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并不奢侈,算不上鐘鳴鼎食,我們不過是一個講究飲食的家庭而已。
——江太史公孫女江獻珠
廣東有兩大美食世家:一個是譚家菜,一個是太史菜,這兩個家族都誕生于廣東南海。
譚家菜雖創自廣東,但隨后北上,已融合各菜系而成為頂級官府菜,名滿京師。
而太史菜則堅守廣東,恪守粵菜特點并發揚光大,開創幾十年繁華食事,更被推為“中國粵菜第一家”。
太史菜由南海紳士江太史公創出,他是民國初年羊城食壇的首席美食家。
江太史公名江孔殷,同治三年生于廣東南海縣塱邊鄉。
常言道,三代富貴方知美食。江家祖上是號稱“江百萬”的巨富茶商,江孔殷本人則是清末最后一科進士。旋入翰林院,授職庶吉士。因粵人謂點翰林者為“太史”,故其以“江太史”之名直至終年乃至身后。
江太史與三姨太
江太史公精研飲食,幾近出神入化之境。他的嘴巴刁鉆無比,鞭策著江家大廚精益求精,太史菜便是在江太史公的百般挑剔和親自參與下定形的。
據江太史的孫女江獻珠回憶,“約在20年代,是江家光景最好的日子。只要江太史第有什么新菜式,嘗過的都會輾轉相告,甚或要酒家仿效烹制。”
“太史菜”一時在廣州城內風頭無兩,城中各大酒樓唯太史第馬首是瞻。江家每出新菜,各大酒家立即盜版,冠以“太史”之名招徠食客。
而凡冠以“太史”二字的新菜,一經推出,也會立刻大受歡迎,風靡一時。當時的軍政要員、中外使節、殷商巨賈、各路草莽英雄,無不以一登太史第宴席為榮。
太史宴名菜香芋燜鴨
抗戰后,“太史第”家道中落,江太史公皈依密宗,改行茹素。但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陸續流落到省港兩地各種“社會餐廳”的歷代“太史第”大廚,卻為我們大體完整地留存了一份活色生香的“口頭文化遺產”。
太史五蛇羹
90多年前的廣州,在每個秋風乍起、新涼入序的“蛇季”,江家里里外外就顯得格外鬧猛,并“一直擾攘到農歷年底”。所忙者惟有一事——舉辦蛇宴。每天只辦一桌,每桌都有太史五蛇羹。它是蛇宴的主角、賣點及靈魂,也是“太史菜”里的重頭戲,橫掃秋冬。
據說廣州吃蛇成風,就是自那時起。
從江太史孫女江獻珠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到,江太史家的五蛇羹其講究可說一時無兩,蛇是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水蛇、錦蛇,浸熟或蒸熟蛇身后,撕成極細的肉絲,加入雞肉絲、果子貍肉絲、鮑魚絲、廣肚絲、冬菇、木耳、生粉、菊花制成蛇羹。
佐料有薄脆、檸檬葉絲、菊花瓣等,所有配料對刀工的要求都極為細致,才能使得食材的鮮味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一碗蛇羹成為一個各種食材互為表里的集合,每一樣食材都失去自我又釋放自我。一碗羹里有千絲萬縷,舀之連綿不斷,入口百轉千回。
菊花是五蛇羹的關鍵佐料之一,因此選材要精益求精,決不可馬虎。據說太史第內終年雇傭四個花王,其中兩個專事種菊。蛇羹用的多是自栽的大白菊。
另有一種奇菊叫‘鶴舞云霄’,狀似大白菊而白中微透淡紫,是食用菊花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要用的時候,女仆把大朵的菊花摘下來,倒著放入一大盆清水里,手執花柄在水里搖,把花里的蟲子、纖塵去除凈盡,再用剪刀逐瓣剪出備用。入菜之后,似雪般素凈柔軟,其香淡而不散。
