論證后的計量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長期超量使用會對人體健康有一定損害。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想要看清五花八門的食品添加劑可能比較困難。因此在選購加工食品時,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相對安全有保障。將自制的食品當做禮物送給親朋好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在網上進行售賣,就應當受到相關部門的監管。正是看到了網絡銷售食品的火爆情況,去年10月1日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首次將網絡食品經營納入監管。其中有一條是要求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并嚴格審查相關許可證。
消費者買到了問題食品,首先可以向食品經營者索賠,如果第三方平臺不能提供食品經營者實名信息、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就由第三方平臺先賠償,然后第三方平臺找食品經營者追償。
天府食事
About Me
成都市食品商會、成都市食品工業協會、成都市食品生產安全協會的唯一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也可以關注“成都食品商會”官方微博,旨在整合行業新聞中的精粹,用最直觀精煉的語言,為大家提供行業內優質資訊。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第一食品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