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日志里,談到甲魚的營銷渠道上,我們選擇內部的會員體系,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對著會員名單里的這13000多人,我們要如何去做到,既讓他們知道我們豪蝦傳在上鹵煮甲魚了?還能從這些好吃嘴里面,區分出哪些是喜歡吃甲魚的?
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方法可以很直接,那就是用短信群發軟件,給這13000位好吃嘴群發一條信息即可,除非那些屏蔽了短信來源的好吃嘴,其他絕大多數好吃嘴應該都能收到,并且,應該有很大比例的好吃嘴可以看到這條信息,這無非也就是幾百元短信費的問題。
但,這能帶來什么效果呢?我心里沒底,而且效果完全無法做事后的準確評估,很可能出現一個極端的情況:那就是發出的13000多條短信,最后反饋到我們店內的實際消費者,很可能連零頭都沒有,那是否就代表我們這13000名會員全都是“幽靈會員”?
根據我以往的經驗,這樣的概率很大,做營銷推廣,不能只追求簡單撇托,而是要深度思考其有用性,在有用性基礎上,還得思考一個更主要的問題,那就是“可執行性”,一個再有用的東西,如果不可被執行,那這樣的“有用”也就只能是一種心里錯覺。
最后就是要考慮對結果的反復總結,我們只要去做推廣,都會帶來一個結果,不管是成功的推廣,還是失敗的推廣,都會在推廣結束后出現一個結果,而推廣工作,本身也就包括“事后總結評估”這個環節,當然,現實中,很多人是忽略掉這個環節,他們把推廣僅僅理解為花錢做廣告,然后就坐等一個結果。
一個擅長推廣的人,不一定每次都能制定出推廣方案,但一定是善于總結和反思,否則的話,他不可能積累起足夠多的推廣案例和經驗,各行各業的創業,其實就是一個不停試錯的過程,當把足夠多的錯誤解決了,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創業最后也就成功了。
我們這次做鹵煮甲魚的推廣,其實帶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希望讓更多的成本消費者了解我們上鹵煮甲魚了,然后如果能被吸引過來消費就更好了;其二就是檢測一下我們數據庫里這13000名會員的活躍度,想看看里面到底有多少豪蝦傳的忠實消費者和回頭客。
我直接否定了一條短信同時發給所有人的方法,其道理就在于這只能帶來一個結果,而它不具備作為數據分析的依據,要想針對某一個事情做出有效的數據分析,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樣本,樣本越多最后的分析結果也就越接近事實真相;相反,樣本如果只有一個,那和沒有也幾乎就沒什么差別。
因此,我們決定分批的給這些會員發送短信,每次都給一部分好吃嘴發短信,然后來評估里面的有效性,比如我們每次發1000人,那一共就可以發13次,這樣我們就可以擁有13個數據樣本,綜合起來得到的結果,應該比一次發13000人更準確,這應該是沒有朋友會反對吧?
那么是否可以再次縮小每次發送的數據樣本呢?肖總根據他自己的考慮,決定每周發一次,一次發上千人,然后用發送短信后接下來一周的時間來看結果,我對此明確反對,給他商量,最開始一定要每天發,每次發的數量不用太多,比如可以300~500人。
肖總覺得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是每次發的數量太少,會不會產生反應的人數太少,導致效果不好?其二是他覺得一周發一次,一次就幾千條,與每天發幾百條,其效果應該是一樣的,我能理解肖總這樣的考慮,是從公司的經營出發,他希望能一次多給消費者發,好讓更多的好吃嘴來支持我們的生意。
比如,我一次發500條,按照10%的回應比例,就意味著擁有50人的會員回來消費;但是如果一次發3000條,同樣比例情況下,店里就會有300人的會員來消費,這對于短期內讓店里生意更好,確實是有好處的,這對于已經進入秋冬淡季的我們來說,當然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但我還是說服肖總接受我的方法,也就是每天發幾百條,而且盡可能的在編輯的文字內容上,能有所不同,因為短信營銷這種傳統的方式,本身存在很大的弊病,導致效果不好,而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效果不好,沒有人用心去研究過,到底是大家沒有接到信息?對信息不感興趣?還是因為編輯的文字有問題?
