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據有關媒體消息,受到比爾蓋茨、萊昂納多等眾多名人推崇的美國人造肉頭部生產商Beyond Meat今年5月初公開了本年度一季度財報,該報告顯示,別樣肉客第一季度營收達到了9710萬美元,同比激增141%,凈利潤達181萬美元;同時,別樣肉客的植物蛋白產品已在75個國家的約94,000家零售店和餐飲服務網點銷售。
其首席增長官查克·穆特認為,中國是拓展植物肉市場的重點之一。為什么會看好國內市場呢?
他給出解釋是因為中國的消費市場人口規模大,其次中國消費者對植物性產品的興趣日益增強,這也是能成功切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而目前Beyond Meat已經在和中國的一些餐飲品牌達成了合作,比如之前與星巴克合作推出的一系列植物牛肉產品。而選擇星巴克的原因也是因為星巴克的品牌影響力很大,還有自身的創新性和忠實的客戶群。目前給星巴克供應的別樣牛肉菜品零售價在人民幣59元—69元之間,由純植物原料制成,具有含高品質蛋白和不含麩質的特點。
價格是有點高聽起來,但Beyond Meat表示稱,未來將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植物肉產品的可能性,制定內部增長目標,到2024年之前,至少有一種產品的價格降至與同類動物蛋白質相同。
那人造肉到底是什么?
人造肉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動物干細胞制造出來的人造肉,這種人造肉的優點是在實驗室里制作,無菌環境,很安全很干凈,不會有一些安全隱患問題,但缺點就是人造肉技術尚不成熟,制作價格高昂。但總體來說,人造肉的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另一種人造肉又被稱作大豆蛋白肉,就是我們日常提及的人造肉,目前也已經實現工業化,多家不同的公司都在生產制作這種肉。大豆蛋白就是素肉,通過一些非肉類原料——通常就是大豆來模擬口感和味道。
人造肉雖然是個好項目,也掀起了一波人造素食肉的創業潮。但從年初開始豬肉一直在漲價,這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但對人造素食肉來說卻是一個不錯的機會,給了人造素食肉發展的空間。像國外的肯德基、漢堡王之前就推出了人造素食肉漢堡,上市之后也收獲了不錯的反響。
而在國內市場,有一家素食肉公司“珍肉”也在去年開始銷售人造素食肉產品“人造肉月餅”。據了解,珍肉出產的月餅是聯合上海老字號真老大房一起推出的,限量3000盒,售價為88元/盒,與市場上鮮肉月餅的價格是持平的,淘寶,抖音平臺上都可以購買。出售之后,不少顧客因為新鮮選擇了購買。
如此看來,人造肉不僅是在餐飲業有很大的市場,在零售業也潛力無窮。
人造肉的優勢有哪些呢?
一些因特殊原因不能吃肉的人,人造素食肉就可以滿足他們的口舌之欲,而且還可以確保人體所需的營養得到補充。素食肉的原料主要有大豆蛋白、小麥蛋白、魔芋及食用菌等。大豆蛋白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富含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氨基酸,是非常理想的植物蛋白。
小麥蛋白又稱谷朊粉,含有人體必須的15種氨基酸,是營養豐富的植物蛋白資源。魔芋中富含葡甘聚糖,是一種優質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兼具藥食兩用功能,可有效預防多種疾病。食用菌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和多糖等營養物質,對于調節機體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這些原料開發制成的素肉制品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素肉制品具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不含膽固醇等優點,具有較強的吸水性、吸油性,類似于動物肉的組織結構和口感。因其植物性來源可有效規避食用動物肉存在的風險,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有良好的預防作用,長期食用也會增強體質,有利于身體健康。
總的看來,素食肉的發展是十分的迅猛,雖然在國內也有植物肉創業公司大約十幾家,目前也才起步,并沒有形成穩定的市場供應,所以目前暫未出現頭部玩家。但國外已經出現了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這樣的頭部公司。
從去年的8月開始,賽百味宣布與人造素食肉公司Beyond Meat合作,開始在美國和加拿大685家餐廳試推人造素食肉三明治。還有肯德基也和Beyond Meat合作,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肯德基餐廳推出第一款人造素食雞肉產品,報道稱,人造素食肉炸雞不到5個小時的時間就被搶購一空。