把五蛇羹的美味升華到最高峰的,是最后灑上的薄脆和檸檬葉絲。
檸檬葉是五蛇羹中畫龍點睛的一筆,帶有檸檬味的清香及樹葉特有的苦味,不僅起到去腥的作用,更為醇厚的蛇羹憑添了一絲清新之氣。
采檸檬葉有講究,嫩葉不夠味,老葉太硬,要挑不老不嫩的葉片,撕去葉脈對半折疊,卷成一個小筒,即切即用,且要切得細如蠶絲,務求香味更鮮。
而炸薄脆也不能含糊,要“把面團開薄,撒好粉,用棍子卷起來,再把棍子拉出去壓薄面卷。之后,把面卷攤開,搟薄,又再撒粉,卷起,壓薄,搟開,直至面皮夠薄了,便切成欖核形小片,投下油鍋炸脆,好吃得很。”
按說,清淡的蛇羹與油炸薄脆應當是不搭調的兩者,但將薄脆放入蛇羹之后,卻產生了煥然一新的美味:薄脆的酥脆感和油香味,能令人心情愉悅食欲大增,包覆上蛇羹后更是鮮美;同時由于上桌前才泡入,尚未完全與湯羹化為一體,因此不會破壞原本的清淡滋味。
這就像吃粥放油條一樣,是一種絕佳的美味體驗。
龍虎斗
龍虎斗是蛇餐中一道名菜,又名“豹貍燴三蛇”、“龍虎鳳大燴”、“菊花龍虎鳳”,原料以毒蛇為主,用眼鏡蛇、金環蛇和眼鏡王蛇(俗稱三蛇,廣東人叫飯鏟頭、金腳帶和過山峰),配以老貓和母雞煨制而成的,吃起來特別滋補有益健康。
“龍虎斗”不僅名字新鮮有趣,而且烹調技術到家,造型優美,味道獨特。它以蛇為“龍”,以貍為“虎”,以雞為“鳳”,經過精心烹制,置于盤中,再加上紅紅綠綠的佐料點綴其間,蛇之鮮、貍之嫩、雞之美混合在一盤菜中,使得這一盤本屬生猛的美食,靠著一個“鮮”字降服了羊城的食客。食用時,如能配上蛇膽酒,邊飲邊嘗,那簡直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蝦子柚皮
粗料細做正是粵菜的本質,比如這道太史菜中的“蝦子柚皮”,要將原本棄之不用的柚皮變得有滋有味,成為一道名菜,其中功夫不言而喻。
主料柚皮,從前一直都使沙田柚,十多年前,轉用被刻意培育成果皮超大、超厚的“食皮柚”。挑食材時要講究,不能等柚子完全熟了,要在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前后,柚子還未長足肉,皮青而厚時采摘。
蝦子則為大澳海蝦所出,雖已經曬干,為了除腥,仍要入生鐵白鑊,落姜、蔥再度炒干,在油紙上攤凍后入樽備用。
正式烹飪時,先得將柚皮表層的青皮去掉,只留下棉絮狀的白色內層,還得小心保持其形狀完整,不能弄得支離破碎。這內層還不能直接入菜,同樣得經過精細的處理。
這個功夫就深了:先浸水,讓它像海綿那樣吸飽水分,再撈起榨干;復入水,再榨干。如此翻來復去折騰四至五回,就是為了充分松化柚皮內部的韌性纖維質,同時去除苦澀。
然后,以鯪魚肉、豬腩肉、 蝦米、瑤柱等煮成的上湯燜 8小時,待柚皮盡吸鮮味的湯汁,再將燜好的柚皮扣上蝦子及蠔油煮成的醬汁才成。每項工序稍有馬虎,或者柚皮選得不好,都會大大影響成菜的品質。
柚皮原本無味,卻因那醬汁的濃郁而顯得上口,再輔以蝦子的鮮味,以及柚子皮原有的清香,軟糯芳香可口。一箸入口,無論是質地和味道,會有那么一二刻,讓人恍惚起來。細嚼之下,葷和素、靈與肉、海洋的鮮甜與泥土的芳香,那叫一個神才下舌頭,又上心頭。
太史田雞
