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撈王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沖刺粵式火鍋第一股。
2022年3月1日,據港交所披露顯示,撈王提交的招股書因6個月未予更新,顯示失效。目前相關申請資料已不支持閱覽或下載。
其實,資料失效并不等于失敗,更新資料后,可再次遞交,激活審核程序繼續推進,而據了解,撈王也正在積極準備資料更新事宜。
因為審計報告有效期屆滿等各種原因,港股IPO期間出現上市申請資料失效的情況并不鮮見。
比如此前的綠茶餐廳(2021年3月29日提交,同年9月29日失效),以及其它領域的中國文旅集團、物美科技等。
回到撈王,其招股書失效或與自身經營指標下降有所關聯。
據之前的招股書中顯示,
撈王從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其翻臺率分別為3.1、3.0、2.5、2.4,逐年下降。
對比海底撈在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中顯示的3.0翻臺率(近3年最低),撈王2018年最高的3.1才稍勝一籌。
翻臺率下降,導致撈王每日平均服務顧客、餐廳日均銷售額數據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其凈利潤率從2019年的7.3%下滑至2021年第三季度的3.3%,對比同樣沖刺IPO的七欣天連續三年不低于15.1%的凈利潤率,兩者差距不言而喻。
從戰略層面而言,撈王門店大多集中在江浙滬大本營,其在廣闊的全國市場尚未鋪開。
再看看它的副牌,撈王的副牌規模尚小,僅有健康小鍋“鍋季”與撈王心靈肚雞湯兩個,且各自僅有兩家,或因收入不多,招股書并未將其收入單獨計算。
而據海底撈2021年中期財報,“其他餐廳收入”達9153.8萬元,相比2020年的1199.9萬元,營收額提升了近8倍。換句話說,海底撈旗下的十幾個副牌牌正在全面開花。
由此可見,相比于海底撈,撈王的第二增長曲線相對薄弱。
另外,餐飲行業盈利結構透明,幾乎沒有技術壁壘。
尤其是火鍋這種標準化程度高、易于復制的品類,便于自己擴張,也容易被人抄襲。
最終不同品牌比拼的不在于產品本身,而在于供應鏈能力。
中國人凡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豬肚雞品類具備這三大要素嗎?
豬肚雞,又叫鳳凰投胎,原本僅是一道傳統的客家菜,專屬于廣東的惠州、河源、梅州等一帶百姓的餐桌。
后來人們經過改良,把走地雞、豬肚與白胡椒以及十多種中藥材一起熬制,讓豬肚雞煥發新生,成為一道熱賣菜,進而專門賣豬肚雞的餐廳也應運而生。
豬肚雞餐廳不僅在廣東遍地開花,而且觸角伸向全國,尤其是撈王霸據上海,將江浙滬一代的消費者納入麾下。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全國豬肚雞相關企業數也從10多年前的738家,增長到如今的5442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從一道菜,到一個品類,從廣東局部區域走進全國市場,豬肚雞本身就自帶擴張屬性
,這也決定了它不可能停止擴張的步伐。
餐見君對豬肚雞的十個熱門品牌進行了盤點,發現豬肚雞在一線、新一線城市占比高達58.39%,二線城市占比14.83%。
可見“大城市”的消費者對豬肚雞有著較高的認知度,它在占據勢能高地上有著極大優勢。
像冷兵器時代,行軍打仗一樣,一旦占領了高地,可攻可守,就有了更多主動權和話語權。
養生健康的訴求不再專屬于愛跳廣場舞的老年人和保溫杯里泡枸杞的中年人,越來越多的Z世代也加入到養生大軍中。
據融360維度調查數據顯示:91.60%的Z世代受訪者表示最注重身體健康,超半數Z世代在健康養生方面的月支出超過500元。
一邊“可勁造”,一邊“朋克養生”自救,與豬肚雞“養生健康”賣點不謀而合。
而疫情的爆發更刺激了消費者口味的變遷,從無辣不歡的紅湯,開始向更為健康的白湯偏移,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潮流,豬肚雞剛好踩中風口。
從品類角度、消費者角度、市場認知角度等多重維度來看,豬肚雞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它強勁的勢能銳不可當!
雖然撈王此次遞交招股書失效,但是它的實力不容小覷,
根據沙利文報告,
在粵式火鍋細分賽道上,撈王收入及餐廳數量均位列業內榜首,2020年占有1.7%的市場份額。
不難預判,撈王雖暫時受挫,但依然是沖刺粵式火鍋第一股的種子選手,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