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有一種美食它有著濃厚的群體記憶,尤其70后80后提起它立刻神采飛揚。一邊吞著口水,臉上一邊蔓延開幸福的笑容沉浸在美妙的回憶中,這就是火遍全國的麻辣燙!
記憶里麻辣燙是一輛改裝過的二八自行車,后座經過改裝加了個架子,架子一邊是一個小煤爐上面有個小鋁鍋,一鍋噴香的湯汁微微的翻滾著。另一邊是一個大框子,里面有許多碼放整齊的菜品,還有一瓶瓶紅艷艷的辣椒面……這就成了最早的“移動”麻辣燙店,這一不經意的創新成就了麻辣燙全球的世界品牌。車停到哪里,人就聚到哪里,吃著自己挑選的食物,在一盤紅彤彤的辣椒里翻滾著使勁蘸著辣椒。辣的嘴巴通紅,揮汗如雨,甚至眼淚長流,還是不停的叫老板加辣椒,再加點辣椒!這是我們的集體記憶,也是我們這代人對麻辣的入門級考核。
在傳統麻辣燙的基礎上,它加入了奶粉和糖,變成了是可以喝的麻辣燙,這跟我印象中的麻辣燙相去甚遠。然而現在麻辣燙已經開出10萬的門店,再看麻辣燙的受全國人民的喜愛程度,好像離滿足全球人民的口福還有些遙遠。
麻辣燙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成都,以麻辣味主要味型,菜品大部分是鮮貨。小時候吃上一頓火鍋還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但麻辣燙讓我們的這個愿望變得便宜了許多。在成都麻辣燙的發源地,麻辣燙多為街邊一個小桌子,擺上幾個小凳子,幾人圍坐點上自己喜歡的菜,邊吃邊聊天。那個時候麻辣燙一串也就是一毛、兩毛錢的樣子……時空變幻,消費場景可能發生了改變,但人們對麻辣燙的味覺記憶并沒有改變。這也催生了無數品牌,比如煮小簍盤盤麻辣燙。
說起麻辣燙的到底應該是個什么味,煮小簍創始人表示四川麻辣燙就要堅持“四川風味”,麻和辣才是麻辣燙的靈魂,是四川麻辣燙的風格。這才是麻辣燙的個性與特點,也是對麻辣燙火遍全球有著堅定的信心。
煮小簍的鍋中以清油為主,香辣不燥;加入了秘制鹵油讓整個味道充滿了街邊小吃的香氣,采用一次性鍋底,干凈衛生。把燙好的菜品在干辣椒碟里一放,淋入香油,蒜泥……讓所有的菜在大瓷盤里面裹滿了辣椒頓時就流滿了口水,就著香噴噴的米飯吃上一碗,一碟麻辣燙成就了一個人的狂歡!
“麻辣燙的菜品大部分是鮮貨,辣椒碼料特別足,更符合傳統吃法,是火鍋跟串串的一個改版,更是麻辣燙的升級版。”,自選菜品、豐儉由人,五六十平的小店,人均30~40元,屋內門前都坐滿了顧客,煙火氣十足……
煮小簍還在傳統的菜式里面加入了冒烤鴨、冒腦花、冒粉這樣的高人氣單品,增加了四川小吃種類和下飯菜,并且還有時下流行的顏值與味道并存的甜品,吃辣了來點甜……
看,是不是有著跟火鍋高度相似的打法!多元化的組合滿足更多客戶的需求,既吃到了火鍋的味道,又縮短了用餐時間,還滿足了饞嘴顧客好吃的需求。富有是快餐的屬性!
沒有火鍋那么大的營業面積,減輕了經營壓力,除去了串串香每日穿串的繁瑣任務,減輕了人員壓力。麻辣燙的快餐屬性解決了火鍋中午上座率不足的問題,又無形中拉長了整個營業時間。店內菜品保持大概40個sku,既有經典菜品、又有多元化的產品結構,讓消費者既能吃到傳統的味道又保有新品更替的空間。
有了這幾項優勢,再加上強大的產品研發能力,標準化生產車間、強大的冷鏈配送支持,讓一個門店單日營收3萬元。無疑是麻辣燙迅速火爆的一個關鍵。
煮小簍于2020年6月創立,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開出了150家門店,可謂名副其實的一匹黑馬。2022年將會是煮小簍火力全開的一年。
創始人說:“現在有些品牌開出5000多家麻辣燙,這個業態發展空間是巨大的。”溫總表示2022年要計劃開到400家門店。
依靠強大的管理團隊,線上、線下營運管理、供應鏈、倉儲、物流、冷鏈的全方位配合,全方位保姆式指導開店。讓新手跟著我們也能開店,必須讓跟著我們的朋友都能掙錢、贏利! 麻辣燙起源于成都,而后迅速傳播至各地。除了麻辣燙獨特的味覺體驗外,還因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特殊時期——下崗潮。工人下崗自謀出路,在父母都下崗的年代,家里飯桌顯得越發的單調,而不那么貴的麻辣燙成了一家人周末或節假日的一次盛宴。那個時候有很多賣小吃的攤子冒出來,而簡單易操作的麻辣燙就成為大家的首選。也像極了現在年輕人的創業之路,夫妻二人或者朋友三人,合作開一家小店,閑時與食客溫情聊天;忙時分工合作,照顧的客人滿意而歸。
麻辣燙在那個年代養活了無數下崗職工,在這個鼓勵創業的年代成就了無數人。尤其在4-5線城市對于這種極富年代回憶,又具有溫度的小店倍受歡迎!今年10月13日,習近平主席同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視頻會晤中提到默克爾總理對四川麻辣燙的喜愛。
美食無國界,這看似一句簡單的寒暄,更像是在為四川麻辣燙發出一篇邀請函!
堅定了四川麻辣燙在世界人民心中的位置,前有海底撈、大龍燚、小龍坎、蜀大俠—–走出國門,今后會不會是麻辣燙呢?
小編覺得,大有可為!麻辣是一種強烈的味覺刺激,是一種極易上癮的味覺體驗。隨著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向世界,外國友人來到中國,這樣的中西飲食文化交流將會越來越密切,也會越來越多人喜歡麻辣,喜歡麻辣燙!走出國門并不遙遠。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解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