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8日 No. 925
1
當你的家人,或者你的員工發脾氣,情緒不好的時候,你會怎么勸他們?
當對方正在氣頭上的時候,你怎么辦?
不好辦吧?
的確,管理他人的情緒,是非常有挑戰性的課題。
不知道咋辦的時候,咱就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畢竟,這樣的問題,不是頭一天出現了,別人肯定也都出現過,并解決過。
2
兩個故事都是同一個人的,誰呢?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最愛的,是長孫皇后。《新唐書》中有多次記載,這位鋼鐵直男,在長孫皇后去世之后,登上宮中高樓,眺望找零,悲痛大哭。
為啥李世民對長孫皇后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就是因為長孫皇后善解人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情緒管理做的非常好。
3
當皇上的,脾氣大多不好,比較剛硬。李世民也是如此,脾氣暴躁。
有次,一匹他特別喜愛的駿馬暴斃,都不知道咋回事,寶馬就死了。
寶馬良駒突然沒了,李世民接受不了,大發雷霆,當下就要把養馬的相關人員,全部斬首。
“人的命難道不如一匹馬貴重嗎?”
那個時候,是這樣的。
《論語·鄉黨篇》中有一段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說孔子家里的馬廄著火了,孔子下班回來聽說之后,只問人有沒有受傷,都沒問馬有沒有事。
你看,這一段能被記載下來,說明這是個“新聞”,是反常的行為,大多數人都是關心馬,而不是人。
更何況這是皇上的寶馬,能不重要嗎?
李世民盛怒之下,兩旁的臣子沒有一個敢勸的。
這時候,長孫皇后來了。
她說“當年,齊景公的寶馬也死了,而且是被養死的,他也要對養馬人處以死刑。晏子則當著齊景公的面,斥責養馬的人,說,你們把寶馬養死了,這是首條不可赦的大罪;其二,馬死了,惹怒了國君,要怒殺你們,如果這事情讓人民知道了,一定會覺國君殘暴;其三,如果再讓其他國家的國君知道了,不但覺得國君殘暴,還知道我們的人民不喜歡國君,讓國君和齊國的名譽掃地;你們可知罪?”齊景公聽完之后,馬上說,算了算了,回去吧,沒事了。
長孫皇后接著說“陛下也讀過這個故事,還講給我聽來著,難道陛下忘了嗎?”
太宗聽完之后,轉身饒恕了養馬之人。
4
再到貞觀六年,太宗想去泰山祭祀天地。
按照規矩,去泰山需必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天下太平,國家興盛,另一個則是天降祥瑞。
這分別說明,皇帝有功勞,天下治理的好,祥瑞之兆則是上天對皇帝的認可和表彰。
此時,就需要進行封禪大典,以回告上天。
可好巧不巧,這一年黃河中下游水災頻發,不但如此,魏征還明確反對泰山祭祀,說這是勞民傷財,扯用不著的。
太宗那個脾氣,能忍嗎?
有一次回宮見長孫皇后,太宗都快氣炸了,說魏征這個貨,我一定要找機會把他宰了,太氣人了!
長孫皇后聽了前因后果,尋思這時候估計是勸不住,畢竟在氣頭上。
于是,他趕忙回屋里,換了一套特別正式的衣服,直接跪倒在太宗面前并向太宗道賀。
太宗當時就懵了,你這演的是哪一出?
長孫皇后說,“自古以來,只有君主賢明,臣子才敢直言不諱。魏征在陛下面前能夠如此直率,不正是因為陛下圣明嗎?這難道不是國家百姓之喜事,難道不應該向陛下道賀嗎?”
太宗聽聞之后,立刻通透了。
5
長孫皇后兩段話,不但救了眼前的幾條生命,還點醒了李世民,你說厲害不?
那么,核心要義是啥呢?
其實道理特別的簡單,那就是 “不要在對方情緒不好的時候火上澆油,更不要在這個時候和對方爭辯”。
長孫皇后遵循的就是這個原則,而太宗愛的,應該也是這樣的善解人意吧。
你,學廢了嗎?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