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過疫區的外賣

    掃碼立即報名

    來源 |鋅刻度(ID:znkedu)

    作者|鄭眠

    1月30日,距武漢“封城”已經一周。
    這天午后,外賣騎手侯鮮梅為醫院送去了又一箱飯菜,并發了一條“武漢加油”的朋友圈。
    樊弘洋則騎車駛過白鷺街一號的政務中心,一輛長約5米的貨車,滿載著救援物資,停在空蕩蕩的大街上,人們正忙著卸貨。他已在網絡視頻里看到過太多次這樣的場景,“卻怎么也不及親眼看到,更令人印象深刻。”
    過去7天中,武漢——這座位于中國中部的“江城”,面對最為嚴峻的疫情挑戰,為防控疫情、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打贏這場防疫戰,社會各界都不遺余力對武漢伸出了援手。
    其中,就有一群特殊的“逆行”人員,為了盡可能的讓留守城市的人們吃上飽飯,有的商家拉開了原本已緊閉的店門,有的外賣員開始義務為醫務工作者送餐,也有企業盡可能讓人們能買到新鮮蔬菜……
    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是“英雄”,而這些“逆行”的特殊人員,也是堅守崗位的“平凡英雄”。

    01
    沒有“撤退”的武漢餐廳

    封城前后,武漢餐廳接連關閉,陳紅梅的“小四川”餐廳卻始終照常營業。

    1月23日后,陳紅梅店里4位廚師、前臺服務員都因為交通管制被留在了武漢,她索性將店開下去,試圖為武漢“幫點忙”。正月初三,一份愛心訂單在“餓了么”平臺上下了25份盒飯,送給附近武漢第六醫院的醫護人員,陳紅梅感到慶幸,有種“終于能使上勁兒”的感覺。
    與此同時,“大米先生”連鎖餐廳也正加班加點地配餐,每天向醫院、建設工地等單位,向專家組、志愿者等群體供應早中晚餐萬余份。
    除夕夜,身在長沙的大米先生武漢市場總經理楊帆,看到了一張照片——武漢同濟醫院里,十名醫生們聚在一張白色辦公桌旁,桌上散亂擺放著的泡面和面包,是他們的年夜飯。
    楊帆頓感揪心。她查到總部在重慶的兄弟公司鄉村基集團,尚有4000份自熱米飯,立刻聯系想調來武漢,送給醫護人員。鄉村基集團得知后,當即召回部分已放假的工人,大年初一又趕制出6000份自熱米飯,湊成10000份,發往武漢。
    大米先生員工給火神山醫院的建筑工人送餐 采訪對象供圖
    這10000份餐食,連同包裝箱上綠底白字的提醒,“守護這座城的同時,也別忘了照顧好自己。”一同于大年初三抵達武漢。
