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阿里總能培養出牛人?

    文|歐德張
    編輯|何楠
    來源|筆記俠

    提到阿里,除了馬云,你還會想到誰?張勇、曾鳴、彭蕾……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優秀管理者也都來自阿里,美團前COO干嘉偉、滴滴創始人程維、同程旅游CEO吳志祥……

    這憑的不僅是阿里的戰略強,最重要的是阿里能夠源源不斷的培養出管理人才,這是阿里的核心競爭力。

    衛哲說:“產品,從來不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人,才是。”為什么阿里能源源不斷培養管理人才、良將如潮?

    它憑的不僅是大家所熟知的“招聘、培訓、考核”“阿里三板斧”、馬云的“用人做事”四字法,還有人才的分層管理法。

    作為阿里最會帶團隊打仗的大政委,歐德張認為,一位領導者,天生的使命就是培養人。

    今天,他將結合目前員工群體的核心需求,借鑒阿里巴巴文化建設和團隊打造的做法,分享適合現今年輕化公司,被如今90后主體員工接納喜歡的人才分層管理法,解析阿里是如何通過文化的力量影響和打造團隊的。

    管理人才前,先分類

    人才管理其實是要管理人才的狀態,一個合格的領導者,要懂得因材施教,先觀察、判斷每個員工的狀態,然后有針對性地運用一些方法來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提高他們的工作意愿,這是一個管理者價值的體現。

    舉個例子,新主管路飛團隊共有五名成員:

     

    新手大寶,進公司半年,工作上還沒有什么章法;兩年陳員工文玲,業績不理想,積極向上,但心態有點急;三年陳員工董君,默默耕耘型,業績中游,為人踏實、誠懇,最近有點避開路飛;五年陳員工吳天,業務骨干,近來不太開心;趙龍,業務骨干,業績好,也是路飛剛進公司時的師傅,一直關系不錯。

     

    針對以上五個人,路飛采取了不同的管理計劃:

     

    趙龍是師傅,又是業務骨干,能夠自我管理,所以可以暫時不管。

    吳天是業務高手,路飛就委托他去幫助董君。董君畢竟是三年的老員工了,有了吳天的幫助后應該不會太差。

     

    大寶和文玲是最需要幫助的,所以路飛把他們兩個人結成對子,經常和他們溝通,希望他們能夠繼續努力。

     

    請問,你覺得這樣的安排妥當嗎?

     

    不妥當。

    不管趙龍,會讓趙龍感覺自己不受重視;吳天因為沒有得到晉升,會帶情緒,沒動力去幫助董君;文玲跟大寶對組織貢獻比較少,路飛卻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對貢獻最大的兩個人——趙龍和吳天,路飛卻沒有投入時間。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和老員工趙龍、吳天多交流,幫助他們適應自己的身份變化,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而文玲和大寶,可以在經過溝通后,讓他們跟著趙龍和吳天多學習。

    這樣,整個團隊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持久且健康。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一個團隊里,每個員工的能力和狀態都不一樣,因此領導者對不同員工采取的領導方式也應該有所差異,即“情景輔導”。

    一個員工在職場的成長,根據他的工作意愿和工作能力的變化情況,大致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員工,高意愿、低能力,主要是新員工或者是新崗位上的員工。

     

    第二類員工,能力略有上升,但是意愿度反而下降。

     

    第三類員工,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意愿有波動,不穩定。

     

    第四類員工,高意愿、高能力。

    路飛團隊里的文玲和大寶屬于第一類員工,一年后,他們的能力會有提升,可能會變成第二類員工,這時如果領導者管理不當,他們很有可能進入職場黑暗期。

    他們的標準和目標提高了,大家對他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此時,如果他們的實際能力沒有本質提升,拿不到自己滿意的結果,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導致工作意愿下降,甚至會懷疑公司到底適不適合自己,這也是很多員工在入職一年后離職的原因。

     

    而案例中的吳天屬于第四類員工,高意愿、高能力。但同樣,如果領導者像路飛一樣不關注他,他可能會認為自己的付出沒得到相應回報。

    這時,這類員工就會退回到第三類:意愿有波動,不穩定。

    針對不同人才,如何對癥下藥?