田雞,也即是青蛙,在南粵被奉為上味,如乾隆《廣東通志》說:“百粵之民以蛙為上味。”這道“太史田雞”,是以冬瓜做主角,田雞做配角,命名的時候,卻只有田雞沒有冬瓜,冬瓜因角色卑微而被隱去,只有真正的饕客,才知這道菜的主角實際是冬瓜。
正版的“太史田雞”,是用田雞腿、瑤柱、火腿、扁尖、精肉和削成棋子形的冬瓜同燉的,所余的田雞、老的扁尖和修出的冬瓜碎塊,就用來煮湯,味亦清鮮。
冬瓜切塊非常講究,去皮后要裁成一個個直徑3厘米、厚2厘米的小圓塊,像象棋的模樣,外形美觀,很考刀功。
而后蘑菇水發洗凈,與冬瓜分別用沸水燙過,為了去除冬瓜的青味,燙的時候還要放一小塊陳皮,燙完過一下冷河。
筍尖則要用冷水泡浸30分鐘,用清水焯過。田雞只取大腿部分,用姜汁撈過,入油鍋稍爆。然后各料匯入燉盅,上籠燉40分鐘便成了。
據江太史的孫女回憶,太史田雞最關鍵的是干毛尾筍尖。小時候,她把這干毛尾筍尖叫扁尖,實際上是一種腌過的咸筆筍,又幼又長,繞成一團團,是淮揚名品。
太史田雞用的是扁尖最嫩的部分,成品鮮甜稔滑,爽嫩可口,清香馥郁。可以說,扁尖是太史田雞的畫龍點睛之筆,沒有扁尖的太史田雞,只能稱冬瓜燉田雞,大煞風景。
現在沒有扁尖了,順德人就用筆筍、冬筍或鮮筍尖代替,但是現時的制法,已不能盡顯此菜的真味了。
陳太吉冰燒肉錦繡
講起冰燒肉錦繡,就不得不提“陳太吉”了。很多人以為陳太吉是一個人,實際上它是一個叫做“太吉”的酒莊字號,而“陳太吉”的老板就是著名的陳如岳。
他是張槎蓮塘人,后來中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辭官歸故后創辦了太吉酒莊。為在眾同行中脫穎而出,陳如岳在繼承家傳的米酒釀制技藝基礎上,不斷研究新釀酒手法。
由于當時生活物質較為貧乏,豬肉屬于奢侈物品,為顯示“陳太吉酒莊”的米酒是真材實料,比別人更好,陳如岳嘗試了“豬肉浸泡”的陳釀工藝。
黃苗子先生在《茶酒閑聊》一書中對玉冰燒的制作有著非常具體的描述:“釀造的方法,是選上好米酒入缸,把選好的肥肉塊蒸熟去皮切塊,浸入酒缸中,肥肉脂肪逐漸溶化,然后沉淀濾除掉,留下晶瑩白色或略帶淺黃的透明酒液,這就是入口柔和香醇而不甚烈的玉冰燒。”
因豬肉能吸附雜質,泡在酒中能與酒液融合形成獨特酒香,并醇化酒體,再經埕藏,產品便形成了“玉潔冰清、香味獨特、醇和細膩、余味甘爽”的風格。
最初陳如岳把這種米酒取名為“肉冰燒”,是因為泡在酒中的肥豬肉就像晶瑩剔透的冰塊,后來覺得“肉”字不雅致,而粵語上的“肉”與“玉”同音,于是將“肉”字改為“玉”,“玉冰燒”米酒從此聞名遐邇。
這道傳統的陳太吉冰燒肉錦繡,用的就是陳太吉酒莊釀造的玉冰燒。廣東人喜歡秋冬進補,而玉冰燒入菜,除了更能帶出菜肴香味,更能讓肉類和海鮮的口感更酥軟甘甜,湯汁風味更佳。
這道“陳太吉冰燒肉錦繡”,豬肉的表層鋪著一層白砂糖,品嘗前先用噴槍烤至焦糖狀,使得表皮十分脆薄,豬肉則入口即化又不失嚼勁。
富貴石榴雞
富貴石榴雞完全是以手工制成,以雞肉、瑤柱、干貝、冬菇等制成內餡,口感鮮嫩而又清淡。
而最考功夫的則是外皮,由雞蛋清煎成,薄如蟬翼,吹彈可破,透過薄薄的外皮,幾乎可以看到飽滿的肉餡,伴著高湯送進嘴里,蛋皮薄而韌,內里微燙卻分外鮮美。
石榴雞以大氣、高貴為特色,當年備受富貴人家和大酒樓的青睞。可惜這道菜相當費功夫、又花時間,現在基本已無酒樓敢做這個菜。
雞子戈渣
「戈渣」正寫應作「鍋炸」,意為油鍋炸物,原本是北方的一道甜點,江太史將其改為了咸點。
