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開店的餐飲人都明白,采購是整個供應鏈管理中重中之中的環節,不僅關系著食材安全,還直接關系到整個餐廳菜品的品質。采購時要選擇價格合理的商品,也意味著要選擇靠譜的供應商。
作為一個接觸過不少餐飲老板的人,餐謀長自然是明白餐飲人在采購時最擔心什么,當然是采購貓膩了。
現在就來盤點采購中的那些貓膩!
01
以次充好,價格虛高
現象:
價格商定之后,供貨商拿次產品充當優質產品賣給餐廳,按照優質產品價格付款。比如原料質量從優到次分別為A、B、C三級,價格分別是A、B、C三個不同標準的價格,餐廳定了A級貨,付了A級標準的貨款,供貨商送貨時卻拿B級原料充當。
這樣的“貓膩”在賬面上是看不出問題的,斤兩不缺,價格也對,餐廳表面上“平”了賬面,但實際上吃了虧。
“以次充優”的現象一般發生在蔬菜、干貨、調料原料上。
如何應對?
防范這樣的“貓膩”,最重要的一條就嚴卡質量關,餐廳制訂統一的驗收標準。比如驗收青菜,就要具體到產地(具體到某省某市某個蔬菜產地,因為不同產地的菜品品質是不一樣的)、規格(散裝、袋裝)、長度、葉子保持綠色的程度、有沒有泥沙等等,最重要的是出料率指標。出料率是衡量菜品利用率高低的指標,比如1斤芥蘭能出料7兩,出料率就是70%,低于這個指標的,拒絕驗收。
02
鮮活不活
現象:
是餐廳直接從供貨商那里購買的海鮮,當天送來的時候很鮮活,而且是按照鮮活的價格付款,第二天就出現死亡現象。這種在表面看不出來的“貓膩”在海鮮原料的購買上相當普遍,給餐廳造成的損失也是潛在的。
“鮮活不活”的現象一般發生在海鮮原料上。
如何應對?
防范這樣的“貓膩”,就是要給供貨商確定好海鮮成活的時間,保證一定時間內海鮮原料的成活率,并且在保證的期限后按照成活率付款。比如,桂魚,餐廳可以不管供貨商送貨時的成色,只要保證3天之內的成活期有100%的成活率,就可以全部付款;如果3天之內有死亡的,最后只剩9成的成活率,按照9折付款。每種海鮮有不同的成活期,餐廳在保證供貨商一定利潤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的付款折扣。澳洲龍蝦的最低成活期為30天,龍蝦仔的最低成活期為15天。
對原料的養活期是餐廳根據自己的生意情況來采購,比如餐廳的龍蝦仔一般10天就能售完,那么就沒必要買存活期在30天的龍蝦仔,這樣也是節約成本的好辦法。
03
保質不保
現象:
批量進貨的原料都有保質期,供貨商把即將過期的原料賣給餐廳,比如一種原料的保質期是一年,而離保質期只有兩個月的時候供貨商賣給餐廳。這種“貓膩”雖然不像缺斤短兩那么明顯,但對餐廳造成的損失是潛在的。
“保質不保”的現象一般發生在調料原料上。
如何應對?
防范這樣的“貓膩”,餐廳應該確立自己的購貨原則:保質期不到6個月的貨物,拒絕接收;每一種原料入庫的時候,要標明剩余的保質期時間,并且確保入庫的原料在距保質期三個月內必須用完,保持原料的新鮮性。
對原料的養活期是餐廳根據自己的生意情況來采購,比如餐廳的龍蝦仔一般10天就能售完,那么就沒必要買存活期在30天的龍蝦仔,這樣也是節約成本的好辦法。
04
偷梁換柱
現象:
有些海鮮產品需要餐廳親自到養殖場訂貨,在養殖場看貨的時候海鮮都很漂亮、鮮活,于是就訂下了這批貨,待餐廳把貨拉回去時卻發現質量不如訂貨時、成色也不如先前好,這是怎么回事?原來是被供貨商送貨時“偷梁換柱”了。
“偷梁換柱”問題一般發生在海鮮原料上。
如何應對?
防范這樣的“貓膩”,就要看好貨、與供貨商商量好價格后,餐廳不自己親自拉貨,而是暫時放在那里,讓供貨商把貨物自己送過去,貨到驗收后付款。
其實,這幾個問題是餐飲老板們一直很擔心的,但是現在有部分實現智能化采購的餐廳已經一站式解決了這些問題。
做餐飲沒有捷徑
除了學習和努力
剩下的交給時間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 運營方:深圳餐謀長品牌策劃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本文來源:餐標+ 作者:佚名;圖:網絡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YANG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 疫情重挫后,餐飲業會變成什么樣子?這7個趨勢猜測了解一下! 17歲開始坐牢,46歲終成大氣,月賺500萬! 為什么星巴克的員工都不太熱情?背后這4點值得深思! 被“高估”的海底撈,好服務竟然是危機所在?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餐影人書店 ▼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