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度90后副總裁李叫獸:需求,才是營銷的第一直覺!

    ↑點擊上方“餐飲O2O”關注我們 

    李叫獸說,什么刷爆朋友圈,打造第一品牌,寫營銷文案,那都不叫營銷。


    所有的這些方式,都只是營銷活動,并非營銷本質。這就好像你在度假,別人打電話問你“在干嘛”,你應該說你在度假,而不是說你正坐在一把椅子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營銷? 營銷人要洞察消費需求,彌補消費者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工作原因,我和很多企業的創始人和營銷負責人有過深度的交流,他們常常會提出一些問題:“我明明做了很好的產品,鋪設了很好的渠道,打了很好的廣告,有了非常好的傳播,為什么產品無法像可口可樂那樣,真正形成強勢品牌?”

    “我的產品質量很好,購買過的用戶評價很高,但我無論用什么營銷方法,甚至大幅降價,都沒有辦法實現明顯的銷量增長”……

    我認為他們的問題都觸及到了營銷最本質的問題:需求。需求,是營銷的第一直覺。營銷方法的本質目的是增長消費者對你的需求,否則營銷在長期內無效。

    既然如此,首先我們要剖析用戶需求的形成機制,然后敏銳地發現用戶需求的變化,抓住涌現的新需求。

    1

    三大指標識別消費者變化


    用戶需求是一個很常見的概念,大眾理解它為“人們為了滿足特定的需要形成對特定產品和服務的購買能力”。這句話很繞口,但如果用心拆解,會發現里面包含著一個關鍵的“需求三角”模型。

    形成需求的第一階段是缺乏感。所有的需求起源來自于某種缺乏。比如一個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可能覺得背一個200元的包包很好看了。

    但參加工作后,她發現同事背著幾千塊的包包,缺乏感就出現了。實際上,缺乏感往往是被后天的營銷所影響而形成的。

    需求形成的第二個階段,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物。因文化、環境、人不同,同一種缺乏,會指向不同的目標物。

    還是那個畢業的女大學生,剛入職場缺乏存在感,她刷存在感的目標物可能是背更貴的包包,可能是追求更好的績效,也可能是和老板建立更好的關系,這取決于她的價值觀。

    缺乏感加上目標物,構成了動機。當我們幫助消費者構建出動機時,我們的營銷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還不夠。

    需求形成的第三個要素,是消費者能力。能力不僅指經濟上的支付能力,還有消費者的學習能力、信任成本等。營銷人在完成動機塑造后,需要給消費者賦能,讓消費者最終形成購買。

    營銷人要了解一點:所有的機會,都來自于消費者的變化。而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往往是需求的變化,是短暫的。

    這就造成原來很多熱銷的產品,慢慢變得不再被消費者需要了。因此我們要善于識別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和營銷方向。

    2

    缺乏感的變化


    缺乏感,是消費者的理想與現實之差,通俗的說法是“痛點”。要讓消費者改變,就必須建立產品和消費者缺乏的連接。

    以可口可樂為例。可口可樂誕生時因“偉大國家的無酒精飲料”營銷概念迅速風靡。當時美國流行酒精飲料,而人們也清楚酒精是不健康的,所以可口可樂主打健康概念。

    但現在可口可樂也因為高含糖量被貼上了不健康的標簽,用戶的需求下降了,怎么辦?

    它去年推出新廣告“享受這一刻”,鼓勵大家放縱自己一下,別為了長期的健康把眼前的日子過得太苦。你看,用戶的缺乏感又被喚醒了。

    所以,好的營銷一定要與用戶的缺乏感建立關聯。

    別人越需要你,你的營銷就越成功。大部分失敗的營銷和產品,是更多關注了企業自己的需求,沒有和別人的缺乏感聯系,從而導致最終需求沒有形成。

    那么,我們有沒有系統的方法來激發用戶的缺乏感呢?我研發出了一個落差表。它按照消費者觀察自我的視角分類,五個視角涵蓋了全部消費者缺乏感的來源。

    李叫獸的“消費者落差表”


