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并星標☆,每天7:40準時閱讀餐飲經營好文
“編者按:
用消費品思維布局全品類
作者|政雨
來源|咖門
編輯|Neo
回顧 2018,你的品牌有沒有干些“不務正業”的事情?
喜茶開了家“雜貨鋪”——一共推出了近百件周邊產品。
不止是喜茶,那些花心思在周邊產品上的公司往往很優秀。
而且,用消費品思維布局全品類,將是品牌成為行業巨頭的唯一選擇。
“雜貨鋪”喜茶,一年推百件周邊
▲前不久,星巴克果然應景地推出了豬年杯子(圖片來源:星巴克中國)
這一年,茶飲品牌持續深耕,也在往多維度的方向發力。在周邊產品上,不少品牌都試水過茶葉、包包等產品。
這里面比較突出的是喜茶。據統計,2018 年,喜茶一共推出過 69 次、近百件周邊產品,種類涵蓋美妝、服飾、生活三大類。
美妝類:
服飾類:
生活類:
細數一下產品類型:口紅、衣服、帽子、音響、包、雨傘、手機殼、襪子……所有你能想到、想不到的產品,它都推出過,幾乎涵蓋一個喜茶女孩的日常所有。
一年推幾件周邊,對很多品牌來說,都不難完成。但把一個簡單的事情堅持到不能想象的地步,就厲害了。
比如,你大概不知道,星巴克每年推出專屬圣誕杯這事,從 1997 年就開始,已經堅持了 21 年。時間久了,這件事情就會給顧客帶來一種獨特的暗示,對品牌形成一種微妙的心理定位。
飲品業以外,旺旺的紅色套頭衫,老干媽定價 1288 元、登上時裝周的衛衣,大白兔的潤唇膏,衛龍的辣條粽子……在今年都引起很大的熱潮。
▲旺旺與TYAKASHA聯名款衛衣(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老干媽衛衣登上紐約時裝周(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衛龍推出辣條粽子(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為什么不同領域的品牌都要大力賣、堅持推周邊呢?當然不止賺錢那么簡單。
飲品品牌,為什么要不務正業賣周邊?
1.營銷行為:用一眼可見的設計,持續講故事
看起來,簡單的幾件衣服、幾個包包、保溫杯,傳遞給消費者的是這個品牌年輕、好玩兒的氣質。
周邊產品賣的不是產品,而是這件產品的設計,設計上承載了品牌文化的魅力。
對飲品業而言,不同品牌間,很難從口感、原料上突出太大的差異。而在品牌形象上,通過產品情境教育,和對特定人群的強關聯,讓品牌與潮流、前衛、高端、品位等感性概念產生聯系,才能持續吸引購買。
據喜茶相關負責人介紹,推出的產品標準就是“日常能用到的,貼近日常生活的,這樣喜茶才會深入消費者生活里。”
▲用貼近生活的周邊,拉近與消費者距離(圖片來源:喜茶靈感鋪)
有人說,星巴克只推品牌,不賣咖啡,也是同樣的宣傳思路。
你想表達的品牌調性是沒辦法講給消費者聽的,簡單的幾個產品和合作,就能把意思傳遞明白。比如:老干媽,不土,還非常洋氣。
2.盈利項目:喜茶2000個產品,5分鐘搶空
據了解,麥當勞每年在全球 3.5 萬家門店賣出的玩具有 15 億只,這是玩具反斗城和沃爾瑪兩大巨頭玩具經銷商都難以企及的數量。
▲麥當勞推出的海賊王玩偶(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星巴克的禮品卡早幾年前就為全年營收貢獻高達 25% 的占比,而這里面首屈一指的,是杯子。
據喜茶相關負責人透露,品牌推出周邊,并不以盈利為首要目的,但呈現出來的銷量依舊十分惹眼——
喜茶香港新店開業推出的港風周邊,分別上架了 2000 個手機殼和編織袋,微信公眾號推出后,5 分鐘售罄。
▲喜茶香港限定手提袋(圖片來源:喜茶公眾號)
喜茶公眾號粉絲總數 300萬+,首條推文平均閱讀量最高破40萬,對“賣貨”提供了龐大的粉絲基數。
但對大部分品牌來說,這個“副業”也是個有機會、有利可圖的項目——總有一批對你品牌愛得深沉、愿意付錢的人。對任何品牌來講,周邊做得都是黏性顧客的生意。
3.終局趨勢:全品類品牌是行業巨頭的唯一選擇
在剛剛結束的萬有飲力年度大會上,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對中國茶產業做了幾個終局判斷。他說:消費品思維是做強做大中國茶的唯一路徑。全品類品牌是行業巨頭的唯一選擇。
杜國楹說,中國茶葉發展的參照路徑一定是咖啡。雀巢和星巴克,一個從速溶產品開始,一個從咖啡門店出發,最后都在做全產品線,很多業務已經重疊,咖啡粉、豆子、罐裝飲品兩個品牌都有售賣。
▲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在2019萬有飲力年度大會上
用消費品思維做零售產品一定是趨勢,周邊產品就是零售的一部分。
新手喜茶推周邊的具體方法
所以問題來了,品牌的周邊產品如何做呢?我對喜茶做了個調查,他們的思路是這樣的:
1.先明確,什么時候推周邊?
