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不是進入餐飲業的好時機?
很多人可能認為,現在餐飲市場已經進入一片紅海,但為什么還有很多人紛紛投身餐飲業?
宏觀角度講,現在中國的GDP已經由投資、外資發展帶動轉為內需拉動,消費拉動國民經濟發展。這一趨勢未來會進一步增強,餐飲板塊應該將成為繼房地產后的第二大消費板塊
所謂的供大于求,不是不需要餐飲,而是不再需要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餐飲。
可能很多人會問,現在進入餐飲行業是否是一個好的切入點?歷史上講,其實從來都沒有好行業、壞行業,只有在行業中做得好或是不好的企業。
創業者應具備哪些能力?
首先要具備自我糾錯能力。
餐飲行業是個古老的行業,看似門檻很低,但實際上每個鏈條都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每個鏈條都可以成就一家企業。這么小的餐飲遇上這么長的鏈條,餐飲新人在路上碰到問題、發生錯誤不可避免。
所以犯錯不可怕,能夠自我糾錯是最重要的。雖然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實際來講,能否迅速把自己變成一個老兵,把自己的錯糾正過來,才是存活的基本能力。
了解自己、洞察當下和預見未來,這個是創業者的核心能力。
以黃太吉為例,赫暢作為一個餐飲外行,但作為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合伙人,他充分發揮了社交和互聯網營銷的魅力,當他用多緯度互動和傳播來跟用戶建立聯系時,他就脫穎而出了。這就叫了解自己、洞悉當下。
如今,黃太吉已經不能算一個煎餅品牌,而是一個外賣平臺品牌,抓的是未來外賣的趨勢,以及為創業者服務的趨勢。當然這個戰略能否成功現在還不知道,但是他在不斷升級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個大的自我轉變,這就叫預見未來。
模式做“輕”還是做“重”?
餐飲從業者,一般會從兩種方式切入,一種是做輕,一種是做重。
做輕就是線下的自產部分比較少,尤其是想在短時間內極速發展,不用改門店布局,把產品外包給別人去做,利用別人的閑暇產能,配送也是別人的,自己可能只負責銷售,這樣發展速度會很快。
但做輕也有明顯的壞處,餐飲離不開產品體驗,這樣難免就會有問題發生。對品質、口味等的把控能力肯定不如傳統行業,這就要求從業者要下很大功夫了。
另外在各個鏈條上進行外包或合作,意味著輕模式無法吃到整個餐飲產業鏈上的全部毛利,盈利也是個問題。很多互聯網餐飲最終都是死于資金鏈斷裂,因為他們的毛利沒能得到保障。
歸根結底就是做餐飲是把盈利放在當下還是未來?
個人建議,眼下重要的是活下去,對于餐飲創業者,初期還是要以盈利為首要目標,但如果要做好,就可能要投入更多精力思考產業鏈問題。
提到產業鏈,就意味著要做重。但重也有重的弊端,比如投入多,資產大,門店發展相對慢些。從研發到生產到配送,本質上是一個產業鏈,作為一個餐飲新兵,又沒有傳統行業積累的優勢,該怎么辦?
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從配送環節入手,比如BAT,現在就不用考慮了,因為壟斷優勢已經非常明顯了。
第二就是生產研發環節,生產環節也可以做,宅食送其實做的就是生產環節,本質上是一個廚房的運營商。
因為切割了生產鏈條中的部分環節,所以毛利可能不能完全獲得,這就要做好高頻或者客單價。
剩下一條出路就是做小而美,做一個門店,做足產業鏈積累自己的經驗,等時機成熟再進行連鎖擴張。
好處是做了研發到生產到銷售環節的所有鏈條,理論上一般60%~70%的毛利可獲得。但這樣可能需要引進專業化餐飲人才,管理難度相對大。
這個時代,不會再有單獨依靠某一類優勢的餐飲競爭。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這個行業,最終落地的還是經濟規律,商業本質實際上沒有變化。怎樣生存下去和獲得凈利潤?無論互聯網還是傳統餐飲,這都是最大的挑戰和目的。
文章轉自公眾號餐飲老板內參,作者穆楊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