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大趨勢:一邊是“品牌化”,一邊是“去品牌化”

    1、品牌化還是去品牌化?
    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除了蘋果、特斯拉這一類科技創新品牌,以及亞馬遜、谷歌等渠道品牌,全球(除中國外)近四十年來基本沒有出現過新的有影響力的消費品品牌,寶潔、可口可樂、麥當勞、三星、寶馬、耐克、LV可以說是后繼無人。
    我之前在4A公司的同事也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為什么除了中國之外,新的產品品牌很難做大?
    事實上,到了歐美國家超市,人們已經不在乎品牌了,只要是沃爾瑪、Costco、家得寶里的商品,價格不貴,隨手就放在購物車里。

    第二個問題:這幾年,消費品類上市公司最核心的邏輯是:大品牌搶小品牌的市場份額,小品牌吃白牌的市場份額。

    這個邏輯的原因也很簡單,品牌開始進入之前不被重視的下沉市場的消費者也越來越注重品牌,拋棄“康帥傅”一類的白牌。
    但與此同時,之前品牌意識很強的城市年輕消費者,卻不再為過高的品牌溢價買單,轉而追求高性價比的品牌,包括服裝類的優衣庫、南極人,電子產品中的小米,化妝品中的珀萊雅、完美日記。
    甚至部分市場,白牌逆襲,上市后被寄予厚望的三只松鼠,在直播電商興起后,遇到了小品牌的反攻,份額反而下降。
    總結下來就是,歐美消費趨勢是“去品牌化”,產品品牌向渠道品牌過渡;中國主流是“品牌化”,但在消費品品牌的集中度提升的大趨勢下,潛藏著集中度下降的暗流,后者是否是“去品牌化”的前兆?
    這兩個問題太過超前,我沒有思考成熟,本來不想寫,但近期的一個事件讓我嘗試去初步探討一下,那就是南極電商元旦后的兩個跌停引發的“體外循環造假”舊聞再起。
    因為此前寫過一篇分析南極人商業模式的文章,我的星球股池里也有南極電商,這幾天,我受到了大量關注者的詢問。而這個問題,實際上與南極電商的商業創新有一定的關系。


    關于體外循環造假的看法,興業證券的那份PPT中的數據都是2016~2017年,加上并購時間互聯對財務數據的干擾,已經無法證實。
    只看近兩年的財務數據,如果造假金額不大的話,在沒有內部人報料或者審計機構介入的情況下,外人很難找到切實的證據;

    如果造假的金額很大,這顯然跟我們周圍無處不在的南極人商品自相矛盾;

    如果前幾年財務造假,而這兩年是真實的,那這兩年的GMV增速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這家企業就更值得我們去研究了。
    所以,并不是造假傳聞引發下跌,而是下跌引發了造假傳聞再起,真正影響公司投資價值的,是對南極人商業模式的爭議,特別是它的貼牌模式、跨品類經營和渠道流量紅利,這些底層邏輯是否被破壞。

    而要解開這些問題,就要回到文章的主題——消費品的大趨勢是“品牌化”還是“去品牌化”?
    我們必須要跳開渠道變革、跳開品牌運營模式,回歸“第一性思維”。
    2、品牌有什么用?
    “第一性思維”是由馬斯克提出的,回歸生意最根本的因素,它是與“類比思維”相對的思維模式。

    消費大趨勢:一邊是“品牌化”,一邊是“去品牌化”
    我們工作中的絕大部分思維都是“類比思維”,比如說淘寶改成信息流了,南極人擅長的那種搜索流量吃不開了,這個就叫類比思維,它的特點是從一個已經存在的現象來判斷新事物的優劣。
    “類比思維”嚴重的時候會變成“概念思維”,任何事情先套一個概念,比如,賣貼牌不掌握技術,賣貼牌就是沒有品質。
    商業模式越是復雜,就越是要用“第一性思維”去破開迷霧,回答下面的問題: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他們為什么要買品牌,他在決策時,最核心的驅動力是什么,是什么樣的消費體驗,讓他重新購買?

