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2021年食品飲料行業九大關鍵詞

    走過不平凡的2021年,我們已經邁向嶄新的2022年。過去的一年,食品飲料行業仍然精彩:有過華彩亮點,也不乏落寞之殤;迎接過高光時刻,也遭遇過低迷蟄伏。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期待2022年食品飲料行業將迎來更耀眼的新氣象。

    01
    資本“兇猛”

    據Foodaily每日食品報道:2021年,國內食品飲料行業資本市場呈現強勁增長態勢。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年投融資事件數達384起,相較2020年的數量翻了3倍多,成為消費領域最火爆的賽道。

    從輪次分布來看,天使輪、A輪的投融資事件相對較多,數量合計占比45.3%;Pre-A輪、戰略融資、B輪數量緊隨其后,其他輪次則相對較少。元氣森林、喜茶、陳香貴、張拉拉、墨茉、虎頭局等在各領域極具代表性的品牌,紛紛獲得高估值。

    從品類分布來看,餐飲及餐飲+、飲料、功能性食品是最受資本青睞的TOP3熱門賽道(以融資事件數為依據),其次是零食、烘焙、乳品等。

    圖片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

    Foodaily分析認為,中國會歷經電商紅利、社媒流量紅利、供應鏈紅利以及品類裂變紅利四個商業紅利期,未來,“品類裂變”將會催生越來越多的新品類,新物種將在中國噴涌。但新消費品牌在享受時代紅利得到最快速的發展的同時,也以最快的速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02
    飲料“回暖”

    2021年的飲料行業,走出了2020年的低迷。整個行業的業績回歸與新冠疫情的穩定關系最大。

    2020年,由于戶外消費銳減,可口可樂等大型飲料企業業績下滑嚴重。2021年可口可樂業績恢復上漲,一二季度營收分別同比增長5%和42%后,第三季度可口可樂營收飆升16%至100.42億美元,凈利潤為24.75億美元,同比增長42%。

    國內飲料巨頭也在2021年保持了穩定增長。農夫山泉2021年上半年收入就達151.75億元,比2020年同期的人民幣115.45億元增長31.4%。利潤達40.13億元,較2020年的28.64億元增加40.1%;娃哈哈收入預估2021年收入增長17%,依此計算收入有望重回500億元,達514億元,是自2013年以來的增速最高的一年。

    而在功能飲料市場,中國紅牛公布2021全年銷售業績,訂單額鎖定218億元,交貨額221億元,同比增長4%。東鵬飲料發布業績預告顯示,2021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預計在11.5億元-12.5億元之間,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3.38億元-4.38億元,增幅為41.61%-53.93%。

    03
    新式茶飲“狂歡”

    2018年以來,新式現制茶領域經歷了快速成長,在多次迭代后,2021年上半年迎來爆發。

    2021年上半年,喜茶、蜜雪冰城、滬上阿姨、古茗等均傳出融資消息。其中,蜜雪冰城最先披露了融資20億元的消息,由美團龍珠、高瓴資本聯合領投,估值超過200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新式茶飲品牌數量共有163個,其中,上海、廣州和北京的新式茶飲品牌數量最多,分別為41個、33個和28個。連鎖品牌在整個新式茶飲行業中所占市場份額較大,約為90.8%,其中以加盟模式居多,約占全部連鎖品牌的67.3%。

    但另一方面,因為茶飲就不是什么門檻高的行業,配方極易模仿,經營模式也不難復制,這就使得行業內部同質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包括產品配方的同質化與同時高漲的“跑馬圈地”熱情。

    據悉,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喜茶全國門店數突破800家,奈雪的茶則擁有門店數668家,以加盟模式進行擴張的蜜雪冰城到2020年10月的全國門店數更是突破了2萬家。

    在2022年,所有新茶飲賽道的巨頭們都要面對一個共同問題: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下,如何建立較高的競爭壁壘,如何跑出具備長邏輯的盈利模式?

    04
    無糖“盛宴”

    追求個性化、更擅長自我價值主張表達的Z世代群體特質,讓這一代年輕消費者引領的生活方式趨勢既矛盾又和諧。比如既要佛系養生追求無糖主義、又要時常吃點甜的愉悅自己。

    這一現象背后,體現的是零卡、低糖、無糖逐漸風靡消費行業——甜度革命席卷各行各業,特別在飲料界,無糖概念的滲透比任何一個行業都更為徹底。

    這里不僅有代糖甜味劑的更迭歷史,消費者的觀念轉變,還有產品品類、公關營銷的集體模仿,更有巨頭商家、新銳品牌的兇猛圍剿與上位。

    茶飲和氣泡水是如今無糖戰場占據主流的兩大品類。元氣森林以無糖氣泡水,成功繞開了巨頭的優勢品類,硬是在軟飲紅海市場撕開了一道缺口,聲浪一度蓋過“水茅”農夫山泉。

    跟風者蜂擁而至。無論是傳統飲料龍頭企業娃哈哈、康師傅、雀巢、伊利,還是新興品牌樂體控,清泉出山,Bestinme,甚至是喜茶、奈雪的茶這些網紅品牌都推出了氣泡水產線。

