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 No.867
1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第十三章
白話文翻譯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會驚恐,把榮辱這樣的事情,看作與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貴。
什么叫做寵辱若驚呢?
受寵,實質上是卑下的,得到寵愛很驚慌,失去寵愛(即為得到羞辱)也很驚恐,這就叫做寵辱若驚。
什么叫做貴大患若身呢?
之所以有災禍,是因為太看重“自己”的存在。如果沒有“自己”的存在,又何來災禍呢?
因此,看重自己和看中天下一樣,這樣的人,可以讓他來管理天下。愛自己和愛天下一樣,這樣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來治理。
2
這一章,又看到熟悉的詞語了,寵辱若驚。
我們現在講一個人很沉穩,會用“寵辱不驚”來形容。
反過來的情況,就是寵辱若驚。
而現在,經常在用的一個詞,叫做“受寵若驚”,來表達在得到對方賞識時的高興與不安,以及自己的謙卑之意。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會表現出來驚慌的樣子。把這樣受到寵辱的事情,都當做要命的事情。
這樣的人,少見嗎?
可真的不少見,如果你家孩子比較小,你看看你家孩子,是不是有這種狀態的影子?
同時,再看一下,你家孩子的同學,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再看一下,和你一起合作的同時,合伙人,員工,他們有沒有這樣的情況?
包括你我在內,這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人,都有的。
受到表揚與夸獎,我們就會很高興,而受到評語咒罵,我們就會很生氣,甚至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你瞅啥”?;這就是覺得自己受辱了,生氣了,甚至覺得而自己的身體已經被侵犯了。
“瞅你咋地?”;這時對方也覺得自己受辱了,火上來了
“再瞅一個試試!”;開始試探性進攻,看看對方會不會慫。
“試試就試試”;對方沒慫,興許就會有一場惡戰。
咱換個版本
“你愁啥?”;這就是覺得自己受辱了,生氣了
“我瞅你像我爸爸!”;馬上氣就消了,恩,這孩子還挺乖的,知道認慫。
“啥玩意?哦好,以后有啥事,爸爸給你辦!”;挺高興,覺得自己被尊上了。
這叫啥?這不就是“寵”嘛。突然之間,認了個兒子,被捧了,渾身都很舒坦。
按照我們一貫的思維,受寵為尊尚。
但老子在這里卻說,寵為下。
為啥又和我們常理解的不一樣呢?
現在,請你問一下自己
受寵,真的為上嗎?
被寵,真的為上嗎?
得寵,真的為上嗎?
皇上寵妃子,到底誰為上?
父親寵兒子,到底誰為上?
老公寵老婆,到底誰為上?
你看,我們一直以為,都覺得被寵的人為上,而實質上,寵人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為上的,才是更高大的。
你看那些宮斗劇里面,是不是整天都是被寵高興的要死,失寵痛苦的要死?
這就叫做寵辱若驚,把得寵與失寵,看得非常重要。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接下來,說大患若身。
這一段,我看了多家的注解與講解,但苦于愚笨,總覺得理解不透,差這一點。
這一句里,貴是“看重”的意思,患,則指的是災難禍患,身,表面指的是身體。每一個字,都認識,但組合到一起,就有點懵了。
有災難禍患,是因為有身體,如果沒有身體,就沒有災難禍患。
若按照這個理解法,除了死,沒有別的頗具方法了啊。
試想一下,老人家給對面的統治者說,你們之所以有禍患,就是因為身體的存在,沒有身體,就沒有災禍了。
對面的帝王會說啥?
“看我不先弄S你,弄S你你也不用在這叨叨了”。。。
很明顯,這樣直白的解釋,不合適。
幸好,那一刻在我腦子里面閃過一個詞語。
這個詞語就叫做“人身攻擊”。
于是,我查了一下,現在對這個詞的定義,大概是這樣的
“人身攻擊即某人或某些人因主觀意愿針對他人及身體以無差別文字、言論攻擊。”
這個人身攻擊的“身”,我覺得和“大患若身”的“身”是非常近似的。
而這種人身攻擊,在進行的時候,是不是在做一個叫做“羞辱誹謗”的動作?
