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1
期
“這個月,外賣日均單量提升了211%,日均實際收益提升188%。”天津人民公社大食堂的老板平原告訴內參君。
而就在一個月前,他的7家門店外賣運營狀況還“戰績平平”——處在“放養”狀態,日常無專人管理,沒有數據分析,更別提精細化管理了。最差的一個門店(雪蓮南路店),日均單量更是少的可憐——只有1.03單,意味著每天通過外賣渠道的進賬只有幾十元。
“我們做的是東北家常菜,這個品類本身就比較傳統,所以從客群到餐廳一線服務人員,都相對年齡偏大。以往,我也想發力線上外賣,苦于沒有人來做。尤其對于我們這種品類的店長來說,網絡知識是短板,依托內部力量很難解決實際問題。”平原說。“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趨勢不可逆,但真的無從下手。”
而就在近期,他參加了美團外賣的“外賣管家服務”,有了專業的外賣代運營團隊,并從菜品結構、菜單菜品排序、活動調整、價格把控、引流產品設計、店鋪裝修風格等幾個層面集中做了改變。
從三月底到四月底,第一個月,線上有效訂單就達到了675單,營業額突破4萬元。“這一次,我是真的重新認識到了線上外賣的巨大收益潛力。”平原說。
同樣在“外賣管家服務”的幫助下收益頗豐的,還有深圳的老表嘆茶——這個只有35㎡、人均消費50元左右的小型港式茶餐廳,經過兩個月“折騰”,訂單量實現了翻倍增長。
“目前,月訂單量從676單翻倍增長到了1300單,月營收也增長了96%。門店線上銷量穩住了,4月、5月線上實收都超過5.5萬。”店長透露。在外賣的良性促進下,堂食生意也是越來越好,除了原有的老客戶,還吸引了不少新客和網紅到店打卡。內參君注意到,老表嘆茶已經榮登了區域同品類商家好評榜的第2名。
老表嘆茶在外賣層面做了哪些改變?
1、首先是增加“入店轉化率”。這一方面主要從視覺上優化,包括線上門頭、海報等。
2、其次是增加優惠力度。一些門店的爆款產品,比如缽仔糕、雞肉串、麥當當熱香餅等,用來放利和引流。如果外賣顧客收藏店鋪,可以獲得相應優惠或饋贈。這些產品口碑好、顏值高,用做活動產品,效果很棒。
3、第三是外賣分欄更加清晰、細化。內參君觀察到,目前的分類欄中,除了用卡通圖+字的形式,更具清新氣質以外,分類上也很符合顧客的下單習慣——比如推薦菜和套餐放在最前面,隨后是腸粉、缽仔糕、面食小吃等,還特意增加了“堂食更精彩”的專欄,主要展示門店環境。
4、第四是套餐的搭配設計更加多樣合理。比如一人食的套餐,包含蝦條、燒賣、腸粉、凍檸茶,茶可以選擇冷熱、少冰多冰等,燒賣和蝦條可以選擇不辣或微辣。口味的多選,也給予顧客更靈活的購買體驗,促使下單。
一北一南,兩個風格迥然的品牌,在外賣的“突圍”過程中,都經歷了“從靠流量,到靠運營”的專業化提升。
當前,外賣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小商家死亡率很高。越來越多的商戶意識到:做好外賣,是一個“技術活兒”,如果說上半場是比流量,下半場一定是拼運營。
然而,在實際經營中,數據顯示僅有26.8%的商戶設立了全職線上化運營團隊,僅有27.2%的商戶會對員工進行數字化指標的考核。不少餐飲商戶缺乏了解相關數字化經營的渠道,對數字化工具的使用也比較生疏。
如何破局?這里繞不開一個話題——外賣代運營。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涌現越來越多的代運營團隊,這里面的原因,一是外賣行業產業規模大爆發,催生了許多周邊服務;二是疫情背景下,很多餐廳意識到了發力線上的重要性,卻苦于自身的不專業,于是需要“借力”。
困局——理想與現實
采訪中,多名餐飲老板向內參君透露了“外賣運營人才難招”的痛點。這些品牌,大多是老板先自己嘗試,弄不明白就甩手交給店長。也有“財大氣粗”的老板,甚至招聘互聯網專業的大學生來幫著做。
但最后,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位踩過“坑”的老板坦言:“餐飲可不是紙上談兵,這些娃娃們有學問、懂互聯網,卻未必懂餐飲,你實打實地拿門店‘開刀’,萬一失敗,還是得自己兜著。”
而在內參君的深入采訪中,也陸續發現了外賣代運營行業存在的一些“隱晦”,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代運營水平良莠不齊,老板缺乏分辨力,導致無法默契匹配 2、部分團隊并不專業,一群沒做過餐飲的人直接上手操刀 3、收錢不辦事,效率低下,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及時解決 4、只看流量不看利潤,線上單量很熱鬧,一核算利潤,商家都傻眼了
樂果大數據運營(天津)有限公司負責人高英告訴內參君,大多數餐飲老板,尤其是傳統餐飲出身的老板,對于外賣代運營沒有辨識能力,只有需求沒有辨別,所以很容易踩坑,或者陷入數據的“自嗨”,卻沒有真正優化盈利、運營等核心要素。
迷局——代運營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代運營,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兩個層面吧,一是幫助商家更懂線上經營,線下和線上,是完完全全的兩碼事,有太多的餐飲老板,線下可以玩轉,但線上卻短板十足;二是通過線上流量的增加,實現品牌的終極曝光。歸根結底,餐飲是實體行業,線上做得再熱鬧,還是要反哺線下,反哺品牌。”深圳才華無限品牌策劃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左琴說。
