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后飯吧梁曉黎:我從不怕被模仿,沒有靈魂的餐廳必輸無疑

    2010年5月,當70后飯吧在紹興開出第一家店時,梁曉黎已經將目光投向了150公里外的上海。

    在紅餐網(微信號:ygcywzz)的鏡頭前,梁曉黎說紹興市場有限,想打造一個全國性的品牌,必須去一線城市和知名餐飲品牌競爭,“才能讓自己優秀起來”。

    而一入上海灘,70后飯吧掀起的懷舊風,一下子吹向了全國。

    梁曉黎解析70后飯吧的發展之魂

    懷舊主題餐廳,紹興走紅上海受挫

    70后飯吧的第一家店,是一種古色古香的味道。那是奠定了70后飯吧以后風格的一家店,時尚與復古相融,隨處可見老物件,如同小時候在家里看到的那樣。

    而餐廳的氛圍也正如小時候,可以自己盛飯、自己倒茶,可以坐下看書、喝茶、聊天,也能品嘗到江浙菜、粵菜和川菜,其中有一些可能就是從小一直吃的菜肴。

    “一直到現在,這家店都很火。”梁曉黎做過分析,懷舊的氛圍、無拘束的體驗,再加上創新的菜品,契合了很多懷舊的人的需求。

    梁曉黎是60后,后來這家餐廳也吸引了諸多80、90后,但為什么偏偏叫“70后飯吧”?“一個餐廳的名字是很重要的。在各個行業里面,70后都是中堅力量。另外,風水上說‘七上八下’,我們也做了考慮。”

    ▲一個懷舊的面貌之下,70后飯吧還有別人模仿不到的

    2011年,帶著美好的愿景,70后飯吧進軍上海,但這個過程并不是太順利。“我們在進上海之前,已經調研了一年多。對于位置、環境、菜品,都做了很多分析。不像有些做餐飲的人,一拍腦袋就干了。

    梁曉黎帶著400萬資金到上海時,仍然有點悲壯的意味,“是抱著一種成功了就發展下去,失敗了就當這錢打水漂的心態來的。”

    梁曉黎找了很多商場談入駐,但一個小地方來的品牌,這些商場看不上。三個月后,依然沒有商場愿意和70后飯吧合作。

    24家店都排隊,70后飯吧的靈魂在哪里?

    無奈的梁曉黎將目光投在了常德路邊,開了一家街邊店。

    在紹興經過檢驗的模式沒有讓他等待太久。兩個月后,這家店開始每天排起長龍,在大眾點評網上海熱門餐廳排行榜上,一直占據著前十的席位。

    很快,便有商場邀請70后飯吧入駐,于是就有了第二家、第三家……到現在,70后飯吧在上海、南京、蘇州、深圳等城市共有了24家店。

    很多餐廳模仿70后飯吧,但最終都如一陣風般來去匆匆。梁曉黎說,有靈魂的餐廳不怕被人模仿,那么,70后飯吧的靈魂在哪里?

    1.菜品

    餐廳的根,傳統的菜式融入創意

    提起70后飯吧,盡管我們首先想起的是其別致的裝修風格,但讓梁曉黎來評價的話,他更愿意說起其中的菜品。

    他很清楚,很多主題餐廳之所以如一陣風般刮過,是因為本末倒置,將體驗凌駕于菜品之上。“但一個餐飲品牌,歸根到底是要以產品來考量的,菜品是餐飲企業的靈魂,其他的都是錦上添花。”

    70后飯吧做的一直是江浙菜,但經過了升級改造。“不一定完全按照70年代的狀態來,當然食材我們會按照那個年代的標準,但做法上會照顧到80后、90后。”

    ▲就算很常見的菜品,70后飯吧也要加入特有的創意

    梁曉黎舉了一個例子。70后飯吧有種飲品叫麥乳精,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前期比較流行,“80后可能還有印象,90后都不一定見過了。如果完全按照70年代的口味來做,這些年輕人肯定不接受,我們改良之后,70后喜歡,80后、90后也喜歡。”

    將傳統的菜式融入創意元素,這基本是70后飯吧對于菜品的運作思路。比如招牌菜“媽媽蛋蒸肉”,為了保證原汁原味,醬油等材料都來自紹興,在上海其他地方吃不到,就為餐廳吸引了很多回頭客

    同時,70后飯吧菜單每3個月更換一次,也會順應時代潮流,結合當下流行設計個性的菜品。比如在電影《捉妖記》上映時,餐廳就推出了“捉妖雞”。

    當然,性價比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精良的菜品,搭配以65元左右的客單價,在上海的消費者中,有極強的吸引力。