    從廠商的角度看,品牌對企業帶來了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嗎?
    對消費者而言,品牌有三大作用,提供信任、提供識別、提供調性。
    在一堆沒有品牌的商品中,你買了一個品牌貨,就是“識別價值”;

    在一堆你不太熟悉的品牌中,你買了一個你用過且體驗不錯的,就是“信任價值”;

    在一堆你用過的品牌中,你買了一個符合你現在身份的,就是“調性價值”。
    品牌類上市公司中,所有的公司都能提供“識別”,少數頭部品牌提供“信任”,比如海天、伊利、雙匯;

    還有一些特殊品類的產品,消費者更在乎“調性價值”,比如茅臺的社交價值,泡泡瑪特的情感價值。
    品牌的三大價值中,“識別價值”和“信任價值”解決的是購買問題,“調性價值”是使用產生的價值,但對于公司而言,品牌只有一個作用——提供溢價。
    大部分消費品企業,產品促銷費用和品牌宣傳費用是兩類預算,產品促銷是要講投入產出比的,品牌宣傳是純粹的費用,沒有直接的收益。

    廠商之所以愿意投入品牌宣傳,是因為它能讓產品擁有更多的受眾和更高的定價。
    而到了電商時代,大量新品牌使用低價爆款來“圈”更多的新用戶,品牌宣傳的作用更集中于“提供品牌溢價”。
    這就是傳統的品牌模式,消費者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三類附加價值,廠商得到了品牌溢價,大家各取所需。
    這有什么問題嗎?
    讓我們回到“第一性思維”。
    3、高性價比
    消費行業的“第一性思維”就是,消費者永遠要求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
    我知道大家立刻想到的反例,但我要說,就連茅臺的消費者也不例外,茅臺是最具性價比的產品,因為它的社交符號作用無可替代。

    消費大趨勢:一邊是“品牌化”,一邊是“去品牌化”

    事實上,即便是茅臺,價格一旦突破3000后,開瓶量就會急劇減少,有錢人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泡泡瑪特提供情感價值的前提是高性價比,69元一個入門,擁有是第一位的,有錢就買一柜子,買隱藏款,沒錢就少買幾個。
    高性價比不一定是低價商品,高性價比強調的是,付出的每一分錢,都是花在使用價值上。

    而品牌溢價的三部分中,只有“調性價值”是使用價值,“識別價值”和“信任價值”解決的是購買問題。
    所以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的要求,天然與企業的品牌溢價要求相沖突。

    95后、00后的國貨消費,除了對國產品牌沒有天然的歧視之外,更因為國貨的價格中較少品牌溢價。
    從第一性思維的角度,既然品牌中為“信任價值”和“識別價值”付出的成本對消費者而言沒有使用價值,那么,能用最低的成本解決“信任價值”和“識別價值”的問題,就是未來消費品牌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有兩種商業力量分別用不同的商業模式去解決“識別價值”和“信任價值”。
    4、“認知→購買”與“購買→認知”
    在電子商務之前,新品牌要先花巨資進行大規模品牌露出,才能讓消費者嘗試購買,這筆錢自然加在價格上,作為品牌溢價。
    網購時代,新品牌的方法是開發一款極具性價比的商品直接進行活動促銷,或者通過已經控制的私域流量“種草”。
    傳統的品牌理論是“認知→購買”,網購品牌是“購買→認知”,傳統品牌是宣傳出來的,網購品牌更是使用出來的。

    像完美日記、花西子,通過低價爆款商品去解決初次嘗試的問題,建立品牌認知,同樣解決了“識別價值”的問題,其成本遠遠小于傳統品牌。

    消費大趨勢:一邊是“品牌化”,一邊是“去品牌化”

    這就是去“品牌溢價”的第一步,只要能解決好“性”與“價”的平衡,就是對傳統線下品牌的降維打擊。
    不過,早在網購時代之前,線下品牌去“品牌溢價”的嘗試已經開始,這就是渠道品牌。
    5、渠道品牌的多品類拓展
    兩年前,投資者對于南極人品牌最大的困惑是,一家賣內衣的品牌,為什么能跨界做床上用品,而且做得還不錯?
    到了這兩年前,困惑變成了,為什么家電、食品、日用品,哪兒哪兒都是南極人,還有什么是它不能做的嗎?
    在傳統的品牌理論中,消費者總是把品牌與某類特定的產品相聯系,比如寶潔是日用品,雀巢是食品,品牌的品類跨度太大,會讓消費者感到困惑,削弱品牌的價值。
    但實際上,跨品類的品牌早就出現了,就是沃爾瑪、Costco、家得寶一類的超市渠道,包括國內的大潤發等超市,有大量的低價自有品牌商品,以性價比著稱的Aldi 店鋪中自有品牌比例占比更是將近九成。
    這就是開頭說到的“渠道品牌”,主要是日用品、食品等,此類品牌比正常品牌的價格便宜20%,進一步去“品牌溢價”。