雞子并不是雞蛋,而是公雞做太監前“凈身”時,從體內取出的腰子,把腰子的薄衣去了,加入以老雞和金華火腿熬成的上湯,一起制成糕狀,再切成像骨牌的形狀,然后蘸干生粉炸至焦黃,是一道外脆里嫩的美味食物。
“雞子戈渣”后半部是炸的做法,粵語該叫做”鍋炸雞子”或”雞子鍋炸”的,大概是滿人或不懂粵語的外省人吃過”雞子鍋炸”,廣州人誤為“戈渣”,后來菜館寫菜單的也寫成了“雞子戈渣”。
這道菜制作的工序多、難度高,吃起來金黃色的外衣酥脆不膩,咬破開鮮美侵襲,猶如凝固的高湯。現在一些高端的粵菜館還可以見到這道菜,只不過大多數已將原材換成雞蛋,此“雞子”已非彼“雞子”矣。
金冠頂玉簪田雞腿
玉簪田雞腿,昔日上等人的宴客熱葷菜,要將田雞腿拆骨起肉后,插入火腿、冬菇、筍絲、蘭度等,造型精致,如碧玉發簪穿過發髻。
其中冬菇在浸發后,要用二湯和雞油煨熟;火腿則需用蜜糖水預先浸泡一周,消減咸味;筍絲要選用佛山的沙口筍,爽口甜味足。這些講究的細節,一環緊扣一環,可惜功夫多且考究,現在已很少廚師會做。
玉簪田雞一上桌,田雞腿肉纏繞著碧綠的蘭度,看賣相便知手藝非凡。玉簪是逐根調味,大地魚的鮮味活化了頭段的風味,隨之而來的是田雞的鮮與蘭度的嫩甜,恰好的豬油香氣伴隨全程,很出色。
冬瓜蟹鉗
制作前先用冰水鎖住蟹鉗的原味,再手工剝殼,原只拆下的整只蟹鉗,只要有一點剝的不好,蟹肉的外形被破壞,這只鉗就廢掉了。所以如此一個蟹鉗,比吃上整只蟹還要貴。
夏季時令的冬瓜,只取最好的一小部分,沒有一點經絡瑕疵,墊在蟹鉗下面同蒸,令鮮汁緩緩滲入,達成透明如冰種老玉的剔透效果。極簡的食材搭配,橘紅與雪白的色澤,鮮美的蟹肉與水嫩的冬瓜,組合出如水墨畫一樣淡遠清香的效果。那本來無味的冬瓜變得極盡鮮美,入口即化,蟹肉細嫩而鮮甜,吃罷齒頰留香。
玻璃明蝦球
這是一道甚考刀功及火候的菜式,選用二百克重的虎蝦,以高超刀工,連殼切去肉身表面的紅色,故全身皆白,玻璃之名因而得來。
刀工處理后,只見大大個的蝦球外表雪白,其背部給劃上幾刀,經泡油后就如花朵般展開,這就是刀功的表現。
這道菜曾難倒無數攝影師,皆因明蝦上盤時,那種純粹通透的白色,幾乎與白色餐盤融為一體。制作時用低溫油泡慢浸,再打個玻璃芡,伴碟是一片金華火腿。吃入口中,頓感肉身之鮮脆彈牙,而最中間的位置仍保持軟滑的微溏心狀態,這便是火候掌握的效果。
此菜食之,嫩中帶爽,蝦味清鮮而不膩。而這好品質的來源,除了考究刀工火候的精細廚藝,嚴苛選材也是關鍵。
炒桂花翅
所謂桂花不是真的木樨,而是指雞蛋炒得松散后,星星點點落在菜中好似秋日桂花,因此得名。
炒桂花翅本就是經典的廣府菜之一,經太史公的家廚改良后,配料多達十六種,除了常見的芽菜、金華火腿絲等,另有韭黃、芫荽、香菇、蟹肉等等。經炒制后,翅絲極為干身,毫無多余油分;蛋花像雪花散落,而蛋香鑊氣到位,一入口便感覺各種食材在口中爆炸,咸鮮香脆爽嫩各種味覺和口感交錯呈現,令人一吃難忘。
欖仁肚尖
欖仁肚頭,絕對新鮮的豬肚是這道菜的關鍵。
何謂肚尖?顧名思義,只取豬肚最前端的一小段,余者皆棄之不用,一道菜總共大約需要二十個豬肚,才成就一盤無與倫比的佳肴。并且豬肚還要用特別的蟹汁腌制,因此入口特別鮮爽。
欖仁乃欖仁樹果實的果仁,因形似橄欖而得名,與橄欖無關。其香氣突出,油脂豐富,入菜可提香并增加口感。
