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說:
優秀的人才往往都會“內歸因”思考問題,這是判定一個人是否能夠帶領團隊持續向前的重要因素,將離職責任歸咎于“前任”的員工往往不值得被信任。鐵娘子董明珠的邏輯更為直白透徹:那些頻頻跳槽的人,說到底不過是源于對目標的無法企及而采取的偏執行為。
最近,很多人都在寫董明珠的直播帶貨成功,我在一條采訪中,看到了另一個側面的董明珠,很明顯,她對工作的理解,似乎更有自己的想法和解讀。
或許,看完這段采訪,你就能明白,對于今天的成功,也自有她的一番道理。
最近在重溫吳曉波主導拍攝的商業人物紀錄片《十年二十人》,在有一期節目中,他采訪了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期間吳曉波問道:
“不是基本不用,家電行業所有跳槽來的人,我一概不要。”
這一看似極端的說法,卻蘊藏著一個企業的對于人才的衡量標準和取舍態度。在董明珠看來,一個人背離原來的企業無非兩個原因:
一是他不認同原本的企業文化,覺得原本的企業文化不行;
二是個人能力不行,沒有辦法勝任工作,也不能繼續長留下去。
那這兩種人,到了格力這樣文化很強的企業,他根本滲透不進來,既然無法滲透,留著既不能為企業創造任何價值,同時還將負能量傳染給其他同事。
跳槽,早已不是解決職場困境的唯一出路,反之頻繁地跳槽只會讓自己無路可走。
在倍智人才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度應屆生能力畫像白皮書》中數據指出,
很多人其實都在為頻頻跳槽而解釋,諸如房價漲太快、職業規劃不明確、公司員工關系處理不到位,但是這些問題大多數不過是在說明,很多人把跳槽當成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手段。
那些頻頻跳槽的人,說到底不過是源于對目標的無法企及而采取的偏執行為。
一個人如果經常將變動作為自己的一個職場常態,那么他必定得不到長久的積累和發展。同樣的,在工作中連公司的基本現狀都沒有了解清楚,連自己的工作職責都沒有熟悉,就開始企圖用跳槽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每個崗位做個3、5個月,又因為一些各種原因無法克服選擇跳槽來解決,最后去到新公司老毛病復發繼續跳槽,這樣的行為都最后,只有一個結果:

早幾年前,張泉靈在北大畢業典禮的演講中的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她說當別人質疑世界上有幾個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職業時,她通常是這樣反駁的:
如果你考大學時選的專業不是你喜歡的,而是你父母喜歡的;
后來的事情你可能也知道,她放棄了大多數人羨慕的央視主播工作,離開看似穩定的體制環境去做了創投工作,再后來,又和邏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共同成立少年得得到項目。
很多人都覺得驚訝,但是很少有人能有她這樣的勇氣和選擇。
我們身邊的大部分人在后來的工作中,總是做著做著總能遇見職場工作中的各種瓶頸,而這其中最讓人難以逾越的,應該是自己不認可自己。
而自己不認可自己,不過是在這份工作中自己從未得到任何滿足和認可感。
著名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岑伯格把激勵人們工作的因素分為兩種不同因素: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
所謂基礎因素,指的是一個公司能夠提供的職位、薪水、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等在內的物質層面條件。基礎因素不好當然會讓人不滿。因此,提供好的基礎因素是好工作的前提。
但是,給與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就一定能讓人找到工作的認可感嗎?未必。
比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動力因素”。動力因素包括挑戰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可以得到成長等,它更多的是跟每個人的內心相關。
“唯一讓人有工作滿足感的方法就是從事你認為偉大的工作,而通向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愛上所從事的工作。”
熱愛工作的人,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某件事。會認為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因此他們愿意努力工作。
不吝折騰的人,即使進入體制,幾年后也會跑回來創業;
跳槽,并不是職場的唯一出路,比跳槽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讓你能為之終生奮斗的目標。
為個體賦能是這個時代個體最好實現自我增值的方式之一,而“興趣”則成為企業與員工利益的重要連接點。
當企業提供平臺,鼓勵員工在平臺創業,將員工的“個人興趣”與企業的發展目標結合,讓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負責到底。
很多人時時想著跳槽,其實倒不如先學會讓自己增值。增值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你可以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平臺,去開拓自己的增量成長。
海爾曾經發起過“人人是創客”的組織變革,把6萬多名員工變為自動自發的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使每一個經營體就像一家自主經營的公司,讓每個人變成自己的CEO。這2000多個經營體不僅依存于海爾,還主動尋求外部合作,從多個渠道為海爾創造利潤。
除此之外,我們甚至還可以基于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發展工作之外的第二產業。
在《知識變現》這邊書中曾經講過一個案例,2005年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就把新商業定義為“公司責任的結束”和“個人責任的開始”。
在這個個人IP逐漸興起的時代,就像安迪沃霍爾說的那樣,
直播帶貨的李佳琦和薇婭,拍攝田園生活而走紅的李子柒,就連擺地攤都有人一晚賺到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
現如今,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富有激情地聚焦于某個領域,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都可以成功建立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平臺或事業。
而那些時時還在想著靠跳槽去實現人生價值躍遷的人,終將會被時間的洪流沖刷而去。
在未來,可能一個最有能耐的人不是他有多大的本事,而是看他能鏈接多少資源,促成多少項目的搭建和完成。
而如何能成為這樣的人?我提供4個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很多書籍和研究都在不斷告訴年輕人,應該在工作中堅持自我,無論是承擔職責,還是要求合理的工作報酬。但是在現實職場中,大部分人還是很難做到,他們往往不敢要求升職和加薪。
報道給出的建議是,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每年詢問一次晉升機會。如果領導不回應你的要求,那么就換一份新的工作。
要相信自己的價值,要知道機會從不吝嗇與有實力和有準備的人。
有時候在職場上,年輕人常常要付出雙倍的努力才能讓自己的付出被人看到。因此,不要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是應該在公司不同部門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
當你在公司內部有越來越多的支持者,機會來臨時,肯定你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最重要的是,永遠要爭取自己的位置,也要告訴自己,我配得上這份工作。
作為職場新人,為自己尋求支持很重要。無論你是創業者還是公司員工,你必須要持續不斷地向你的同事或者你的老板分享你的價值觀。
當你成為了團隊領導者,如果你的員工明白眼下的職責會對未來團隊成功的影響,和你共享同樣的視野和價值觀,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會更有動力。
能做到你的領導的人,最起碼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與此同時你要思考你尊敬的領導者擁有哪些品質,并積極向對方學習。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自己的職場安全感,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職場錨定點。
這份安全感并不是來自于某個人或者多少房子多少錢,而是來自于自己對這個社會和世界的認識,多了解一下這個世界,多去學習一份看似用不上的技能,其實你的心里就多一分底,也更加有能力行走于整個世界。
跳槽,并不能解決職場上的所有問題,比起跳槽,我們更應該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