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轉暖,商圈愈發活躍,夜間的消費力得到釋放。
而近年來,許多城市紛紛將夜間經濟列入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并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和支持夜間經濟發展。
5月2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將多措并舉促進消費回升,加快培育新型消費。
這其中,夜經濟大有可為。
01
夜經濟成消費增長點
近年來,多地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夜間經濟點亮行動”“打造不夜城”“月光經濟”等字眼開始出現在政府文件中,夜經濟在激發消費潛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提出這一新型經濟學概念的倫敦,向世人展示出夜間經濟的巨大魔力:
2017年夜間經濟占全英國GDP的6%,已成為英國的第五大產業。其中,首都倫敦提供了1/8的工作崗位,收入達263億英鎊,預計到2030年將達300億英鎊。
基于中國龐大的人口紅利及城市規模,夜間經濟蘊藏著萬億商機。
據商務部一份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有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晚上18到22時的銷售額占比超過全天的50%。
02
餐飲企業如何抓住“夜經濟”機遇
? 拉需求要有針對性
近年來,伴隨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夜間消費占比逐年提升,“80后”“90后”成為主要消費群體。
據美團研究院曾發布的消費數據,有1400萬青年晚8時后叫外賣到辦公區;
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80后”“90后”在夜間旅游消費中的占比分別達到40.0%、19.8%;
銀聯商務的數據顯示,“80后”游客夜間消費最為活躍,消費金額及筆數均占到所有游客的40%以上。
? 挖掘特色 差異發展
由于各城市文化、地域之間的差異,其“夜間經濟”業態也不盡相同:
新疆國際大巴扎夜市,民族風情的餐飲、手工藝品和建筑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首月日均客流量便突破20萬人次;
成都“夜經濟”主打“休閑牌”;
南京將豐富的夜間活動與“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相結合,形成夜間旅游“金字招牌”;
廣州依托特色夜茶文化做大夜間餐飲;
上海圍繞“國際范”、“上海味”、“時尚潮”三個特點,打造一批夜生活集聚區;
天津通過發掘戲曲、快板、相聲等特色文化,培育多元化夜間消費模式等,依托城市文化特性衍生出的各種夜經濟載體備受消費者青睞;
哈爾濱立足“冰雪大世界”等項目,引爆冬季冰雪旅游夜間消費……
各地餐飲人如何依托當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打造屬于自己的夜經濟消費客群就非常有必要了。
? 線上線下齊開花
復蘇的夜晚,不僅在線下,同樣也發生在線上。
2019年底,企鵝智庫發布的《中國網民“夜經濟”指數報告》顯示:
在夜間消費項目中,晚餐外賣、去飯店吃晚餐、夜場電影這三者以線上形式預訂地最為頻繁;同時外賣的滲透率也十分可觀,除正餐外賣,果蔬/甜點/飲品等也有其受眾所在。
除了點外賣、購物,觀看網絡直播也變成了許多人夜間消遣娛樂的最佳方式。
疫情期間,海底撈、辣府、珮姐等十家火鍋店集體上淘寶直播開“深夜食堂”,9位“火鍋總裁”變身美食主播,一邊吃火鍋一邊和網友互動,4個小時200萬網友圍觀了這場“總裁吃播”。
一周期間,淘寶直播上有超過2萬場這樣的美食直播,淘寶的食品類訂單在晚上增加了180%,餓了么的宵夜訂單也增加了3倍。
任何一個商業場景、商業現象,在未來都離不開線上線下的結合,而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在信息通信技術的支撐下,線上線下融合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新常態”。
餐飲人應深入的思考,如何在線上發力、怎樣打造自己新的傳播渠道、新的出口以及新的入口。
03
潛力待釋放
夜間經濟成本高,而在客流還未恢復到正常水平的情況下,是否能支撐夜間經營成本,是很多餐飲人的擔心的問題。
消費者的外出意愿還不夠強烈,這需要從輿論上引導消費者進行適當的夜間消費;
交通問題也是夜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消費者而言,晚上出門需要方便的交通才能夠支撐出行;
此外,商家發展夜經濟常常遇到“阻礙”,若是相關城管部門能夠在城市管理上適當放寬,也有益于商家的發展。
如今,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南京等城市相繼出臺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相關舉措,而且這種勢頭由一二線城市逐漸向三四線城市輻射。
相信,如果夜經濟得以逐漸開放,對收入、就業和城市活力是很大的利好。
經歷了白天繁忙的工作,人們需要在夜晚“蓄電”,無論是一頓美食、一場電影、一次夜游,抑或是一場沙龍,都會給疲憊的身心“充電”。
可以預見的是,夜經濟在新一輪消費升級浪潮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內容精選
內容精選
↓↓↓
點擊圖片 即可閱讀
編輯 | 是八角呀 霍東 問題咨詢/合作交流/轉載 13331083197
圖片選自網絡,侵刪請聯系
2020年一帆風順,趕緊點個“在看”
2020年一帆風順,趕緊點個“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