    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的員工,領導者應該分別采用不同的領導模式。

    1、第一類員工:高意愿、低能力,主要是新員工或者是新崗位上的員工。

    作為新人,他們充滿工作熱情、求知欲強、積極樂觀,但缺乏經驗,技能水平較低。

    針對這類員工,歐德張認為,可以采取“下指令”的管理方式。他認為,對于新員工,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

    所以,作為領導,你直接告訴他目標和工作方法就可以,不需要過度親近,建立情感連接。

    這里的新人指的是基層員工。如果是新加入公司的中高層員工,要承擔幫助他落地的職責,幫助他加快和原有團隊之間的融合。

     

    2、第二類員工:能力略有上升,但是意愿度反而下降。

     

    這類員工比較復雜,他們的能力有一定提升,但獨立完成任務還有些困難,很容易因為沒有特別出色的工作成果而氣餒、沮喪、失去動力,這會導致工作意愿和使命感下降。

    那么,針對這類員工,應該采取什么管理方式?

     

    教導。“教”方法和工具,“導”心態和意愿。

    針對這類員工,阿里經過實踐,總結出了16字方針:“我干你看,我說你聽,你干我看,你說我聽”。

    到這個階段,你該說的都已經說了,再說員工只會覺得你煩。

    所以,一開始“我干你看,我說你聽”,我先做示范,證明我的方法可行;然后我再說給你聽;接著“你干我看,你說我聽”,代表我和你一起,你來做,我來指導和監督。

     

    這樣幾次循環之后,這類員工就會開始慢慢知道要怎么拿結果了,能力和意愿也會同步提高。

     

    3、第三類員工,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意愿有波動,不穩定。

     

    這類員工在企業中有所貢獻、基本適應崗位,但對自己很挑剔,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安全感。

    他們所需要的是平易近人的良師或者教練,對應的領導方式是支持,而最好的支持方式就是教練技術。

    教練技術是一門通過完善人的心智模式來支持對方挖掘潛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技術。核心要點是引導式提問。

    舉個例子,有人問嘉措活佛:“怎么樣才能成功?”

     

    一般情況下,如果有人問你怎么樣才能成功,你很可能會反問:“什么樣才算成功?如何定義成功呢?”但是活佛的回答很有意思,他反問:“你是失敗的嗎?”

     

    這個問題背后包含了很多含義。如果問的人認為自己是失敗的,那他就應該知道怎樣定義成功,因為失敗是相對成功才有的;如果問的人認為自己不是失敗的,那就是說明他已經成功了。

    所以教練技術的要點是通過提問引導的方式,讓對方自己來領悟。

    那如何運用教練技術?歐德張認為有兩套簡單的話術:第一種是教練式問話,第二種是上堆、下切和平行時問話。

    4、第四類員工,高意愿、高能力

    第四類員工懂得自我指導、啟迪和鼓舞他人,尤其面對變化與挑戰時,也能較好地應對。

    這個階段的員工,需要的是一個良師或同事型的領導,而不是一位老板式的領導者,他需要在做出貢獻后能夠得到認可和感謝。

    所以,面對這類員工,最好的領導方式是授權,讓他感覺到被信賴,有充分的自主權去發揮他的能力。

    管理者的時間是有限的,合理有效的授權不僅可以讓下屬分擔工作,還可以人盡其才,減少資源浪費,同時緩解自身壓力,有效激勵和鍛煉員工,讓他們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能夠得到快速成長。

     

    但授權要講究姿勢正確,做到有效授權。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曾說:“所有新經濟公司里,只有阿里的組織能力過關”。人才分層管理,僅僅是阿里組織管理法的1/5,要想打造一支如阿里一般常打勝仗的團隊,還需要:

    造夢想:把人當人看,讓企業使命關聯個人使命

    搭系統:“新官”如何管理團隊

    建團隊:適當挑戰權威,建立共識共性

    打勝仗:凝聚人心,常打勝仗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1111.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29日 11:02
    下一篇 2021年10月29日 11: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