這道菜表面看平平無奇,但一匙入口,鮮香撲鼻,多重口感在口腔內瞬間爆發,是一種集合式的味覺體驗,肚尖彈牙煙韌,欖仁亦是香味突出,食用時需一口將多樣材料送入口中,才能細品最高境界。
臘味生菜包
生菜包或者叫“春盤”這個形式,明末清初就流傳在廣州、順德、佛山,因內餡為各家巧廚根據自己家人口味而定制,再外圍包裹生菜,故此引申為添丁生財、團圓美滿的“意頭菜”。其中,太史家宴也有這個菜。
它的餡料以蜆肉為主,新鮮蜆肉都是疍家婦人挑來沿街叫賣的。蜆肉要先拖水瀝干,臘腸、臘肉、咸酸菜、韭菜全部切粒。要想餡料香,關鍵是起鍋時先下臘味,爆香了再放其它餡料同炒。
這道“臘味生菜包”,最正宗的是要用過去的那種“玻璃生菜”,松松的一大棵,葉大而薄,顏色青綠。一瓣瓣摘好洗好后,還要在冷水兌開的灰錳氧水里浸一下,再清洗一次,然后用毛巾吸去葉片上的水珠。
吃生菜包的規矩是:眾人依次坐好,即包即吃。包的時候,也是每人面前放一只碟,先把葉子放在碟上,抹上一層海鮮醬,然后加入蜆肉餡料,還可以加入蘿卜絲煮鯪魚松,再把葉邊圍攏起來,雙手抓著吃。
太史禾花雀
每年禾雀當造,小販便會提著肥大鮮嫩的禾雀沿門叫賣。江家的秘方是把禾雀腌好了,塞一塊鴨肝腸在雀腔內,外面包一小片豬網油,放在瓦內炸得香酥,一口咬下去,雀腦在口中爆開,豐腴甘潤,就算只有一丁點兒,也使人回味無窮。雀肉細嫩多汁,連骨頭也可以一起吃。
如今禾花雀日漸稀少,已成為珍稀保護動物,這道美饌,也只能成為傳說了。
禮云子
所謂禮云子,其真身是“蟛蜞春”,即蟛蜞產的卵。
蟛蜞是廣東順德溪澗里的一種細小蟹類,是非常難得的食材。民間說法是蟛蜞習慣橫行,偶爾直行時候,兩只前螯合抱,一步一叩首,搖搖擺擺,就像古人行禮作揖,所以叫禮云,而它生的卵,就叫禮云子。它每年只在驚蟄過后、清明節之前當造,所以又稱“春水禮云子”。
生的禮云子呈黑褐色,經過反復過濾清洗后,用大火煮熟就會變成艷麗的嫣紅色,燦若明霞,集齊水產的咸香、鮮香、甜滑、惹味于一體,有極幼細顆粒的咀嚼感,卻不曾粗糙難咽。
禮云子的保鮮期極短,以前一旦取出就要立即食用,不能隔夜。現在有冰箱可多放幾天,但也不宜久,數日則色變、味變。
太史宴中,有許多關于禮云子的菜式,用到的都是最為普通常見的食材,但做法卻非常講究。
據江太史后人江獻珠憶述,太史第中,簡單的禮云子撈面,一年一度的禮云子薄餅大食會,不僅是令她魂牽夢繞的美食,更是一幅天倫之樂的溫馨畫卷,她還花有大量的筆墨來敘述。
作為江太史公朋友的農人,知道他極喜愛此物,便一埕埕地送去,就算是戰亂避難到香港,依然把用鹽腌制保鮮的禮云子,托水客山長水遠送到江家。
禮云子蒸蛋
最令后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禮云子炒飯。
江女士在《鐘鳴鼎食之家》一書中寫道:“一天,江家大廚煮了禮云子炒蛋,火候稍欠,江太史公就說:‘蛋太嫩,油太多,再炒一碟。’誰知大廚一緊張,矯枉過正,第二次端上來的禮云子過火了,太史公說:‘這回又炒得太老了,再來!’第三次才過了關。
第一次、第二次煮壞了的禮云子,太史公讓大廚用來炒飯給大家吃,飯被禮云子染紅了,再撒上蔥花,蛋黃蔥綠混合著禮云子的紅,斑斕一片。”這個炒飯,熱食極香,如稍微放冷,等米飯變得略硬時再吃,更能吃出禮云子的起沙口感與鮮味。”
太史豆腐
太史豆腐是為數不多流傳下來的太史菜之一,它看起來是豆腐,吃起來卻有魚蝦的鮮美。
地道的太史豆腐做法十分特別,有人認為豆腐是炸過的,也有說是以嫩豆腐混合蝦茸、魚茸,攪拌至起膠,調味后上火蒸制而成。