    消費大趨勢:一邊是“品牌化”,一邊是“去品牌化”

    “渠道品牌”是從渠道到產品,南極人則是一個相反的做法,從產品到渠道,當它第一次從內衣進入床上用品時,發現以網購品牌的低價爆款模式,并沒有弱化產品的轉化率后,就一直在弱化品類,強化渠道的印象。

    相繼進入箱包、男女服飾、童裝,乃至日用品、健康產品、家電、化妝品、食品等類目,徹底轉變為一個“不控制渠道的渠道品牌”。
    這種打法就是先在一個品類中建立高性價比的品牌知名度,解決信任度的問題后,再進入其他品類,進一步提高了“性價比”,是去“品牌溢價”的第二步。

    這個模式只要能解決好品類擴張與品控的平衡,很可能是對傳統類目品牌的降維打擊。
    當然,南極人只是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但做得最好的是小米。
    6、小米的調性價值
    雷軍曾說,Costco對他創建小米影響深遠,即在每一個品類內推出少量高性價比的SKU,讓顧客不用挑,不后悔,再通過會員服務來彌補低毛利。
    小米雖然是做手機起家,但從一開始,雷軍就是想做渠道品牌,他的這個想法直接促使“米+”系列產品出現,直到線下的小米之家和線上的小米有品,才真正落地。
    我個人是小米的忠誠用戶,任何品類,只要有小米生態圈的產品,就會優先考慮,我具有小米用戶的典型特征,想要好東西,但拒絕品牌溢價,也不喜歡把時間浪費在購物比較上。

    但我幾乎不買南極人的商品,這可能是小米跟其他渠道品牌的最大不同——小米是有調性的品牌。
    前面說過,品牌中的“調性價值”是消費者需要的,為了維持這個調性,小米需要在微薄的利潤中擠出研發費用,去提升產品的科技色彩,需要加強設計感,去維系產品的“小米味道”。

    消費大趨勢:一邊是“品牌化”,一邊是“去品牌化”

    相比之下,南極人的問題是模式創新大于產品創新,在研發上的投入太少。

    南極人需要放慢品類擴張的步伐,用更多的投資去幫助上游的供應商建立更嚴格的品控體系,創新“柔性供應鏈”,用更多的研發費用去創新產品,改變消費者對南極人品牌“低價質次毫無審美”的“五環外人群商品”的固有印象。
    南極電商說要學習shein,但我倒是覺得它首先應該學習小米。
    7、未來世界無品牌
    總結一下,未來的品牌應該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低毛利,沒有品牌溢價,靠規模獲取利潤;

    第二、大部分品牌都是跨品類的,可口可樂可以賣鞋,耐克可以賣護膚品,減少品牌知識成本,提升規模;

    第三、在過于專業而無法跨越的品類里,品牌只有一兩個,以維持足夠的規模;

    第四、品牌擁有各自的調性,對應相關消費階層,但品牌不會用這種調性來獲取溢價
    近百年來,產品品牌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渠道卻幾乎每二十年就會有一個顛覆型的企業出現。

    消費大趨勢:一邊是“品牌化”,一邊是“去品牌化”
    作為投資者,我當然很關心公司現有的價值,但作為商業模式的觀察者,我更關注南極人、小米這一類新商業生態代表的新渠道品牌,它們表面上是品牌,實際上是去品牌化。
    工業化之前,是沒有品牌的,未來的信息化之后,也不需要品牌,品牌只是工業化時代解決消費者信任成本的不完美的手段。
    “去品牌化”這件事,不是小米、南極人做,也有后來者做,這才是真正代表未來的大投資機會。

    -end-

    來源 | 
    人神共奮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延伸閱讀

    • 小涼菜,大動作!又一餐飲供應鏈企業受到資本青睞

    • 2021新年書單來了,提升認知的10本不容錯過!

    • 2020年度十大刷屏營銷案例,西貝、老鄉雞、樂凱撒…都太牛了!

    • 瘋狂的咖啡市場,有新入局者,也有新生者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617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月14日 19:04
    下一篇 2021年1月14日 19:0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