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菜之王
比較靠譜的說法:
清咸豐六年,1856年3月8日,鄭春發出生于福清城關南門。在11歲那年,他的父親離世,他和母親生計無著,于次年由同鄉人葉依嫩帶到福州,進了他開的“源春館”酒店當學徒。鄭春發為人聰穎厚道,吃苦耐勞,深得葉依嫩的喜愛。后來“源春館”停業,葉依嫩就帶著鄭春發前往蘇杭京滬粵等地的名菜館當幫廚。在這其間,他深入的了解和學到了各地佳肴的特點和烹飪技法。
光緒二十四年,周蓮調任福建按察使,鄭春發經人介紹,成了周蓮的廚師。周蓮對鄭春發做的福州菜很是喜愛,對其高超的技藝十分賞識。
有一次,某官員邀請周蓮吃家宴,周蓮叫鄭春發前往幫廚。該官員知道周蓮是個美食家,一般的菜肴肯定都吃膩了,于是叫自家的主廚做出一些有新意的菜品。于是這位官員的主廚便別出心裁的把雞、鴨、魚翅、刺參、鮑魚、魚唇、蹄爪、鴿蛋、羊肘、豬腳、豬肚等10多種原輔料分批放入紹興酒壇內,用文火慢煨。
此菜上桌時氣味芬香,別具風味。周蓮品嘗后贊不絕口,就問是什么菜名,該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就叫“福壽全”吧。由于這次幫廚,鄭春發憑借自己的悟性,將這門烹調技藝學到手,此后又加以改進,使這道美味更具特色。
有一年,周蓮舉行壽誕,鄭春發決定烹制用他改進后的“福壽全”來招待賓客。當菜端上酒桌,啟開壇蓋時,濃濃的香味沖壇而出,溢滿廳堂,大家品嘗后覺得味道極其鮮美,贊不絕口,席中有文人即興賦詩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眾人公議后將此菜改名為“佛跳墻”。從此,“佛跳墻”一舉成名,歷經百年而不衰。
清代文人:周蓮
又一說法:
“佛跳墻”又名“福壽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據說,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傳經路過“閩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墻貴官家以“滿&香”宴奉賓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墻而入一享“滿&香”。“佛跳墻”即因此而得名。
還有一說法:
據費孝通先生記,發明此菜者乃一 幫要飯的乞丐。這些乞丐拎著破瓦罐,每天到處要飯,把飯鋪里各種殘羹剩飯全集在一起。據說有一天,有一位飯鋪老板出門,偶然聞到街頭有一縷奇香飄來,遁香而發現破瓦罐中剩酒與各種剩菜倒在一起。這位老板因此而得啟悟,回店以各種原料雜燴于一往,配之以酒,創造了佛跳墻。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每逢重要的國事外交活動,各屆中央領導均以“佛跳墻”作為國宴的第一道主菜,來招待外國元首,如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美國前總統里根、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均受到廣泛贊譽。
柬埔寨前國王西哈努克曾說:“沒吃過“佛跳墻”,就不算吃過中國菜。”這些榮譽均彰顯出“佛跳墻”的尊貴和中國美食的造詣之深。

文革后第一本菜譜 編于1979年

福州聚春園
2|佛跳墻的工序
做一壇佛跳墻工藝并不算太復雜,但工序卻是繁多。

1979年《福建菜譜》中詳細介紹了傳統佛跳墻
備料 煮湯
把干鮑、海參、魚翅、干貝等干貨發制好。
豬油燒熱后,加蔥、姜爆香,倒入雞、鴨、羊肘、豬蹄、豬蹄筋、鴨肫、豬肚塊等炒香,加醬油、冰糖、紹酒4斤、雞湯、八角、桂皮翻炒,加蓋煮二十分鐘揀去姜蔥,留湯備用。
裝壇

煨火
裝好后,將酒壇置于炭爐上,用小火煨2小時后啟蓋,快速將刺參、豬蹄筋、魚唇、鰝肚放入壇內,即刻封好壇口,再煨1小時即成。
上菜時,把壇中菜肴倒入大盆中,把鴿蛋擺在上面,再跟上蓑衣蘿卜、油辣芥、火腿拌芽心、冬菇炒豆苗、銀絲卷、芝麻燒餅共計六小碟,一道佛跳墻才算完整了。

啟壇
魚翅(干):魚翅膠質豐富、清爽軟滑,是一種高蛋白、低糖、低脂肪的高級食品。魚翅含降血脂、抗動脈硬化及抗凝成份,對心血管系統疾患有防治功效。
鮑魚:鮑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較多的鈣、鐵、碘和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具有滋陰、清熱、益精、明目的功能。
野雞:野雞肉的鈣、磷、鐵含量較一般高很多,對貧血患者、體質虛弱的人是很好的食療補品。
干貝:干貝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鈣、鉀、鐵、鎂、硒等營養元素,干貝的味道極鮮,與新鮮扇貝相比,腥味大減。
火腿:火腿色澤鮮艷,紅白分明,瘦肉香咸帶甜,肥肉香而不膩,美味可口,各種營養成分易被人體所吸收,具有養胃生津、益腎壯陽、固骨髓、健足力、愈創口等作用。
竹筍:竹筍富含B族維生素及煙酸等營養素,具有低脂肪、低糖、多膳食纖維的特點,本身可吸附大量的油脂來增加味道。
燕窩:又名燕菜,自古以來被視為上等珍品,其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很高,其功效為養陰潤燥,益氣補中,治虛損、癆疾、咳嗽、痰喘、咳血等更能令女士永葆青春,有防皺、養顏等療效。
刺參:酸性多糖,是目前防止粥樣硬化、修復陳舊心肌梗塞最有效的食品,海參素能抑制癌細胞、抑制蛋白蛋核糖核酸的形成,具有提高免疫力和抗癌作用。
現在,大家知道了正宗的佛跳墻到底奢華到什么樣的程度了吧,真的是沒錢吃不到佛跳墻,一口下去,就是一個月的工資。
不過如今的改良佛跳墻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出現了許多工業化標準化佛跳墻禮品裝,加熱即食等等產品出現,這些平價的佛跳墻走進人們的生活,滿足吃貨的同時,也是延續這道中華名菜的生命。
視頻來源:大師的菜 | 公眾號:dashidecai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覺得我們“好看”的
請點擊此處↓↓↓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