其實不然,江獻珠女士明確說過,這些都不是她記憶中的太史豆腐。為了還原正宗的太史豆腐的做法,她在倫敦訪查得一位曾在江家服務的陳掌師傅,由他證實“太史豆腐”并非炸過而是用雞汁慢火細熬的。
整板豆腐做出來后,切去四邊,再切方塊,片去上下外皮,輕輕遍割小方格,深度只是豆腐的三分一。然后薄薄灑鹽,令豆腐去掉多余水分,再加入上湯和火腿燉雞汁,這樣巧手精制過的豆腐,翻轉輕輕滑入燉雞汁內,小火細煮。
雞湯味淡而鮮,所以豆腐不能炸過,為求湯清,高湯也是蒸出來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能讓沒有炸過的豆腐破掉。看起來只是光滑一塊豆腐,透著微黃,吃進口里才知道甚么是鮮香嫩滑。
粵菜是怎么征服中國胃的?
太史家宴,從側面展現了傳統粵菜的高度,選材的考究、高級的烹飪,每一個完美的細節的落實,最后組成了吃客極致的體驗。
當然,這樣的家宴也只有達官貴人能享受,并且真的難以超越。
如今太史菜并沒有流傳下來的菜譜,而后人江欣燦在整理史料和實地考察后還原。這些菜可真是很復雜的,若照史料做,一天只能做一桌。
正因為有這樣的家族存在,廣東走出了不少優秀的廚師。
傳統的基礎,其實是對食材的理解以及運用。粵菜的特點不是清淡,而是發揮出食物該有的味道。
而發揮的前提,是充分理解每一種食材,它的季節、生長、原來的味道、適合的調味等等,是需要廚師有扎實的功底和豐富的生活經驗的。
而學習吃,需要花上三代人的時間。
廣東有非常多出色的食材。
比如香菇,要數粵北的花菇為佳(簡稱北菇)。其它還有“西菇”,產自江西、湖南及廣西等地方,但沒有北菇那么香,而且菇腳很大。而放眼世界,品質上乘的有日本花菇,爽口厚肉,但始終不及北菇香。
香菇一定要用冷水浸發足夠的時間,現在很多人都是圖快用熱水。
比如廣式牛雜煲,選用水牛口感更好。廣東天氣轉涼時,老廣的口味便會從清淡轉成味厚。因此在做牛雜煲時,需要用炭火砂鍋煮。鐵絲架頂著炭爐熱騰騰上桌,砂鍋被溫火裹挾著慢滾,悶得越久,煲越入味。
里面的牛骨湯,選用高鈣牛骨,再加上十多種名貴香料,明火燉鹵6個小時而成。
比如白切雞,需用已生蛋的清遠雞,雞味濃郁。傳統白切雞要求“骨見胭脂紅”,而單是雞的做法,廣東就有200多種。
更有的廚師,一輩子只研究怎么做好雞。
(潮汕菜)
、東江菜
(客家菜)
。
(1.0版本)
,出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包型挺身,像雀籠一樣。而據說叉燒包來自北方的開花饅頭,傳到廣東后,根據老廣喜歡的口味,改良而成。
(2.0版本)
,做成了叉燒餐包。為了看上去更有食欲,師傅還在表面涂上了一層糖漿
。
新的技術誕生后,制作脆皮燒鵝、燒鴨常用的脆皮粉、脆皮漿等,
為烹飪提供了更多的新思路。
他則從日料中汲取靈感,加以微創新,用腌漬的壽司姜片搭配燒肉,起到爽口解膩的作用。
芥末醬也必須加一點點的醋、礦泉水調和,味道更佳。
做一個粵菜廚師,真的不容易。這片土地給予他們的豐饒食材,他們要用一生的時間慢慢去探索、去表達。
點擊下面名片
看更多精彩內容
▼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5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