    2.環境

    懷舊+工業,70年代風格結合流行元素

    如果去過70后飯吧不同位置的餐廳,會發現其環境盡管都是懷舊,但總有一些不同之處。

    在接受紅餐網專訪時,梁曉黎頻繁說起“升級”和“極致”。“一開始,我們餐廳是江南水鄉風格,比如用到紹興的烏篷船;后來用了工業風,餐廳里會擺放大鐵錘;現在餐廳還體現出車文化,專門跑到德國收回來的大眾T1、T2。不停地升級,而且每一次,都將這種風格做到極致。”

    ▲不同風格的70后飯吧,圍繞的都是“懷舊”

    真實的老爺車擺在門口,是極具觀賞價值的,而那些用幾塊鐵皮敲出來的汽車模型,怎么能跟收藏品相比?對于此,梁曉黎頗具信心。

    70后飯吧每一家店的裝修其實都是不同的,在保持一定風格的基礎上,總會有一些變化。梁曉黎會和設計團隊一起構思設計方案,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也不完全是70年代的元素來,一些流行的元素也會加入其中。

    除了美觀,還會照顧到顧客的體驗,比如燈光經過專業設計,保證了視覺上的私密性;一些桌子桌角被切成了三角形,以降低對于顧客的損傷……

    3.團隊

    從基層提拔人才,兩年內員工入股

    很多人在分析70后飯吧時,會把它細致的服務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但我們應該看到,包括產品、環境以及服務,這些消費者可以感知到的層面背后,是一個運行緊湊又高效的管理團隊,無人執行,再好的規劃都是空談。

    在開到第四家店的時候,70后飯吧開始做架構,將體系完善,主要依靠制度來管理團隊。

    這是梁曉黎自豪的地方:“70后飯吧所有的管理團隊,都是我們自己培養的,不存在挖墻腳的情況。”

    梁曉黎對此的解釋也很容易理解,今天某個管理人才可以從別的地方挖來,明天也極容易被別的平臺挖了去。“如果想把一個團隊做大做強,人才一定要自己培養。哪怕是從肯德基、麥當勞挖來的頂尖人才,忠誠度也是不夠的。”

    ▲很多門店前,排起長龍已經是常態

    從第一家店開始,70后飯吧就開始梯隊培養人才,梁曉黎希望自己的管理團隊能深刻理解70后飯吧的文化,并將企業延續下去。

    如麥當勞、肯德基一樣,70后店長、廚師長都是從基層服務員、廚師提拔的。“考察的標準是兩年以上。嚴格來說,兩年的期限都不一定能達到店長、廚師長得級別。”

    梁曉黎也在考慮讓員工入股。“兩年以內,就會讓一些優秀的管理人才成為公司的股東。”

    餐廳沒有自己的靈魂,遲早會輸

    在創辦開70后飯吧之前,梁曉黎已經在酒店行業積累了8年的工作經驗。

    在他看來,這是一筆豐厚的財富。“開餐廳不僅僅是將環境和菜品做好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能夠持續,懂得這個行業。我懂得前廳和后廚的操作流程,第一家店我基本上是親力親為。”

    梁曉黎明白70后飯吧的特色,也知道如何在第二家、第三家餐廳里繼續這樣的特色。有人挖他的經理和廚師長,梁曉黎不擔心。“因為新的老板不懂,就算模仿了外形,他們做不起來,精髓在我這里。”

    ▲梁曉黎與紅餐網創始人陳洪波(右)

    模仿70后飯吧的餐廳很多,梁曉黎掰著手指頭說,有叫80后的、90后的,也有叫好吃70后的。“但這些人不懂餐飲,以為有錢找個人幫他看著,就能把餐廳做起來。但餐飲業是有很多細節的,投資了幾百萬馬上就要求翻本,這樣是做不好的。”

    在70后飯吧常德路店里,一入店門的左手邊,是一個小魚塘,等座的客人可以邊喝茶邊欣賞金魚的嬉戲。“我們養了50條,模仿者也養了50條,但老板不懂也沒有人監管,魚很快就死了。這些細節,他們看不到。”

    梁曉黎說,這幾年餐飲行業里的風不好,總是想模仿火起來的餐廳,走一些捷徑,“沒有自己的靈魂,只是有錢,遲早會輸的。”

    記者 | 紅餐網_孟北

    視覺 | 紅餐網_萬山

    精彩內容回顧

    | 赤坂亭游忠旺 |

    | 蠔爺陳漢宗 |云味館遲煥濤 |72街周明 |

    | 黃記煌黃耕 |金百萬鄧超|新辣道李劍 |

    | 人湘劉正|很久以前宋吉 |比格披薩趙志強 |

    | 陶陶居尹江波 |迷尚豆撈曾雁翔 |全聚德邢穎 |

    | 北京宴楊秀龍 | 呷哺呷哺賀光啟 | 冰城串吧張利 |

    | 花家怡園花雷|耀華飲食集團區又生 |客語許可鵬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請加微信:yummy_ivy

    ↓↓↓點擊“閱讀原文”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7910.html

    (0)
    上一篇 2016年7月31日 21:25
    下一篇 2016年7月31日 23:0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