仔細看喜茶那張周邊產品匯總圖,可以發現,它推周邊的思路集中在 4 個方向:
1.入駐新城市,推城市周邊,比如廈門的“海浪”襪子,香港的港風產品;
2.節日或者特殊紀念性質的日子,今年圣誕節的策劃;
3.和其他品脾搞跨界,和NIKE、雅詩蘭黛、岡本等;
4.表達品牌文化的策劃,“山外山”主題店的T恤等。
▲喜茶圣誕節特飲(圖片來源:喜茶公眾號)
2.想清楚,周邊產品賣什么?
據喜茶負責人介紹,選擇的產品除了貼近日常外,對于合作品牌,挑選的是和喜茶品牌氣質相符合的,并且這個品牌本身就個性鮮明,或者能代表當下潮流方向。通過不同品牌間的相互碰撞,擦出火花。
3.一款產品將如何誕生?
據了解,雖然經過不同部門的策劃溝通,喜茶一款周邊從創意到出成品,制作周期一般在 1~2 個月。以城市周邊為例,通常的流程是這樣的:
先發現這個城市的特色,再據此形成策劃案,然后策劃部門和設計溝通細節,設計出成品后交給采購部進行統一制作。
“老司機”星巴克的推周邊套路
對比喜茶,結合做周邊產品駕輕就熟的星巴克,我也替你考慮出幾個省力更高效的思路:
1.找到1個標簽產品
策劃一個有自己品牌標簽的周邊產品,也許它很常見。
比如,星巴克的杯子,可以找任何理由推,變種新的設計就能賺足眼球。還能達到讓消費者想起星巴克就是它的杯子、想起它的杯子就忍不住收集全套的效果。
▲星巴克的杯子已成為他的標簽產品(圖片來源:星巴克中國網)
2.固定幾次有意義的時間
喜茶一年做近百件周邊,對于大部分小體量品牌來說,這是個很花費成本的事情。過于頻繁也消耗消費者對品牌的注意力。
依舊以星巴克為例,端午和中秋節已經成了固定會搞事情的日子,沒有意外。但每年不同的思路和設計,依舊會給消費者驚喜。
你也可以制造幾個有紀念意義活動,做成自己的專屬周邊推出日。
▲星巴克在每年圣誕都會推出圣誕杯(圖片來源:星巴克公眾號)
總體來說,多且雜不如少而精,更能產生儀式感。畢竟在做品牌這件事上,最厲害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沒有做什么。
3.在目標客群能接受的價格范圍內,做最貴的。
感受一下,當顧客被精美的產品照片吸引下單,“買家秀”卻有點簡陋,會是種什么心情。這些,還是你的忠實顧客。
對消費者而言,有驚喜遠遠勝于不失望。
所以,在你的目標客群能接受的價格范圍內,做最貴的。反而越貴,越有吸引力,越令人珍惜。想想星巴克,也是一樣的思路。
關于推周邊這事兒,你還有什么經驗?歡迎留言討論!
春節必須的三張專輯來啦!
人力管理+外賣爆單+業績提升
(限時福利,不要錯過喲~)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