    次日,大米先生武漢區域廚師長、光谷區域負責人石在余,未等天亮就起了床,和另外4名同事趕往武漢倉庫,將這上千箱米飯搬運上車,送至武漢多家醫院。寒風呼嘯,石在余的衣服卻濕了一層又一層。
    這只是最普通的飯菜,但看到艱苦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們拿到盒飯那一刻,“頓時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石在余說。
    定居重慶的石在余并非不想家。這個每月只能回一趟家的異鄉人,平日里只要一和兒子通話,稚嫩的聲音就反復詢問,“爸爸什么時候回家?”
    他原本計劃在今年除夕之前回家,卻因“封城”留在了武漢。得知“封城”消息后,他撥通視頻,告知妻兒,“過年不能回家了”。小小屏幕前,8歲兒子嚎啕大哭,這個41歲的山東漢子只能憋著眼淚安撫孩子,“爸爸想在這邊做點有意義的事。”
    石在余沒有將消息告訴遠在山東的父親。1月中旬,患有冠心病的父親突然病情加重,被送進了醫院的ICU。他曾匆匆回去探望,又因工作匆匆返程。他不忍父親的擔憂,只能叮囑妹妹,“照顧好父親”。
    與石在余一樣,留在武漢的大米先生員工共有200余名,年紀最小的才18歲。封城后,大米先生關閉了近百家餐廳,留下了7家,不對外營業,專門為醫務工作者、志愿者和火神山醫院建筑工人等抗疫一線人員配餐。
    訂單最多時,每家店需要備近2000份配餐,針對不同就餐人群,配餐的菜單也有所不同——建設工人需要大油大葷;護士群體需要增加抗疲勞的食材;病人的菜品要清淡……于是,200名員工兩班倒,最早一班需要早上5點就到崗,最晚一班則需要堅持到晚上8點。
    此時,武漢本地眾多商戶聯合了阿里巴巴的各個生活服務類業務,從衣食住行各個角度,為武漢一線醫護人員提供餐品及生活配套服務。聽到這一消息后,眾多餐飲商戶也紛紛表示加入——大米先生就是其中一家,“餓了么”的騎手也隨之開始加入配送醫院訂單。
    然而,食材庫存開始出現缺口。廚師們不得不盡可能將一份食材變著花樣做,“比如1月28日送到火神山的飯菜,因食材限制,當天葷菜只有雞和鴨兩類,那么中午是霸王燒鴨,晚上就換成土豆燒鴨;中午是功夫雞腿,晚上就改做鹵雞腿。”
    大米先生配餐現場 采訪對象供圖
    石在余的妻子每隔兩三個小時,會撥來電話,確認石在余的狀態。他理解妻子的擔憂,卻常常因為太忙而直接掛斷,短暫閑暇時刻,他只能反復翻看孩子的照片,直到夜里才有時間撥回一個視頻,道一聲“晚安”。
    兒子給了石在余堅持下去的動力,妻子在視頻通話時告訴他,兒子已然明白他在疫區做的事情,曾豎起大拇指,說,“我的爸爸是英雄。”
    石在余對著屏幕那頭的妻兒笑了笑,“就憑這句話,我就滿足了。”掛斷視頻,他又轉身走入了忙碌的后廚。

