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的年輕人
和飯店“搶生意”
“東北人,巨蟹座,家住望京,朝八晚六”
?
你以為這是相親帖?不,其實這是求職貼,不信接著看。
?
“提前下單,六點以后上門做飯,四道菜88,六道菜99,不包食材,可代買。”這代年輕人又流行起了“上門做飯”!
?
通過社交平臺留言預約,和發布者溝通好時間、菜品后就可以等待廚師到家做飯。
?
在小紅書平臺,搜索“上門做飯”有2萬+的相關內容,一條帖子下面能有上千條回復,網友們的態度也十分積極,紛紛評論“心動了,心動了”“怎么預約,XXX可以上門嗎”,還有的網友反向操作,表示我可以上門吃飯。
?
B站up主更是玩地不亦樂乎,一時間冒出不少“XX元請XX上門做飯,是一種什么體驗”的視頻。甚至有網友直接在評論區里求起了經驗貼,表示也想做個副業。
?
“上門做飯”不僅在社交媒體上非常火爆,主流媒體對此事也非常關注,央視網、澎湃新聞、北京青年報……都報道了這一現象。
?
其實如今的“上門做飯”不僅僅是年輕人在做,有多年經驗的專業廚師也在做,二者可以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風。
?
專業廚師一般有公司運營,通過APP或者小程序預定,會在平臺上寫明工作時長、職位經歷以及擅長菜系。年輕人則簡便很多,先在社交媒體上說明時間、價目、擅長等,再等待預約即可。
?
二者的供給方不同,需求方也不一樣,前者更多是高端一些的聚會,十人以上的商務宴請或家庭聚餐,菜系一般有明確主題,價格在三四千左右;后者則大多是不會做飯或沒有時間做飯的年輕人,以家常菜為主,價格也相對便宜,四道菜不過百。
?
上圖:專業廚師 下圖:兼職年輕人
?
另外家樂福也在選購生鮮時提供了“私廚上門烹飪”服務,烹飪4—6個菜需要500元,價格在年輕人約單和專業廚師之間。
?
?
八年后又火了
這次有什么不同?
其實,“代廚”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早在那個全民O2O的2014年,不少私廚APP就受到了資本的青睞。
?
其中就包括唐萬里的“回家吃飯”,2014年辭去阿里的區域經理后,他創立了“回家吃飯”APP,將目光瞄準了一線城市,沒時間做飯的年輕人身上。
?
用戶提前一天在APP上點單,由平臺聯系好的煮婦煮夫在家做飯,做好后再配送到顧客家。平臺只做家常菜,主打安心、健康和“媽媽的味道”,一下就戳中了北漂們的痛點,獲得了很不錯的反響。
?
短短九個月“回家吃飯”獲得了兩輪融資,成立兩年共獲得五輪融資,估值20億人民幣,被譽為餐飲界的滴滴。
?
然而,很快餐飲行業迎來了外賣大戰,隨著各大外賣平臺不斷攻城略地,“回家做飯”開始聲勢漸微,并且食品規范和安全也受到了質疑。2020年3月,“回家吃飯”APP宣布暫停運營。
?
?
誰能想到,2022年代廚又火了起來。
?
但今年的火爆和14年有些不同,14年的從業者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和家庭煮婦煮夫賺些外快,而如今的代廚大多是年輕人和專業廚師,我們僅從餐飲的角度來分析,為什么代廚又火了。
外部環境改變
?
近幾年,餐飲行業一直籠罩在禁止堂食的陰影下,現在的餐飲從業者更加注重抗風險,會通過加碼外賣來減輕堂食的比重,“上門代廚”有異曲同工之妙。
?
并且,餐飲作為剛需,其重要性愈發明顯,現在,不少年輕人創業或者兼職都會選擇做餐飲,因為門檻低又市場大。“上門代廚”作為與餐飲關系密切的行當也吸引來了很多九零后。
?
消費需求改變
?
1、疫情之下堂食宴請受限,但需求仍然高漲。
?
上文提到,上門代廚不僅僅是家常菜,還有很多宴請,菜系也大多是西餐、粵菜等,檔次看起來高了不少,客戶也主要是高凈值人群。不少消費者認為,在家請私廚又有誠意又有面子,疫情之下還省了很多麻煩事。
?
2、追求健康,家常菜需求提升。
?
