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餐飲O2O”關注我們
“吃”是人的天性,很久之前滿足這項天性的方式是做飯。后來有了餐廳、飯店、大排檔……人們不用自己做飯就能享受美食,它滿足了人們的另一個天性——懶惰。
互聯網讓“吃”的方式不斷增加,外賣、私廚、拼飯……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盡管實現方式各有千秋,但最終目的非常一致——節省時間精力,提供更多選擇。這種情況下,自己做飯的動力在逐漸減少。
與之相似,當順風車、出租車隨叫隨到,對希望購車解決交通問題的人來說,擁有一輛私家車就沒那么必要。互聯網削弱了人們的買車意愿,即用即產的按需服務更符合實際。
//根據企鵝智酷的數據,一些有意思的發現:
1. 在互聯網影響下,豐富的餐飲服務確實削弱人們的下廚意愿。在用過外賣、私廚的人群中,超過一半用戶表示下廚意愿降低,下廚次數減少。外賣服務降低了人們自己做飯的積極性。
2. 收入越高越“懶得做飯”。隨著收入增加,一個人對應的時間和機會成本也隨之升高。對這些人來說,親自下廚并不劃算。
3. 懶得做飯的人很多,但基本沒人認為廚房會因此消失。盡管廚房是傳統家居功能單元,但人們對它的認知已經超越基本功能。廚房被賦予的人文和家庭情結,讓它能夠長期存在下去——盡管實際利用率可能很低。
未來社區是否會產生集群式的中央廚房?并非不可能。考慮到社區格局也被互聯網潛移默化的影響,類似便利店等靈活的售賣形式可能成為餐飲服務的分發點。
目前中國便利店的人均密度低于日本、美國,2015年超市、賣場等零售渠道增長率持續下滑,但便利店銷量卻增長13.2%,證明市場遠未飽和。
隨著中國人口城鎮化和消費結構升級,便利店需求隨之提升,社區結構也會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
//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將會選擇并接受高度工業化的食品?
1. 許多中國人時間越來越寶貴,比如IT從業者、金融從業者,他們的時薪都在100元人民幣以上,你不可能要求他們花費時間去享受你們所謂的“做飯的快樂”,因為他們不像你們這么閑;
2. 越來越多的人會注重卡路里、脂肪卡路里、蛋白質等指標,工業化食品能提供最精確的指標。
而外賣和小飯館的魚香肉絲和回鍋肉的脂肪和熱量可能比巨無霸套餐還要高,你吃的“中餐”很有可能比“洋快餐”垃圾得多,雖然你自己的體型沒有西方人壯碩,但是你的血脂和脂肪肝狀況可能并不比他們樂觀;
3. 大部分吃貨會高估自己的廚藝,認為中國美食是世界第一,自己又是中國人,所以自己廚藝也比西方人高很多。這就好比中國乒乓球隊世界第一,但大部分中國人打乒乓球連球都接不住。
中國家庭廚藝的真相是,當代年輕人做可樂雞翅都不會用蔥姜嗆鍋,燉肉不懂放料酒,做的所有肉全是腥的,連電飯鍋煮米飯不知道該放多少水,蔬菜切得有大有小,土豆皮都削不干凈。
這些人哪里來的自信能比西方超市的半成品lemon pepper煎雞胸肉、Kansas Style烤肋排、墨西哥Fajita好吃?
4. 國內會有越來越多類似Wholefood,Trader Joe的高端食品超市,不要想象跟你家門口的大潤發一樣了,不要說一群大媽圍在大白菜貨架旁邊扒葉子,當你把手插進14刀/磅的野生大米里亂攪合的時候,周圍人都會給你投來鄙視的目光。
考慮到目前國情,國內超市管理和衛生、各種食品加工廠的質量還頗為堪憂,而外賣作坊的人力成本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這都導致了目前這種高度工業化的食品生產-銷售模式在中國會受到阻礙。
當中國的整體食品工業規范化、衛生化進入了一個更高更可靠水平,而中國餐飲業的人力成本、外賣送餐物流成本也水漲船高時,美國這種食品高度工業化在中國一線城市的到來將成為必然。
// 總結
互聯網在宏觀上優化了社會資源配置,在微觀上改變了個體生活方式。對于下廚做飯,人們未來可能居于兩端:一部分人基本上不再做飯,另一部分人熱愛做飯,可能會成為專業的餐飲提供者。
– END –
來源 | 創客空間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