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當前快餐市場共計270萬家店,其中粉面館37萬家、麻辣燙17萬家……隨著餐飲升級大勢所趨,各個品類都涌現出頭部品牌,以“升級”為抓手,爭搶市場份額、爭奪話語權,同時積極擁抱資本。
內參君注意到,在快餐這條賽道上,煲仔飯品類僅有1.67萬家店,占比不到0.6%,且大多是零散存在,形成不了規模效應。
餐企老板內參 王盼 | 文
是品牌升級,更是品類升級
近日,內參君探訪了北京合生匯的煲仔皇新店,恰逢其“528超級品牌日活動”。店內店外人頭攢動,排隊的長龍甩出近30米,俊男靚女爭相品嘗“煲煲現做”的鍋氣。
走進門店,明檔現煲、木質調裝修、暖色燈箱、大麥色墻面、手作技藝畫、門口堆放的臘肉和香腸……所有的細節,都傳遞出和傳統煲仔飯不一樣的氛圍。
1、突出“現做”是核心。
干凈的明檔內,廚師有條不紊地操作烹飪面板,好幾個爐頭同時冒著蒸汽,掀開蓋子,菜碼倒入,鍋氣十足的場面,調動起人們對原始烹飪的欲望。所有食材都是在瓦煲中從生到熟,炊具即餐具,只進行一次烹飪,保留“現做”的新鮮。
2、色調柔和,去除高反光和金屬。
裝修基調采用了整體原木制的結構和內飾,傳達一種原生態古樸的感受。店內沒有任何高反光和金屬的元素,呈現出暖色的柔和質感。
3、立體式氛圍打造,沉浸式體驗。
店內逛一圈后,能夠清晰感受到老板想要傳達的產品精神符號——手作,鄉愁,記憶。柴火土灶、瓦罐米缸,都是舊時廚房獨有的元素。民國氣質的復古風,加上老的臘腸臘肉,老手藝(手作)的場景,共同調動著食客的感官。
對于一款有近千年歷史的中國經典菜肴來說,煲仔飯在市場中存在的形象一直比較“草率”。
而這樣的升級,則讓人眼前一亮,除了一口好飯,更愿意沉淀下來,探索食物背后的精神內核。
“現在做餐飲,就是打造劇場,門店是劇場,顧客是觀眾,員工是演員,產品是道具,明檔是舞臺。不光是吃飯,整個空間的文化要素和體驗都要經得起推敲。這是新餐飲的思路,也是未來餐飲升級的大趨勢。”
據悉, 今年528,是煲仔皇開展的首次超級品牌日,契機是“仔皇煲”正式更名為“煲仔皇”。更名只是表象,背后是一次全面的品牌升級,展現出的是一個更高品質的煲仔飯專門店。內參君了解到,本次品牌升級卻并沒有調高客單價,“升級不漲價”,煲仔皇的目的是為了沉淀客群,帶給顧客一碗地道的煲仔飯和一個舒適溫暖的就餐環境。
現存1.67萬家煲仔飯店
長久以來,這個品類以夫妻店、網紅店的模式存在,門店散落在大街小巷。這是一個沒有太多門檻的混戰賽道。具體表現為兩點,而這兩點也是煲仔飯品類的“集體痛點”:
一是市場對“好”煲仔飯,并沒有明確標準和界定。很多人仍然將一口瓦煲、有飯菜有鍋巴,與煲仔飯畫上等號。殊不知,煲仔飯最核心的元素是“鍋巴”與“鍋氣”,二者缺一不可。
二是煲仔飯被規劃為快餐,重效率輕品質。客戶對品質的期待也并不高,導致很多煲仔飯出品與蓋澆飯、燜飯雷同,傳遞給顧客的差異化也不明顯。
因此,在當下的餐飲市場中,煲仔飯不僅市場份額小,更存在“有品類無品牌”的普遍痛點。伴隨著消費升級的大趨勢,這個品類賽道也在暗暗發力、靜候破局者。
針對以上兩點,連鎖餐飲“老炮”、煲仔皇創始人薛國巍反而看到了機會。2012年他瞄準煲仔飯賽道,創立“仔皇煲”,發力經典,重拾品類亮點。而如今,成立9年的品牌正式更名為“煲仔皇”,在薛國巍心中,煲仔皇=煲仔飯,從品牌到品類,是一次大跨越的升級。
1、穩抓“鍋巴”和“鍋氣”。
為了將這兩點做到極致,薛國巍不惜重金,反復琢磨和改造設備,最終定制了真正還原煲仔飯煤火烹飪的“光波爐”,曲面輻射熱傳導,讓煲仔內的食物沒有熱損失;同時,找到做紫砂壺的廠家,對砂鍋的密度、硬度、容量反復測試,耗損數十噸材質,定制出煲仔皇專屬容器。
2、從拼效率,到拼品質。
曾經的仔皇煲,和大部分煲仔飯品牌一樣,定位快餐,拼的是效率。而現在的煲仔皇,更希望沉淀下來,用品質重塑價值。這是差異化,也是核心競爭力。“論效率,麥肯已經做到極致了,何必用自己的短板去比拼人家的長處。而歸根結底,中國人味蕾惦記的,還是一口好飯。”薛國巍說。
“在研發時,什么樣的產品算好產品我們有一個標準:所提供的食材一定要高過普通民眾在家里能采買到的食材的品質。比如醬油,雖然是李錦記的,但是我們有專利配方;比如黑椒牛肉,牛肉符合大眾需求,那就要去采購優質的牛肉。”
幾個維度升級,打造出成熟的單店模型。所謂的單店模型,指的是對產品本身、制作工藝、供應鏈體系和堂食體驗的匯總。在薛國巍心中,餐飲“升級”,本質上,升級的是品質。目前,煲仔皇全國共有70家門店,經過反復測試發現,80平米左右的店鋪,能夠做到效率最高、盈利能力最強,30個SKU,單店平均年營業額在400-500萬之間。
從快餐到慢食
縱觀煲仔飯這個地道的“市井美食”,從十年前在大眾點評“無名無姓”,到如今有了專屬磁條,說明該品類正在漸漸清晰、做出了自己的差異和特色。對于這個品類來說,還將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可能性。
在這個過程中,煲仔皇花了近十年時間,打造全套標準化運營體系。在食材、味道、加工流程、配送環節,通過供應鏈的完善,和全自動設備的升級優化,實現全程標準化可控。
如今,這個跑出70家連鎖店的品牌,開始“放慢步伐”,從快餐追求效率,到慢食追求品質。創始人薛國巍認為,這樣的升級,不僅是煲仔皇的升級,更是品類的升級,也是整個餐飲大市場必然的升級。
選擇品質,就要適當向效率“妥協”,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目前,煲仔皇每個現做的煲,烹飪時間為12分鐘。這是顧客等待的時間,也是煲仔皇培養顧客、教育顧客的過程。
從快餐到慢食,煲仔皇的這條“突圍之路”,是對的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