    甚至,被元氣森林、喜茶等無糖飲料“養大”的赤蘚糖醇生產巨頭三元生物上市也在前幾日開啟了申購,發行價為109.3元/股。三元生物預計2021年凈利潤為4.93億元至5.41億元,較上年增長111.96%至132.63%。招股書將增長歸于,受益于國內消費者減糖、控糖意識的廣泛提升以及由此帶動的國內無糖飲料行業的快速發展,

    可見的市場增長紅利,倒逼企業加快了產品研發速度,打響了冰柜c位保衛戰和供應鏈壟斷戰。2022年,無糖飲料將迎來更為激烈的供應鏈與營銷競爭。

    05
    洶涌漲價潮

    2021年,“漲價”成為大眾消費品的關鍵詞。

    特別是食品行業的主要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揚,大豆、原奶、包材、PVC、紙箱、運輸費用等輪番漲價。進入2021年三季度以來,這些原材料的成本壓力不斷又向下游傳導,企業漲價潮不斷涌現。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調味品、飲料、休閑食品、加工食品,甚至到日用品等很多領域的上市公司都發出了漲價函,包括涪陵榨菜、雪天鹽業、恒順醋業、安井食品、洽洽食品、香飄飄、海天味業、千禾味業、中炬高新、中順潔柔、安琪酵母等一大堆各細分行業的大小龍頭都加入了漲價行列。甚至在原料供應端,位于奶茶、烘焙食品等行業上游的海融科技、熊貓乳品也紛紛宣布漲價。

    對于此次食品企業的紛紛漲價,當前消費端并未產生更大影響,但生產端的中小企業已面臨生存壓力。但“漲價潮”已至,價格變動下,如何平衡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利益仍待各方力量相互調節。

    06
    低碳主義

    由于制造過程低碳環保,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植物肉被喻為是“碳中和”時代與新能源齊名的下一個風口。

    近日,Innova市場洞察、亞馬遜、美國天然食品分銷商KeHE等多家全球知名消費公司及最前沿的數據洞察機構陸續發布了2022年全球食品消費趨勢報告,其中植物基食品飲料是十大消費趨勢之一。還有數據顯示,中國植物基市場雖起步較晚,但從2019年開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每半年復合增長率達60%,市場潛力巨大。

    據鈦媒體APP報道,2021年,在Beyond Meat席卷國外市場之時,本土植物基品牌也不斷涌現。

    星期零、珍肉、庖丁造肉等新品牌發展迅猛;金字火腿、雙塔食品也開始和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Beyond Meat合作,在植物肉賽道著手分羹;肯德基推出了植物肉炸雞塊;麥當勞也在中國內地首次推出了植物肉早餐系列等等;就連老字號狗不理也推出了植物肉包子。

    一時間,植物肉產品開始遍地開花。植物肉產品滲透到了各大商超、星級酒店,甚至是私房菜館、休閑餐吧中。

    而來自資本的追逐也為植物基食品的未來增添了更大的想象空間。近日,國內植物蛋白食品科技企業星期零宣布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

    從2017年“植物的突破”到2020年“植物基革命”再到2021“植物肉元年”,植物基已經連續5年被看作是未來食品飲料的重要趨勢。

    07
    市場下沉

    疫情讓浮躁的市場進入了冷靜期,“新勢力”正在快速崛起,“老品牌”自我重塑,龐大的下沉市場將成為食品飲料企業的新賽道,行業發展將迎來新拐點。

    當很多企業在一二線城市“攻城略地”時,以拼多多、快手等新生力量,將目光和發力點放在了三四五線城市的“下沉市場”,這種降維戰略收獲奇頗豐。成功的商業視角和模式不僅受到資本的熱捧,更吸引了包括淘寶、京東、蘇寧等巨頭的入局,以三四五線城市為代表的下沉市場,正在成為食品行業爭奪的新城池。

    尼爾森發布的《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村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增速正在超越城市居民,三線城市與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也更旺盛。

    以新式茶飲為例,2020年中國十大茶飲品牌中,除了喜茶、蜜雪冰城、奈雪的茶這些早被人所熟知的品牌外,茶顏悅色、書亦燒仙草、古茗、益禾堂、甜啦啦等新面孔榜上有名,下沉市場為這些新品牌創造了條件。美團數據顯示,一線城市茶飲店數量近兩年增長遠不及其他低線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新式茶飲店比兩年前增加了138%。相較已趨于飽和的一線城市與新一線城市,匯聚“小鎮青年”的下沉市場具備消費潛力。