這些疑問只有通過不停的短信發送后的反饋,才能做出一個參照性對比,比如以一周為例,每天發500條的話,周一收到10個回復,周二收到30個回復,周三收到5個回復,周四收到60個回復……,一周下來統計總回復量,以及到店消費量,再來對比所發出的3500條信息,也就能找出一個比例,而且,這個比例一定比一次性發送3500條來得更準確。
當然,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必須要有一個方法來對到店數據做統計,如果沒有這個到店數據的統計,那么這次短信分批群發的活動,就完全失去意義和價值,事實上,不僅我們的活動如此,其他任何活動都是如此,一個對結果不做統計和評估的推廣,不可能帶來很好的效果。
因此,我們給成都三個店的店長下達工作任務,每天必須統計那些到店拿出短信的消費者數量,一天沒有沒關系,兩天沒有沒關系,甚至一周沒有都沒關系,因為最終有沒有都是一種結果的統計,但必須要做這個統計,而且一定要盡可能的準確,比如今天來了3桌因為短信而來的好吃嘴,但店里沒做統計,那結果就完全是錯的。
看了我前面的這些內容,大家可能也發現了,這個短信分批群發的甲魚贈送活動,難點其實不在于每天給不同的會員發短信,而在于每天店里接待時的數據統計,這才是最考驗管理能力的地方:在中國,絕大多數企業都擁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遺憾的是束之高閣,真正落到實地去貫徹執行的,少之又少。
我們推出這個活動已經好幾天,每天效果不一樣,單就“立即回應率”的比例來看,甚至可以說很不理想,因為每天發送短信后的立即回應數量,連10%都達不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短信沒送到?是短信被好吃嘴屏蔽了?還是我們的好吃嘴對甲魚壓根不感興趣?
想弄清楚這些答案,沒有其他辦法,我認為就只能是把數據樣本繼續放大,別去管現在的效果,而是要在乎可持續的效果,畢竟,很多好吃嘴收到短信也不一定要立即回應我們,甚至沒想過要立即過來吃甲魚,他們很可能已經知道,只是暫時沒計劃過來消費而已。
因此,這個推廣方案的執行人員,就需要不去在乎數據,每天憑短信過來消費的人數量越少,不是越好去做溝通和交流,以及數據統計么?如果每天真的幾十上百人過來吃甲魚,店里甚至還可能因為太忙而做不到信息的準確收集呢,基于這樣的判斷,我給肖總一個任務:
忽略這個活動的當前效果和短期效果,不管有用沒用,都必須堅持把每一個消費者的短信都分批發到位,過程中再去做總結,別輕易放棄,更別輕易說什么沒效果,如果對我們有名有姓的會員都沒效果,那對其他陌生人,又怎么能產生效果呢?所以,不到最后一個客人發完,不要來說“效果”這兩個字。
總結起來,我們目前的推廣方法,除了我在微信和微薄里適度的向好吃嘴傳遞甲魚很美味之外,店內的所有工作,都在為如何從會員名單里找出吃甲魚的目標人群而操心,然后以每天一定數量的發送,通過增多發送次數,來評估某一條信息的有效性,最終把所有會員發完后,我們再來看秋冬生意是否有所改變,以及會員的留存率到底有多少。
這就是我們在鹵煮甲魚的推廣上所采用的方法,老實說,現在還不知道其結果,但我做好了對任何結果都當成“好結果”的這個準備,誠如我經常給身邊的朋友所言一樣:做一件事情,只要真正的付出努力,哪怕最終失敗了也是“成功”,至少知道這條路自己走不通,以后就不用再走了。
愛因斯坦那個燈泡絲的段子,更能說明這個道理哈。嘿嘿,在創業路上,從來都不用去害怕犯錯,而應該把每次犯錯都當成一次越來越接近成功的機會,雖然這有點阿Q精神,但創業路上的老司機一定會同意:創業本來就是需要創業者不停的自我麻醉和自我催眠,才能在各種挫折里往前走,只是,其中一部分人堅定走到了最后,而一些人中途放棄了而已!
最后,感謝朋友們看了我關于鹵煮甲魚的四篇日志,它包括了我們做這個產品時,在營銷上的綜合考慮,這也將成為以后我們做營銷的基本方法,它不一定正確,沒人敢在結果沒出來之前保證必然會出現一個結果,但如果能對大家做自己的產品有一點參考和借鑒價值,那也算不錯了哈!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