還有漢堡王也是與一家人造素食肉企業Impossible Foods合作人造素食肉漢堡“Impossible Whopper”,將在全美7200多家門店售賣。
雖然在國內很早之前也有素雞、素鴨之類的產品,但吃起來和真正的肉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而現在的人造素食肉采用先進的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經成型、蒸煮、炒制等一些列過程加工制成的仿肉食品。在外觀上和色、香、味等這些方面都與真正的肉類產品極為相似。目前國內除了人造肉月餅之外還有餃子、獅子頭、丸子也是人造素食肉類食品。
目前我國全球人造素食肉的市場規模不斷地擴大,人造素食肉的市場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想,未來人造素食肉占整體肉類消費的占比要超過10%,整體規模會超過1000億美元。國內的許多投資者也是預計人造素食肉未來十年內總規模會超過2000億人民幣。也十分的看好這個項目。
但有利就有弊,人造肉在發展中也遇到了瓶頸。
首先,豬肉價格的上漲讓許多人表示吃不起,在某寶上搜索“beyond meat”,可以發現產品價格挺高,一斤需要兩百來塊大洋。有人表示,超市售賣的新鮮牛肉一斤50多塊,豬肉也就二三十元一斤,花一兩百塊錢買一盤豆渣,新鮮肉不香嗎?
價格的昂貴,與人造肉發展技術尚未成熟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技術的不成熟就會增加研發的成本,人造肉的成本當然也就高了。據了解,在美國一個人造漢堡的價格是5.59美元,比普通漢堡高出了20%,在“人造肉”技術不發達的國家,一片“人造肉”更能賣到幾十美元。
可以看出雖然人造肉現階段還是和豬肉一樣是吃不起的。而且人造肉和真肉能pk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提升人造肉的推廣速度,這也與人造肉的價格是息息相關的。
最后就是人們是否接受人造肉的口感問題。
微博上一位大V在購買試吃之后認為,在很餓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在評論區,很多人都在炮轟人造肉的味道,有人表示看上去都不好吃,沒有靈魂,寺廟里的素肉都比人造肉好吃。還有人表示吃人造肉還不如買包辣條,價格美麗,還賊香。肉類的香味會刺激人產生食欲,這既是一種進食的享受,也有利于身體健康。肉類的香味取決于兩種要素:肉類中特有的物質、烹調中的加熱反應。肉類中的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都有使食物產生香味的功能。例如,牛肉中含有的硫氨基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谷胱甘肽等,都是讓牛肉產生香氣的前體化合物,通過烹飪加熱過程,便可獲得完美的原肉風味。“人造肉”會不會產生這樣真正的肉類香味及營養素,有沒有真正肉類的口感,如纖維硬度、濕度、柔嫩度等,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
其實,從食品的角度來分析,傳統的肉是通過飼養動物實現這個轉化的,而人造肉直接跳過了這個過程,在生物反應器中直接實現轉化的,肉中包含的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等一些營養物質都不會少。但人造肉集中長的是肌肉,脂肪就相對來說少了。而且自然的肉內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人類選擇吃肉就是想補充這些缺失的營養。對于人造肉來說,能否培育出和自然界中的肉類相同或者相似的營養,是很有考驗性的。這就需要技術的不斷創新,還有在培育過程中要保持經濟成本與傳統肉類基本持平甚至更低,這也是非常有挑戰的。
也有研究型人才表示:“食素等于環保本來就是偽命題,碳循環不能只講碳排不講固碳。” 當然,有人質疑這是在真的為環境做保護?還是資本游戲?早幾年,李嘉誠投資了一家人造蛋黃醬公司Hampton Greek,后來才發現這家公司自己買自己的產品,形成暢銷的假象。后來李嘉誠還斥資1.8億元自己做人造蛋黃醬。
不過,曾經炒的火熱的人造雞蛋,到現在也沒有了聲響。
看來人們現在對這些新興產品十分的敏感,警惕性也很高。人造肉到底能不能被顧客所買賬還得有一段觀察期。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ID: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本文來源:老劉聊餐飲 作者:佚名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YANG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只有9個座位,每天只賣150碗拉面,卻是全球唯一的米其林星級拉面店!
鄧超開的餐飲店?一年時間靠什么從虧損100萬到營收3個億!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