    而其他品類的食品企業也是如此,在過去的2021年,包括洽洽、香飄飄、三只松鼠、安井、三全等上市企業都在財報中著重體現了未來市場下沉的戰略意圖。

    08
    臨期“誘惑”

    臨期食品成了一門“熱門生意”。

    微博上關于臨期食品的話題閱讀量突破1億;小紅書上關于臨期商品的相關筆記有2500+篇;B站、抖音、快手等視頻平臺搜索臨期食品,相關視頻綜合播放量達到千萬以上。

    此前,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中也提到,每年有210萬人在淘寶網購臨期食品,相關零食店鋪達到近萬家,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擴大。

    如今,臨期食品這股消費熱潮的背后,似乎也在暗示著當代消費者生活習慣的轉變,以及反消費主義意識的崛起。

    據艾媒咨詢數據,中國休閑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在2019年已達10556億元,按照行業5%的庫存積壓率來算,臨期食品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

    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反食品浪費工作方案》,其中包括支持并規范商家銷售“臨期食品”。

    近兩年,將目光瞄準臨期食品的企業越來越多。企查查數據顯示,近三年來臨期食品企業注冊量呈增長趨勢,2021年截至6月共注冊相關企業20家,增幅達82%。這一市場的飛速發展,令大型零售企業也加碼進場。今年1月15日,蘇寧旗下蘇寧折扣超市正式營業,并表示2022年同步發展江浙滬,計劃開出100家門店。

    從融資情況看,臨期食品連鎖超市好特賣成立不到2年已經融資4輪,全國門店逼近200家;曾獲阿里巴巴投資的臨期電商好食期,用戶數已接近1億;58旗下的二手交易平臺轉轉也下場做起了臨期食品倉庫。此外,還有甩甩賣、善食者聯盟、錢大媽、嗨特購、東羅西搜等食品折扣店。

    隨著臨期食品的逐漸規范化,相信未來這一市場將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同時,隨著大型零售品牌的進入,市場競爭或許將趨向白熱化。

    09
    懶人經濟

    社會進步、消費升級的本質,就是讓一切變得越來越簡單。由此衍生的人性化、智能化大潮,讓“懶人”經濟風生水起。

    而2021年,“懶人經濟”對商業的影響愈發深入,并催生出巨大風口,食品飲料業亦在其中。

    據京東超市與京東消費及產業研究院在發布的《2021年度食品飲料行業消費報告》顯示,2021年,方便食品在2019-2021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了52%,增速位列全品類第一。

    從美國、日本的方便食品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方便食品升級往往伴隨人口結構、工作及生活習慣的變化應運而生。因此國內目前獨居群體占比提升、下廚比例下降、年輕群體對食品便捷及品質要求提升,成為推動創新型方便食品發展的重要引擎。

    國內方便食品現在也逐漸向趨于精致化、高端化前進。并且消費升級及懶人經濟推動了食品行業的革新,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袋裝方便面,中高端方便食品愈發流行,比如主打日式拉面的拉面說,紅油面皮的阿寬,自熱火鍋的自嗨鍋、拉面范的今麥郎、售賣螺螄粉的螺霸王、好歡螺、李子柒等。

    而另一個明顯體現“懶人經濟”風向的大品類則是當前火熱的“預制菜”。

    艾媒數據預測,2021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3459億元,兩年后將超5000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報告預測,按照每年20%的復合增長速度估算,未來6-7年我國預制菜市場或超萬億元規模。

    面對“下一個萬億餐飲市場”,2021年多家龍頭公司加快全產業鏈布局。

    2021年4月底,被譽為“預制菜行業第一股”的味知香正式登錄上交所主板,并在年內收獲10余個漲停板,由此引發了一個行業的持續走熱;2021年9月份,專注速凍米面快餐的千味央廚上市,連拉7個漲停板;2021年11月份,水產預制菜企業鮮美來遞交了招股書,再次將預制菜賽道炒熱……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7.2萬家預制菜企業。其中既有初創品牌,也有不少成熟品牌入局預制菜領域。連鎖餐飲領域的眉州東坡、杏花樓、新雅粵菜館、湘鄂情、海底撈等;食品加工制造領域的三全、正大以及安井等品牌;新零售領域的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美團買菜、每日優鮮;還有部分主營業務為預制菜的企業,如味知香、新聰廚、好得睞、惠康食品、佳宴食品等。

    原創文章,作者:食評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441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24日 21:01
    下一篇 2022年1月25日 04:0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