    3

    目標物的變化

    第二,你要識別目標物的變化。缺乏感加上目標物,就構成了動機。

    這里要引入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執行意向。要推動別人去做一件,就需要把這個行動說得越明確。形成明確的目標物,那么行動達成的概率越高。

    有這樣一個手表的廣告:“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創作了缺乏感嗎?創造了。

    我看了非常感動,但感動完了并不會購買它,因為我不知道這個缺乏感和買手表有什么關系,沒有辦法形成動機。

    我們在日常觀察中,看到很多企業經常犯這樣的錯誤是,它們提供的目標物和提供的缺乏感完全沒有關系。

    比如在京東商城上看到的一個品牌熱水器的宣傳文案,“改變世界,顛覆你的生活”。我實在不知道一款熱水器能怎樣改變世界。除了奇怪之外,有誰會相信呢?

    目標物和缺乏感的匹配一定要可信,才能形成動機。營銷者的任務是發現其中真實的關聯,并把大家內心想說的話說出來,把實話說出來而已。

    4

    能力的變化


    營銷史上存在著大量這樣的問題:消費者非常心動,但是最終卻沒有購買它。這是消費者采取改變的成本太高了,超過了意愿。

    我們來看一個極其典型的案例:如何在互聯網上用大數據營銷奧迪汽車。

    按照我們慣常的思維,可以投放關鍵詞定向推流廣告,把奧迪的廣告推送給那些經常在搜索奧迪關鍵詞的用戶,這應該是最精準的。但事實證明,效果并不好。

    為什么?因為奧迪粉和奧迪消費者并不是一群人。買得起奧迪的人,不會經常搜索,而是直接購買;經常研究奧迪的,很可能是開奇瑞的人。

    所以,更好的營銷策略應該是,根據大數據對人的收入做一個分類,給一定收入水平線上的人推送奧迪,給經常搜索奧迪的人推送奇瑞,是更高效的營銷方案。

    其實從動機到購買之間,有一道并不容易翻越的山梁,就是消費者自我改變要付出的成本。它包括六大消費者成本。營銷人要跨越成本門檻,把動機最終轉化成需求,給消費者賦能,讓他們更有能力,降低其決策成本,更加便利地做出選擇……

    接下來,我們看看影響需求最終形成的六大消費者成本,以及營銷人應該如何賦能

    金錢成本

    能夠靠減少消費者的金錢成本創造新的市場機會。常見的策略很多,如促銷、臨時試用等。

    形象成本

    給產品賦予更多有意義的概念。比如日本電飯煲最早主打便捷的營銷點,后來切換成讓飯更加健康的賣點,幫助消費者降低了損害勤勞形象的成本。

    行動成本

    用戶使用你的產品極其麻煩耗時,他就會選擇不使用。現在的物聯網不是沒有用戶動機,而是行動成本太高。

    學習成本

    消費者必須經過額外的學習,改變已有的習慣,才能夠使用的成本。美圖秀秀正是降低了修圖的成本,一鍵美圖。

    健康成本

    消費者感知到使用某產品對健康產生了危害,這也會構成很高的成本。比如王老吉將自己的涼茶身份轉變成飲料,消費者感知的健康成本降低了,于是廣泛接受它。

    決策成本

    對于市面上的很多產品,消費者有購買動機,卻因決策成本巨大,沒有購買。比如理財App用大企業作背書,降低了消費者的決策成本。

    – END –


    來源 | 李叫獸公眾號

    整編 餐飲O2O小貝



    愛學習的老板都會點的圖片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巴奴 | 胡桃里 | 云味館 | 松哥油燜大蝦 | 老板戀上魚

    九毛九 | 遇見小面 | 西貝 | 海底撈 | 外婆家 | 桃園眷村

    行知研習社 | 創新故事會 | 匠心故事會 | 選址 | 創新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2074.html

    (0)
    上一篇 2017年8月14日 22:52
    下一篇 2017年8月14日 23:0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