    02
    穿梭空無一人大街的外賣騎手

    和石在余、楊帆、陳紅梅等人堅守最平凡崗位的,還有另外一群人。

    1月23日早上10點,武漢市武昌區的“餓了么”物美漢街站點。這間近50平米的辦公室內,充斥著消毒水的氣味。騎手們戴好口罩,開始測量體溫——這是封城前后,平臺做出的規定。
    這是武漢“封城”的第一天。餓了么在當天發出聲明,表示除了特定區域外,其他區域外賣配送服務照常。
    10點15分,騎手們先后走出站點,四散而去,駛入空蕩的大街。
    “封城”前一天,站點騎手之一樊弘洋,接到了一個“愛心訂單”——一個外地人匿名為武漢的病毒研究所點了一份外賣,十個蛋糕。送餐路上,樊弘洋途徑一家水果店,他停了車,買了一份草莓,跟著那十個蛋糕一起送給了病毒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也算盡份微薄之力”。
    作為家在山西的異鄉人,樊弘洋原本在去年12月下旬就決定春節不回家,留武漢值班。“封城”后,他平靜接受了“不想回家”到“不能回家”的現實扭轉,“‘封城’是現在防止疫情擴散的最好辦法。”1月30日,他對鋅刻度回憶說。
    年僅21歲的樊弘洋從2019年9月開始在武漢做外賣員。10月23日一早,他給母親發了一條“別擔心”微信消息,就一腳蹬上電瓶車,繼續接單送餐。
    雨斷斷續續地下,樊弘洋身著藍色雨衣,把口罩緊了緊,騎著電動車從武昌區的萬達廣場飛馳而過,路過成片寫字樓群,再駛入楚河南岸的漢街,這條長約1.5公里的商業街上,數十家商家比鄰而居。樊弘洋曾無數次被“困”在這里,人頭攢動,難進難出。
    但如今,樊弘洋放眼望去,這一座座現代建筑里,空無一人,“人們仿佛一夜之間消失了”。
    一同“消失”的,還有路邊餐廳。以樊弘洋所在站點為圓心,3公里半徑范圍內,原本營業的數百家商家,如今僅剩下7家,包括1家餐廳、3家便利店和3家水果店。
    疫情使人們變得謹慎,許多小區不再允許騎手進入,或要求測量體溫后進入,越來越多的人備注“外賣到了放門口”。樊弘洋和用戶之間說得最多的話就是,“相互體諒”。
    由于站點超過一半的騎手已放假休息,且多為不順路的“獨單”,運力仍顯緊張,需要人人頂上——樊弘洋每天從早上9點跑到晚上8點,餓了就去便利店買份泡面解決下。
    樊弘洋理解這一切,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們這些外賣騎手,為何穿梭于空無一人的大街,戒備森嚴的社區、商超和醫院,不僅為醫生和患者送去熱飯,還為居民們送去生活必需品。
    “這個城市,這個時候更需要我們,不是么?”他說。
    侯鮮梅和她的同事 采訪對象供圖
    在長江彼岸的漢口區,41歲的侯鮮梅在年前也選擇了留守武漢,“想把回家休息名額留給外地的同事”。
    在武漢定居了17年的侯鮮梅是荊州人,做了兩年騎手,她所負責的區域橫跨三區——硚口區、江岸區和江漢區。這里也是疫情最重的區域,覆蓋了包括協和醫院、兒童醫院、中南醫院在內的近十家醫院。
    與樊弘洋不同的是,她所在的站點近日開始義務為醫務工作者配送餐食——以午餐為例,平均一家醫院需要一次性送達近50份餐食。
    飯盒在藍色保溫箱里層層疊疊,被一輛輛小小的電瓶車載上,往返于各家醫院之間。侯鮮梅并不覺得害怕,“前線醫生護士都不怕,我們有什么好害怕的?”
    “封城”當天,遠在深圳的兒子給侯鮮梅打來電話,勸她不要再出門送外賣,她語氣平靜,搖了搖頭,“你別擔心,我沒事。”
    這背后的一個原因是,侯鮮梅難以忘卻這座城市的人常帶的善意。“封城”前的一個午后,她到一個老小區配送。一個小姑娘下樓取了訂單,從口袋里拿出一袋口罩,遞給侯鮮梅,“這是專門送給騎手的。”侯鮮梅收下了,心頭一熱。
    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愛。
    當然,防護也是必須的,必須按規定佩戴和及時更換口罩,餐箱一天要消毒兩遍。“這是為了醫護工作者安心,也是為了騎手的安全。”她說,餓了么為騎手提供了從防護、規范消毒,到集中備貨、無接觸送餐,再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激勵——比如,阿里巴巴會為騎手提供最高30萬元特殊保障金。