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多年前代廚被外賣打敗,如今吃膩了科技與狠活的年輕人又開始追求健康的飲食,家常菜這種帶有情懷屬性的品類自然很有優勢,有擅長菜系的博主優勢就更大了。不少網友表示,自己點上門代廚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念家鄉的味道。
?
從業人員改變
?
1、頻頻禁止堂食,上門代廚是餐飲人的自救。
?
當商家承受不住三高一低后,不少人選擇從人工入手,降低成本。再加上供應鏈的成熟,效率提高,一大批餐飲從業者面臨失業風險。
?
對于那些有手藝,有經驗的大廚來說,上門代廚就成了眼下的一個不錯的選擇。一來,仍舊可以展示自己的本領,二來,這種形式比較靈活,時間更自由。
?
有的餐飲人危機意識更強,早在開業前就做好了人才培訓,疫情來臨后,組織專業團隊提供“主廚到家”服務,積極探索一站式新模式。
?
?
2、餐飲業涌入更多年輕人。
?
當大家都在抱怨餐廳招不到年輕人的時候,年輕人已經悄悄做起了上門代廚的生意。90后正在以另外一種方式加入餐飲行業。
?
這兩年搞副業已經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的標配,再加上國家提倡靈活就業,收納師等新業態流行起來,年輕人對餐飲的認知也在改變。他們將自己的愛好與賺錢結合,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宣傳,為餐飲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
那么,對于餐飲老板來說,或許可以從“上門代廚”的走紅中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
一方面,可以提升家常菜的比重,中式輕食和自選菜作為健康飲食的代表已經小火一波了,家常菜也要做好準備。
?
另一方面,在用工上也可以改變策略,不需要太強求穩定性,比如麻辣燙商家可以請一位廚師炒好一周的用料,商家節省人力成本,廚師也可以同時做多分工。
熱鬧背后仍存疑
這種模式能走通嗎?
?
六年前的市場與現在不同,但有些問題仍然沒有改變,這些問題才是真正導致代廚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
?
1、不規范
?
不論是“回家吃飯”APP還是上門做飯都沒有嚴格的規范限制。行業沒有明確規范就容易亂象叢生,并且難以追責。
?
一個餐廳開業,營業執照、餐飲服務許可證、消防安全許可證是必不可少的,還要需要不斷接受市監局的檢查。然而,根據回家吃飯工作人員介紹,在平臺注冊只需提供健康證和身份證即可,不需要提供食品經營許可證。
?
2016年發布的《網絡餐飲服務監督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利用互聯網提供餐飲服務的應當具有實體店鋪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不得超范圍經營。也就是說這種行為已經違規。
?
社交平臺上的上門做飯更加簡單,只需要私信聯系就可以。做飯人員和顧客的流動性和隨機性都比較大,口味是其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才真正最讓人擔憂。一位女性從業者表示,自己不接獨居男性的訂單,上門做飯也會發送定位給朋友。
?
2、效率低
?
一個代廚做一餐平均需要一個小時,定價在100元左右,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中午和晚上有需求,單兵作戰一天只能接三四單,如果是有團隊運營,可以提高一定效率,但仍然不能大范圍復制。
?
如今是一個效率稱王的時代,供應鏈在排隊上市,外賣平臺在搞15分鐘極速達,堂食不斷提升出餐速度……曾經的“回家吃飯”創始人唐萬里,如今也創立了新的品牌,專心做起了供應鏈,2018年創立的“叮叮鮮食”主要為B端做鮮食供應鏈,2022年的“叮叮懶人菜”給C端家庭場景做預制菜。
?
?
上門代廚仿佛是在逆勢行進。目前來看,與其說這是一種商業模式不如說這是一種社會活動。
?
3、需求低
?
上門代廚看似火熱,但目前還是集中在一線城市以及發達的二線城市,其他城市需求很低,并沒有下沉下去。
?
其一是因為上門代廚的客戶有一大部分是沒有時間做飯的白領,其他城市生活節奏沒那么快,需求自然就少了。
?
其二是因為上門代廚的定價要高于平常外賣,性價比沒那么高,更多的顧客可能只是圖個新鮮,體驗大于復購。
?
其三,對北漂滬漂來說,吃到一頓家常菜是可以觸發情緒價值的,而對于本身就能經常回家吃飯的人來說,自然就沒什么吸引力了。
?
總的來說,上門代廚的受眾面本就有限,再加上不高的效率,以及最致命的安全規范問題,使得其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可能難以為繼,是否能保持熱度,我們讓子彈再飛一會。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