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說: 成功的餐飲品牌,其產品都自帶三個屬性:原始產品(食材來自土地、非人工合成),地域特產(產地風土人情共同作用的結果),文化載體(成為某個群體情感聯結或身份認同的媒介)。
先播報一則新聞。發源自深圳的新派快餐連鎖“遇見小面”最近在形象上發生了大變化。
這是現在的視覺風格,大紅大黑,大開大合,顏色飽和度全面提升,到處可見的潑墨感元素傳達的是充滿勁道的瀟灑風格,帶來食欲和地道的感受;
這是現在的室內空間,竹子色系+大紅燈籠+手工藝裝飾,有一種古裝戲里的客棧感;
這是現在的吉祥物“渝小龍”,挺像個老俠客的,但手里是面不是刀,享受生活的川渝心態沒有丟;
這次的“大裝修”,背后操刀者是“容品牌”,其創始人王合理說,當案例在公眾號發出來之后,后臺涌入大量的贊賞和拍磚。對行業內的人來說有些意料之外的變化,背后其實還是“容品牌”自己一以貫之的邏輯和手法。
在2013-2015那個萬眾創業的年代,眾多名校畢業生“下海”干餐飲,一會兒是北大的賣饅頭一會兒是清華的賣豬肉,乘著互聯網的東風,成捆成捆的新觀念新詞匯倒灌進一個傳統的行業。
那幾年里,出現了諸多“老品類、新品牌”,遇見小面就是其中之一,極簡裝修的店面,讓人與市井氣息、地域風格濃厚的重慶小面聯系不到一起去,也因此它成為了那個時代餐飲品牌形象的縮影——告別傳統,擁抱年輕。
但在今天,當遇見小面試圖突破廣東,開啟全國性布局的時候,他們發現了品牌本身的欠缺之處。這個并非發源于重慶的小面品牌,在外地的認知度并不高,那個“互聯網+餐飲”的風口已經過去了,外地的普通消費者并不記得那些曾經“10萬+”的網文,那么如何快速地占領心智呢?他們找到了擅長為餐飲品牌梳理“文化資產”的“容品牌”。
王合理認為,在這幾年里,當有更多新型的技術、工具、管理方式,大大提升了便利性和效率之后,行業又重新回到了傳統餐飲邏輯的思考上。和顛覆式創新不停歇的科技行業相比,餐飲行業的“慢”和“老”卻依舊在那邊、依舊是它自己的定義,所以應該向前看還是向后看,應該追求馬不停蹄的迭代,還是去現存經驗中尋寶?“容品牌”選擇了后者,選擇了“朝后看能量包”,它也是公司各種方法論背后的基礎邏輯。
根據“容品牌”的總結,成功的餐飲品牌,其產品都自帶三個本質屬性:原始產品(食材來自土地、非人工合成),地域特產(產地風土人情共同作用的結果),文化載體(成為某個群體情感聯結或身份認同的媒介)。結合之前我們提到的“遇見小面”的案例,它從“深圳小面”回歸到“重慶小面”,將這個地域的特性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才有了平面設計上的色彩、筆觸,空間設立中的軟硬裝,口號上面的重新提煉,以及一個能夠代表品牌精神的吉祥物。
在這些處理背后,“容品牌”通常愿意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來打造餐飲品牌,它所使用的“十二字訣——持經達變,返本開新,老戲新唱”,簡單說來,就是“基于傳統,開拓創新”,深挖產品和品類背后的文化根基,利用當代手法將其有機地演繹出來,使其成為品牌的“私有資產”。
在“遇見小面”的案例中,“容品牌”為其重新整理出來的品牌資產包括:
– 菱形符號,這是遇見小面原本的品牌標識,被進一步突出放大,面碗、桌牌、“獎狀”的形狀都是它;
– 龍,它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也是重慶地名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漢字,它的實體是遇見小面的吉祥物,而它的鱗片紋路則成為了招牌、隔斷、海報的背景中;
– 紅-黑-金配色,取代之前帶灰度的紅和灰色的搭配,更加鮮明、熱烈、奔放;
– 潑墨感的筆觸,傳達出力道和手工感,糾正“放心但不地道”的品牌舊形象;