而這樣的行為,對“被攻擊者”,是不是會產生各種不良的后果呢?
稍微輕一點的反應,就是生氣,難過,哭泣,甚至動手,而嚴重的后果呢,很可能會做出一些很極端的行為。
而這種極端行為的出現,正是因為這些人們把寵辱看得過于重要了,覺得出現這樣的事情,就是要命的事情,就真的要了命了。
那,我想再問你一個問題,你見沒見過一些人,面對類似這樣的人身攻擊,沒有什么反應的?
有吧,最出名的,是不是咱們上學就學過的,韓信受胯下之辱?
被人欺負,還要從人家褲襠下面鉆過去,韓信就照做了,做完之后,該干啥還干啥,成名之后回來,非但沒報仇,還給了那人錢,表示感謝。
你說,這兩種人,面對同樣(類似)的情況,結局卻完全不同,原因是啥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一個有身,一個沒身”。
而這個“有身”與“沒身”,是自己是否把這種寵辱之事看做與身家性命一樣重要,而非表面意義上的有無身體。
到這,我算是在這個階段,想明白了這個“身”的含義。
而這句話,又在“寵辱若驚”的后面,按照道德經的行文習慣來說,應該是先說結論,然后再說原因。
那應該這樣理解比較合適:“說一個人寵辱若驚,就是因為這個人把得失、把表面“虛”的東西,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如果不把自己的得失看得那么重要,自然也就不會有啥禍患了。
上面說的韓信,不就是如此嗎?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接下來,就開始點題治國了,現在來說,就是給對面的統治者敲黑板,劃重點。
能把自己看得和天下一樣重要,才能夠配得上管理國家。
能愛自己和愛天下一樣,才能值得把國家托付給你。
注意,這里其實是給管理者提出了相對具體的要求。
上面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把自己看的最重要。就像那些特別愛惜自己的羽毛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會因為愛惜羽毛,而做出不符合道的事情。
而真正值得將國家托付給他的人,是啥樣子的呢?
我在七十八章里面,找到了答案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能夠為國家承受屈辱,能夠為國家做出犧牲,這樣的人,才配得上天下王。
作為統治者,管理者,要愛自己,這是最基本的,那些能夠為了寵辱不惜犧牲自己身體的人,萬萬是不敢委以重任的。
但愛自己,也要在一個恰當的范圍之內,愛到什么程度呢?
南懷瑾先生給孩子南一鵬說過一句話“視天下人為子女,視子女為天下人”。咱們體會一下這個感覺吧。
當一個統治者,管理者能夠心里裝著天下,能夠愛天下的時候,他就是值得托付天下的人。
3
這一章在講什么?
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當一個人有著完整的自尊時,他不會對是否受到別人的寵辱有那么強烈的反應,甚至沒有什么反應。
王陽明的資質非常棒,但多次參加會試,都沒有上榜。在那個年代,這種屢考不中的情況,是非常恥辱的事情。
但他卻并不覺得這事情有多嚴重,還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你看,這是什么樣的境界呢?
在王陽明看來,讀書中舉只是個虛名,即使考上了也不算什么,只有真正將學問用于為百姓、為社會謀福利,才是他要考慮的事情。
如果,你家孩子這么說,你是高興呢,還是生氣呢?
我估摸著,大多數家長都會抄起棍子一頓胖揍,學習渣渣,嘴還死硬,考那點分,丟死人了,真氣死我了。
哎。。。。
你說,“丟人”,到底是多大個事呢?
4
這一章,算是“修心”的一章。
如何運用呢?
常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更重要”。
是榮辱重要,還是身家重要。
是長期重要,還是眼前重要。
是功名重要,還是成長重要。
是索取重要,還是付出重要。
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道根上,面對困難的方法就都出來了。
真實的世界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符合規律的“看情況”。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