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慶出現了一家24小時無人自助火鍋店!連央視財經、光明日報等媒體都關注報道了!
顧客從選鍋底到點菜,再到收碗擦桌,全流程自助!冰柜竟變身收銀員,能自動結算餐品價格!
食材價格和超市差不多,人均不到30元!食材還能外帶和外賣!這家火鍋店到底長啥樣?“無人自助”模式在火鍋行業能跑得通嗎?
第 795 期
來源 | 職業餐飲網
這家火鍋店位于重慶九龍坡區千葉大廈樓下,招牌上寫著“無人自選食店”,門面兩邊的玻璃門上印有“掃碼自助”“24小時營業”字樣。
店的面積不大,只有50平米的樣子,走進門,可以看到里面擺放著五張長桌。
桌子旁邊放著6個立柜,火鍋底料和食材全部放在里面,墻上還張貼著詳細的消費流程,以及具體的鍋底配水比例。根據用餐人數、火鍋底料的不同,建議放的水量也不同。
和其他火鍋店相比,這個店最大的特點就是,全店沒有一個服務員。那么顧客在店內一系列的自助用餐是如何完成的呢?
顧客一走進店里就能看到張貼在墻上的消費流程,首先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拿火鍋底料。
底料是一次性的新鮮的,有紅湯鍋底、番茄鍋底、酸蘿卜鍋底、菌菇鍋底,選好后掃碼就能帶走。
選好鍋底之后,顧客可以自己到佐料區打油碟,然后去選菜。
所有的菜都在冰柜里面放好的,柜門上有二維碼,選菜的時候,首先要通過微信掃碼將柜門打開后才能進行。
自選柜中的菜品有的按重量計費,有的按份計費。每拿走一份,冰柜就會根據拿走的重量計算價格,手機屏幕上立即就顯示拿出的食材名稱和價格。
東西選好后,核對手機上拿走的東西和價格無誤,就可以關柜門了,關門后系統就自動在手機上扣費。
不過,店里有六七個柜子,每取一個柜子里面的菜都要掃一次二維碼,要是每個柜子里的菜都拿,就要掃碼六七次,加菜還想吃不同柜子里的菜就又要掃碼。
吃一次火鍋得來回掃好幾次碼,有不少食客表示有點麻煩。
店里設有專門倒鍋底的地方,用餐完成后,顧客需要將鍋底倒入指定位置,然后把其余的餐具和垃圾倒入垃圾桶,最后再將桌布套好。
店里菜品的種類很多,像肥牛、毛肚、鴨腸、豆皮、藕片等一般火鍋店有的菜品這里都有。
毛肚49元一斤,藕片8元一斤,土豆4元一斤。肥牛、鴨腸都是6塊一盒,麻辣肉片、鮮鴨血一盒只要3塊,各種酒水飲料價格也和超市里的沒有區別。
人均還不到30,如果是團餐就更加便宜,雙人套餐只要29塊9。
在這里,顧客不僅可以選擇店內用餐,還可以購買火鍋食材打包帶回家,在家吃火鍋。
不僅如此,火鍋店還提供了外賣服務。顧客可以通過小程序下單,5公里內訂單滿30元均可享免費配送服務。

雖然目前這家火鍋店號稱無人,但其實店里還是有2個工作人員。
這2個工作人員不僅要每天按時更新食材,做好店內的衛生,而且還得負責指導顧客怎么掃碼、怎么選菜。
老板自己也說了,因是24小時營業,晚上9點到第二天9點就徹底沒人,今后店步入正軌后,也不會有人。
無人自助火鍋店和無人超市不同,不能買完就走,還得收拾衛生。靠顧客自覺收拾、打掃,將物品放到原有的位置,這顯然是不現實的。看看食堂就知道了,食堂只需要食客將餐具放到回收處,都有很多人做不到。
而且吃火鍋油漬多,原本就很容易弄臟地方,即使鋪了桌布,也不能完全保證干凈。有時候服務員都清理不干凈,更別說顧客了。
就算顧客吃完都會把鍋收起來放在指定的地方,但這樣一來,放鍋的地方還是會給人一種臟亂差的感覺,對后面新進來用餐的顧客來說,體驗感會很差。

無人自助商業模式,它的核心是基于“消費者便利”的場景,剛好也填補了企業沒辦法覆蓋的地方,更多的是對現有商業模式的補充。
就像在交通樞紐,比如地鐵、公交站這些地方開店不現實,就只能放一個無人售賣機。
所謂的便利,就是解決最后10米內顧客的需求,顧客在等公交或者地鐵的時候,一拿上東西就能去上班,就會很方便。
快餐廳的無人化也是行得通的,基于晚上12點以后營業的餐廳很少,開在廠區、寫字樓附近,可以利用自己的出餐效率、價格去切市場。
但火鍋是社交屬性很強的品類,講究環境、體驗,還是不太適合走這種無人自助模式。
即使是靠一人食火鍋起家的呷哺呷哺,在當時也屬于一種時尚,年輕人去吃更多的是趕潮流。而且,它既不高頻又不剛需,還沒有體驗感,“最后10米的便利”更不是火鍋消費群體的核心訴求。
餐飲發展了這么多年,再有“時代性”的創新已經很難了。
雖然無人自助火鍋模式是否行得通還有待市場驗證,但這無疑是一次勇敢的探索!
不斷探索,才能不斷進化!
相關閱讀:
史上最扎心自白:我是這樣一步步把店開倒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