– 竹,重慶盛產的植物,也是生活中常運用的原料(竹筷、扁擔),更是引發中國人情感共鳴的文化符號。
王合理認為,這些品牌資產起到的是充電寶的作用。品牌如何最快地吸引別人的注意?品牌如何在消費者心智中留下相對固定的印象?品牌如何為自己“講故事”提供長期有效的素材?回到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他們的認知和品牌所呈現的實際往往是不對等的,但品牌資產可以為品牌提供長效續航。
因為當人們通過獨特的視覺設計被品牌吸引、想要深入了解一個品牌時,扎實的文化源頭能為品牌提供更穩定的根基。這也就是“容品牌”的空間方法論中強調的:“品牌血統就是購買理由,地域出處就是地道證明,地域認知就是進店動力”。
這對于走價值提升路線和強調氛圍打造的休閑餐、正餐品牌來說,顯得無可厚非,而且已經有大量案例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比如“容品牌”曾服務的“局氣”,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京味餐飲連鎖。
然而在快餐領域中看,遇見小面的“意外轉變”,似乎又非常的“用力過猛”。老鄉雞、鄉村基、真功夫等中式快餐品牌,都沒有在這種文化溯源上有過多著力,基于快餐本身剛需消費的特性,消費者更期待衛生、高效、親切等特質。遇見小面直接挪移了正餐品牌的打造方式用在快餐模式中,這種選擇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王合理認為,這確實不是“常規動作”,但它是符合該品牌發展的階段性需求的。拓荒異地市場時,使用大家耳熟能詳的符號,找到自己的“認知公約數”,盡可能快地觸達絕大多數的顧客,是遇見小面目前的核心訴求。
由于品類(重慶小面)的認知度明顯強過品牌本身,再結合品牌自身有限的拓店能力,這種文化屬性的加持能夠讓門店本身成為廣告看板,增加識別性和傳播力,相當于把廣告費省下來并入裝修費。當然這是一種取舍結果,并非放諸四海皆準。
餐飲品牌如何將自己的品牌資產“翻譯”給顧客聽呢?“容品牌”正在進行梳理的,是一種刷屏級、包裹式的門店現場五感體驗方法論。
王合理認為,品牌背后是品類,品類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是美學,美學背后是五感。
從一個消費者的體驗視角,他們不會去分析產品、運營、服務這些細節,他們的五感直接暴露在餐廳空間中,因而要用最直觀和全面的方式,為他們創造浸入式的體驗。
這在“容品牌”的諸多項目中都能得到體現。
比如廣州必吃榜上榜品牌“大鴿飯”,在每一個空間里都有雷打不動的三元素:
1. 廣州著名景點陳家祠的墻和門神,它們代表著這個品牌的嶺南文化源頭;
2.廣州民居常見的鑊耳墻做成了吊燈,雖然這個元素在其他品牌也有見到,但這里它成排式地鋪開,創造了視覺沖擊力;
3. 潮汕風格油紙燈籠,燈籠的元素其實在很多餐廳中都有使用,“大鴿飯”里選用了更加細分的傳統工藝。
比如廣州最火的酸菜魚潮牌“祿鼎記”,“容品牌”為其強化了品牌資產的空間呈現。老店較多元素都是以平面設計的方式出現,創造出一種雜亂喧囂、滿墻海報的視覺壓迫感。改造之后,品牌創始時期就選擇的“財神”形象被保留并放大,成為空間視覺重點;整體以嶺南院落為主題,連廊亭臺包廂增添的層次感,龍、錢幣、書法綜合塑造的氛圍感取代了年輕潮牌的“躁”。度過了曾經網紅潮牌的初期階段,這個品牌需要有更穩健、更堅實的基礎,來支撐品牌的活力。
“戰略級審視,而非戰術級跟風”,王合理認為,當品牌擁有了自己的“品牌資產”百寶箱后,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大量用、長期用,“兵多者勝”,毫不松懈地堅持自己的風格表達,當強度足夠大的時候,它就成為了你的品牌符號。
》
(點擊上圖免費學)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