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頂部勺子課堂關注 領取200個餐飲必備工具包
▲掃碼加入薪酬績效方案班
2019年10月18-20日,在組織能力專題課上,知名組織創新專家、創業酵母創始人、前阿里巴巴集團組織發展專家“張麗俊”圍繞什么是組織創新、企業頂層架構設計、人才梯隊建設、組織文化建設等方面做了一場十分精彩的分享。
人的能力永遠跟不上業務的發展,這是每家企業都要面對的永恒話題。無論大小,所有的企業都在追求增長。即便是存量市場,也永遠存在新的增長點。一旦公司停止增長,所有的組織問題都會暴露出來。很多企業走的是第一種路徑,即先追求業務增長,追求資本運作,出現問題后再來搞組織,這種增長看似快,實則比較慢。第二種路徑與之相反,先定戰略、做正確的事情,然后研究組織如何跟上業務的發展,資本是錦上添花,這種增長早些年看上去比較慢,因為既要管業務又要管人,但到了一定階段就會變快。組織與之類似,組織不等于人力資源,而是包括業務和人兩個部分。管理任何一個團隊和組織都需要“雌雄同體”,既要懂業務,也要懂人性。尤其是大企業的老板,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讓整個組織有序地經營和運轉,而非僅僅關注如何實現業務增長。組織創新是全球存量市場惡性競爭的制勝點。各行各業的生意都在變得越來越難做,因為所有人都在打競爭激烈的存量市場,這使得每家企業都必須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簡單講,組織能力就是一群人的能力,組織發展就是通過一群人能力的提高促進業務的增長。對于一家企業來說,組織發展的線是一條隱性曲線,與業務增長這條顯性曲線相對,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但非常重要。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生命發展周期,大致可分為創業初期、快速擴張期、成熟期和鼎盛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企業在治理結構、人才梯隊、文化體系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組織共性。創業初期的公司包括兩類:一是從無到有的初創公司;二是大公司內部的創新業務。治理結構方面,處于這一階段的公司,架構往往都是扁平的,即老板與業務一線中間的匯報關系不超過兩層。“敏捷”是這一階段的組織關鍵詞。在不確定性極強的VUCA時代,如果不能通過扁平化架構快速獲得市場一線的信息,創業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樣,如果大公司內的創新業務仍然用成熟架構去管理,也很難做成。最有效的人才梯隊建設就是不要建設,而是快速選拔。一個人在創業公司什么都得干,最好是多專多能,這一階段對合伙人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所謂“生存文化”就是創業第一天的文化,比如把客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一家組織無論大小,只要丟掉了生存文化,必然進入腐朽和平庸。創業初期的組織特性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大浪淘沙、剩者為王。在某種意義上,做到行業龍頭的民營企業都是“剩”下來的。最近一些年,中國經歷了團購、O2O、共享經濟、人工智能、知識付費等多個風口,最終每個領域都只剩下了幾家公司,甚至可以說,中國流行什么,就意味著這個行業絕大部分公司都會以失敗告終。只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管好團隊,管好現金流,剩下的就可能是你。創業初期是企業死亡率最高的階段,快速擴張期是死亡率排名第二的階段,因為這一階段的業務和人員都在飛快增長,混亂是主旋律。治理結構方面,在一個主旋律是混亂的階段,恰恰需要建立穩定的架構。外部要應對千變萬化的業務狀況,如果內部組織架構也十分紊亂,也許風一吹公司就倒了。人才梯隊和文化體系方面,搭建培養體系和繼任者計劃、建立傳承文化十分重要。成熟期的組織關鍵詞是“變革”和“升級”,需要實現的是破局。這個階段的公司是學習組織相關內容的主要力量,小公司往往不會學習怎么做組織。在快速成長破局的時候需要建立的是變革架構和變革文化,在人才梯隊方面需要引入更高業態的“外星人”來完成組織知識結構的變遷。治理結構方面,這一階段要建立的往往是生態型架構,否則你的客戶很可能會被其他企業吞噬。人才梯隊方面,可以用“平凡人做非凡事、非凡人做非凡事”來形容。“平凡人做非凡事”是指當年跟老板創業的人也許都是平凡人,但當企業發展到行業龍頭之后,必須通過系統把他們變成非凡人,否則無法承接公司未來的發展。