    03

    一夜上線的生鮮站點

    1月30日,封城已一周。樊弘洋和侯鮮梅都察覺到,生鮮訂單在增多,但“市場和超市都沒開門或者沒貨”。
    “大概是大家的囤糧都快告急了。”樊弘洋想。
    這一切早有預兆。封城當天,漢陽區陶家嶺的外賣員一早接了40多個訂單,幾乎全是蔬菜水果和柴米油鹽,但超市沒貨送不了,訂單全部取消。時近中午,樊弘洋接到超市的訂單,擺放蔬菜的柜臺上,卻早已只剩下一些殘葉。
    也正是在這一天,“萬噸通”科技有限公司與“餓了么”技術團隊聚集在了一起,連夜開發“萬噸通”線上買菜系統。
    1月27日,平臺上線,餓了么協同“萬噸通”供應商全力組織貨源,在“有家”“Today”等社區便利超市內,首批建立了100個生鮮便利服務站,并將進一步增加站點。
    根據餓了么方面的說法,武漢市民只需在當日20:00時前通過餓了么下單,第二天即可到上述生鮮便利服務站自行提取或無接觸配送,這樣既能保證生活,又不用開車出門到人員密集的場所。
    武漢人對“萬噸通”或許并不陌生——這家從80年代起就開始負責武漢市肉食品和蔬菜供應的公司,擁有武漢萬噸華中冷鏈港20萬噸冷庫和武漢肉聯10萬噸冷庫。
    這并非易事。上線第一天,訂單量最多達到100個點,近300單。公司的近50名員工需要完成線上客服、采購購應、現場包裝分揀、運輸、庫管和財務等所有事宜。
    員工幾乎都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董事長譚磊也不例外,平臺上線后,他通常住在公司,凌晨2點后才能休息,“沒有人談工資多少,都是想為武漢做點事。”
    “味湘初”餐廳
    “味湘初”餐廳的老板袁勇,也因為相同的原因,拉開了本已關閉的卷簾門。
    這家開在社區里的餐廳,營業面積超過500平方米, 能容下數十人就餐。按照原先的計劃,他們春節期間不會打烊,袁勇備了3萬多塊錢的貨,大半個月需要用到的主要生鮮食材都買齊了,光是養在魚缸里的魚就有上百斤。
    然而,疫情加劇,武漢進入“封城”狀態,袁勇囤好的食材用不上了,深知封城后人們對生鮮的迫切需求,他決定在外賣平臺上線自己店內的生鮮,但“我們是一家餐廳,我們買來的活魚和蔬菜能不能在外賣平臺上線?這在外賣平臺上貌似還沒有先例。”
    1月26日,餓了么宣布開通 “極速上線”服務。當天,武漢地區就有百余家餐廳、生鮮、便利店商家遞上了上線申請,其中包括袁勇:“大年三十一早提交了申請,大年初一上午我的店就已經上線了。”
    4天后,與“萬噸通”合作進社區的餓了么買菜生鮮自提店在武漢操場社區、雙墩社區、江碼社區等12個社區上線,雙墩社區相關負責人張女士說:“社區居民比較多,希望能與平臺一起給居民提供更便捷又不漲價的服務。很多居民這兩天都找過來問買菜這個事。”
    根據餓了么提供的消息顯示,截至1月30日,上線不到4天,各自提點的單量都在不斷增加,從60單到1000單的迅速增長,也在加速餓了么買菜自提點陸續增加的速度,盡快實現武漢市區全覆蓋。
    這個進展,或許和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在1月30日發布公開信宣布“五個決定”有關,根據公開信,其包括為武漢乃至全國的商戶減免稅費,提供金融支持,開通“極速上線”功能等等:“我們相信守望相助的力量,我們相信商家伙伴們的生命線就是我們的生命線。我們相信,和商家伙伴們一起為全國消費者服務好,就是對抗疫行動最大的支持。”
    支持不分能力大小。“這座城市值得一切善待,不是么?”當樊弘洋騎車駛過白鷺街一號的政務中心繁忙的卸貨場景后,他說。
    疫情之下,餐飲業大受重創。為了降低成本,繼續生存,不少餐廳選擇了外賣這種方式渡過難關。但疫情時期的外賣到底該怎么做,不少餐飲老板仍處于迷茫之中。
    為此,勺子課堂特推出《保住營業額!外賣業績突圍提升營》疫情之下特別版直播。

    四大課程亮點

    1.堂食下降,如何快速提升外賣業績?

    2.非常時期,外賣菜單、活動如何設計?

    3.突圍絕招,如何制定高回報廣告投放策略?

    4.妙手回春,如何做好外賣食安讓消費者更安心?

    五天業績突圍

    第一天:

    外賣趨勢+品牌定位

    第二天:
    外賣高轉化菜單設計
    第三天:
    活動設計+包裝設計
    第四天:

    品類運營策略+廣告投放策略

    第五天:
    外賣數據分析+運力維護

    前西貝外賣副總監曾姝騫、餐見科技聯合創始人張鵬程共同授課,線上直播+群內指導,讓你的外賣業績突圍!

    ?掃碼立即報名!
    掃碼立即報名
    ?安裝勺子課堂APP,系列課程免費學習!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5127.html

    (0)
    上一篇 2020年2月1日
    下一篇 2020年2月1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