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 No.856
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第二章
白話文翻譯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也就出現了;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惡也就出現了。因此,有和無對立相生,難和易對立相成,高下相對而存,聲和音相和,前后相隨。因此,圣人以無為處世,行不言之教。創造萬物而不占有,成就萬物而不居功自傲。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才永存不忘。
2
這是道德經的第二章,這一章也是提綱挈領的一章。分別出現了“無為”,“有無”,等重要概念。這些概念,將會多次出現在后面的章節里面。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當眾人皆知什么是美的時候,丑自然也就被人知道了。當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時候,不善自然也就出現了。
事物都有兩面性,關注了這一面,也要關注那一面,兩者缺一不可。善與惡,美與丑,都是相對相生的關系,若沒有了丑,又如何有美呢。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有和無,相互相生。這是道德經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識點。
啥叫做有無相生?
在十一章里面,有詳細的論證,先摘兩個出來你品品。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三十輻,這個輻,就是車輻條,古代一個車輪有三十個輻條組成
三十個輻條組成一個輪轂,而里面是空的,才能插到車軸上,為車所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埴,就是陶器,將黏土做成型,然后燒,燒完了就成了器皿。
一個器皿,要盛東西,就得有“壁”,能摟住東西,對吧。但重要的是,里面得是空的才行啊,要是實心的,不就成了大石頭了嗎?
因此,既要有“有”的部分,也要有“無”的部分。
接下來說,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都是如此的關系。誰離開了誰,就啥也不是了。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德經》里會有三十余次出現“圣人”。這個圣人,指的是帝王,指的是明君,你可以理解為堯、舜、禹、湯、文、武等先前的明君。
說有道的明君,在統治國家的時候,會用無為的方式治世。教導育華人,也會選擇“不言之教”,避免過多的語言教化。
總告訴員工要以顧客為中心,提高服務質量,自己卻不經意間貶損顧客,會有啥好結果呢?
總教育孩子,好多看書,要好好學習,自己卻從不看書,整天刷手機,會有啥好結果呢?
說那么多有啥用,不如自己先對顧客好一些,不如自己拿本書陪著孩子一起看,不是嗎?
“那多累啊,太費勁了”
沒錯,的確太費勁了,但如果你不想未來更費勁,那就別只顧著眼前。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這一句,在第五十一章里面,同樣有這句話,而且還要多一句,叫做“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優秀的領導者、管理者,他會尊重社會運行的規則,做好在其中調和的工作,不會因為自己位高權重,就把擁有的權利和人民都當做私有物,更不會以為自己做了一些對人們,對天下好的事情,就以此作為依仗,走到哪里都說“要不是我,你們都得喝西北風”。
有些當領導的,總喜歡搞那套職場PUA,動不動就是,沒有組織你算個屁,沒有公司哪有你,公司給你發工資,發獎金,還給你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你咋就不知道感恩。
一般來說,有這樣氛圍的組織和企業,大多活不了多久。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有的企業,老板真的是非常非常厲害的,無論是到基層做業務,還是統領全局,都是一等一的高手。這樣的高手,會說,沒有我你們啥都不是,沒了我就玩不轉了。
但這樣的人,是鳳毛麟角,千萬不要學他們,除非你也能做到樣樣精通。
對于大多數管理者,領導者來說,把下屬培養好,給他們足夠的支持,引導他們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把平臺搭好,把方向把控好,剩下的就是“推功攬過”。把自己該做的做好之后,就往后撤,把閃光燈留給他們。
退后一步,深藏功與名,這是老先生推崇的做法。
如果上司,尤其是老板總喜歡和下屬們搶功勞的話,那麻煩就大了,最后肯定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因此,老先生才說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弗居,弗否定詞,理解為“不”就好了。
只有不居功自傲,不把自己做的事情太當回事,就會怎樣呢?
這么做,自己的功績反而會被人們牢記,功德永存。
3
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叫做“選擇”。
早上起床之后,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上班,想開車?哎呀,一看今天限行,動不了。
咋辦呢?選誰呢?
那就叫個車吧,叫什么車呢?
DD嗎?
打開軟件一看,排隊十分鐘,早高峰太火了。
不管了,先出門再說,實在不行,共享單車算了。
可下樓一看,單車都沒得了。
咋辦?
默默地掏出手機,只能用最后一招了。
啥呢?
“貨拉拉”。
終于在10分鐘后,一輛小面停在了面前。
師傅詫異的看著你,貨呢?
你指了指自己可愛的啤酒肚,著呢,就這一百多斤肉。
上面這段,是不是做了一連串的選擇?
這一章里面,最重要的一個要點,叫做“正反”,那么請你琢磨一下,選擇的反面是啥呢?
對了,是放棄。選擇對反面,是放棄。
我們說做選擇,實質上,就意味著放棄。
因為現行,放棄了開車,因為排隊,放棄了DD,最終放棄了那些浮華和面子,上了貨拉拉。
一旦你看到了另一面,你會發現,你看事物的方式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你要去租個商鋪做餐飲。現在放在你面前的,有兩個鋪子,面積都是200平米,一個鋪子位置好一些,月租金4萬。一個鋪子位置差一些,月租金2萬。你怎么選?
選誰?到底哪個劃算?
很多人就會偏向于選擇租金便宜的,畢竟面積相同,但價格差著一半呢。
但,這時候,換個方向,咱們從“放棄”的角度來看。選擇了便宜的,放棄了什么?
放棄了好的位置,放棄了人流,放棄了被更多人看到、知道的可能性。由此帶來的后果,可能是要花費甚至高于房租差價的資金與精力,再想辦法去吸引人流。
為了租金的差價,放棄這些到底值不值呢?
如果能夠將正反兩面綜合到一起來考慮的話,很可能就能避免一些失誤了。
當然,真實的店鋪選址,遠比這二選一的情況復雜得多。如果不能夠全盤考慮,轉讓費,裝修費,房租,亂七八糟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可能就這么打水漂,都是血汗錢,多可惜。
4
這一章的道理,很深刻,如何運用呢?
提煉出來三個字,“正、反、合”
從正面看,再從反面看,最后綜合到一起再看。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