“非凡人做非凡事”是指這個階段招進公司的人往往是很牛的人,但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很難存活,因此必須有一套培養系統讓他們扎根存活并充分發揮價值。文化體系方面,一幫“土八路”和一幫“洋槍洋炮”在一起,最大的問題是誰也看不上誰,因此天天打架。這個階段組織需要的是一套包容的文化,求大同存小異,這也是當初阿里提出“獨孤九劍”的原因。所有企業都可以歸入以上四個階段。很多企業之所以會遇到發展上的“檻”,一個重要原因是業務階段與組織階段不匹配。比如,處在從0到1階段的創新業務,卻在用大公司第四階段的管理架構進行管控,肯定會出問題。通過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判斷自己的公司處于哪個階段,這一階段有怎樣的特質,我們應該做些什么,避免出現錯位。很多企業都在說我們要建系統、建組織,為什么難?因為組織系統通常存在四大斷裂,甚至95%以上的公司四個斷裂全斷。很多老板會問,為什么我是全公司最勤奮的人?你需要想一想,公司要的是不是員工要的?所謂“員工要的”是指員工想過什么樣的生活、員工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員工在職業上有怎樣的訴求……員工的夢想必須跟公司的使命掛在一起,因為從人性的角度考慮,員工只為公司奮斗是不可能的。可以想一想,你研究業務研究了多少年?一般是公司成立了多少年就研究了多少年;而你琢磨人琢磨了多久?往往都是在業務上感到了“痛”才反過來看組織、琢磨人。很多老板喜歡用攤派任務的方式將自己的“三年戰略”“五年規劃”分解給下屬,但往往分完之后再加起來并不等于他的最初設想,局部與整體出現斷裂。因為在戰略上下對齊時,每落到每一層都會出現衰減。很多老板喜歡談論業務增長目標,他們往往十分清楚未來3年100億的業務目標分解到當下的每一年、每個月是多少,但唯獨沒有考慮人。如果管理團隊的能力無法跨越到可以做100億的水平,業務目標就無法實現。這是一條看不到的隱性曲線,但它恰恰是最重要的。這些年很多企業在學阿里、學華為,但極少有人學得好。每家企業的業務不同、文化不同、產業特質不同、團隊水平不同,怎么能夠照搬照抄呢?我們必須變成一個可以深度學習的機器,要去研究一套體系背后的設計理念是什么,結構是什么,你的公司適合什么、不適合什么。“頭部”即使命、愿景、價值觀。“使命”即我們存在的價值;“愿景”即我們要去的遠方;“價值觀”即文化。有使命、愿景的團隊和沒有使命、愿景的團隊,到底有多大區別?一個關鍵點是,核心戰略是由使命和愿景導出的。市面上談成功戰略的書99%都是馬后炮,真實的東西基本都被遮蓋掉了。舉例來說,阿里的淘寶、支付寶是怎么長出來的?就是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是共性問題,由此長出了特別大的業務線。“腰部”包括左邊的業務線(集團戰略和子戰略)與右邊的組織架構。用軍隊作比較,“戰略”決定我們做什么、不做什么,“架構”決定我們用誰不用誰,包括前線作戰部隊是什么、中臺雷達兵是什么、信息兵是什么、后勤保障部隊是什么,等等。好的公司基本上一年會調一次架構,如果公司一年沒有調架構,往往說明你的公司沒有大的發展或新的變化。一般最多一年調兩次架構,如果調太多次,也說明業務方向出現了問題。“業務”部分的連接點是“營運目標”,往下是兩套體系:一是目標到執行的體系;二是業務營運保障體系。“組織”部分的連接點是“核心人才盤點-勝任力”。組織架構完成后不能直接做人力資源工作,要先做人才盤點,建設架構里核心崗位優秀人才的勝任力模型,然后基于此進行對標的招聘、培養、考核、激勵等。一是愿景驅動,通常來講營運目標管一年,戰略管三年,愿景管十年,從上到下依此是戰略對標、愿景驅動、戰略驅動、營運指標驅動、落地的執行和保障體系。二是用戶驅動,即讓一線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策,從底層的用戶需求倒推到業務目標、業務過程、戰略、愿景等。人力資源系統不是獨立的,它是業務的一條分支線。戰略再美好,如果團隊不行、不會打仗,仍然必死無疑。脫離業務的人力資源系統沒有辦法幫到企業。營運目標是戰略和執行的連接點;架構是人和業務的連接點;核心人才盤點與人才勝任力模型是架構和人力資源的連接點。其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夠避免四大斷裂。這張圖在多數公司都能夠落地,構建完成基本要花三年時間。組織上的事情快不來,但每家公司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先級選擇每一年分別要做什么。好的管理者和企業,離不開一個科學的薪酬績效體系。餐飲薪酬績效方案班,幫你解決難題!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