而高英則以更加生動的方式來形容。“線上代運營就像品牌的‘美顏相機’,是要幫助品牌遇見另外一個自己。我們見過太多的餐廳,線下很講究很細致,到了線上,圖片、文案一團糟,完全沒了優勢。其實,代運營也是在做匹配的過程,挖掘品牌價值,并把這種價值體現到線上去。”高英說。
如果說以上觀點來自代運營服務商,在采訪中,大多數受訪的餐廳經營者則認為,線上代運營的合作,也可以理解為“專業人做專業事”,解決的是人效的問題。合理引入代運營,老板可以騰出手來做更多的規劃和布局。
“當然,不可以把全部期望都押寶在代運營身上,你如果自己跟不上線上的大趨勢,只想著坐在家里數錢,那肯定沒戲,關鍵是自身也要動起來。”老表嘆茶的負責人認為。
另一種觀點是,當大家都有了代運營的時候,就相當于沒有代運營了。這種“介入模式”,會經歷一個盛極必衰的過程。“那個時候,回歸本質,比拼的還是餐飲老板自身的眼光和行動力。代運營可以幫你一陣子,但不要指望幫你一輩子。”一位餐飲老板說。
其實,代運營也是供應鏈的一種形式。傳統的餐飲供應鏈提供的是實物產品,比如食材、設備、軟件等,而代運營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提供的是營銷管理類的供應鏈,這個團隊的興起,也讓餐飲進入了一種專業化分工時代。
“就很像房地產模式,房地產是一個資源整合者,從拿地、規劃、設計、施工、銷售,每個環節都分工出去,房地產企業并不親歷親為。這個道理放在代運營行業是一樣的,比如某酸菜魚品牌,背后有專業的投資人、孵化團隊、門店運營團隊。過去,這些環節隸屬于一個公司,而現在,每個環節都是不同的公司運作,真正是各司其職的。”一位資深餐飲人透露。
從這個角度來說,餐飲代運營、外賣代運營,未來的走向會是更加聚焦和細化。
破局——如何“甄選”靠譜代運營?
寫到這里,也采訪了多個真實的案例,內參君想為大家提供一點好用的方法論。如果你認準了要尋找代運營合作服務商,以下幾個維度一定要認真考量:
1、首先是看公司的資質,了解成立時間。時間能夠把“媳婦熬成婆”,在代運營行業里也是一樣的道理。擁有五年十年經驗的團隊,總歸要比新組建的團隊更加有保障。
2、其次要看團隊規模。三五人的小團隊,可能很多決策是基于“一拍腦門”,而非行業底氣和實操案例經驗。另外,團隊人太少,可能會存在“一對多”的情況,當你的一線運營出現問題亟待解決時,對方能否及時跟進?
3、要認真聆聽對方給出的成功案例。不要聽大概、聽表面,因為案例也有編的,也有夸大其詞的。而要具體問問,到底是怎么幫助客戶提高盈利的?分哪些步驟,遇到過哪些問題,又是如何具體解決的?
4、簽合同的人(老板)和實際運營者,是否為同一人?如果是同一人,至少說明,這個公司人很少,老板既要跑業務,又要做服務。
一次成功的代運營,本質上是商戶與代運營機構的雙向配合和共贏。從商家的角度來說,是否能夠高度重視;是否可以根據代運營公司提出的策略深度思考可行性,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與意見;一線員工對方案是否能嚴格執行等,都有可能決定了最終的效果。
從“算清賬”到“開好店”
中小企業去哪兒找彎道超車的機會?
對于大部分中小餐飲商戶來說,線上運營能力不足、缺乏專業線上運營人才,一直是普遍痛點。美團研究院去年發布的《中國餐飲商戶數字化調研報告》顯示,在實際經營中,僅有26.8%的商戶設立了全職線上化運營團隊。
在美團近一年內密集召開的200多場商戶懇談會中,線上化運營技能提升成為商戶最主要的訴求之一。不少外賣商戶主動表示,希望平臺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
為進一步幫助商家提升線上經營能力水平,美團外賣繼費率透明化后,正式推出“外賣管家服務”,持續投入資源和補貼,攜手業內專業的外賣運營師為中小商家提供全方位外賣運營服務,涵蓋經營診斷、店鋪裝修、餐品設計、活動策劃、推廣營銷、運營優化等六大服務內容。
據悉,“外賣管家服務”今年首期將投入1.5億專項補貼,為3萬中小商家免費提供3個月的線上運營服務,幫助商家快速掌握線上經營要領。目前,全國已有25個試點城市的6000家商家率先獲益,餐飲門店平均外賣交易額提升超過50%。深圳老表嘆茶、天津人民公社大食堂是首批試點商家之一。
“在費率透明化后,商家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費用支出的明細,也對提升自己的線上運營能力有了更急迫需求。‘外賣管家服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加速推出的。”美團外賣相關負責人表示。
餐飲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說費率透明化是外賣平臺與商家初步達成一個更透明、更平等、更長期的合作共識,那么外賣管家服務則是美團基于廣大中小商家的運營痛點,攜手代運營公司、外賣運營師、餐飲商家等生態伙伴,在餐飲數字化升級上邁出的新一步。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