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之前,我創建豪蝦傳之前,雖然也在創業,但因為每個行業待的時間都有限,對這些從事的行業也缺乏足夠的通覽,自從創建豪蝦傳以來這7年中,除了2011年稍微分心于綠鄰生鮮超市和網絡平臺之外,其他精力幾乎全都在餐飲上面,再加上自己遇事喜歡研究和反思的性格,對餐飲行業的認知也就僅次我于對醫藥行業的了解。
回顧自己這7年的餐飲之路,更多的感受是慶幸,慶幸自己到現在還能保持當初進入餐飲行業的本心,仍然愿意在餐飲行業的最前線,做最基礎的工作,甚至,還在用心學習和研究餐飲最基礎的東西,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這7年下來,身邊先后接觸了幾百位餐飲同行, 從大家不同的遭遇有很多反思。
成都的餐飲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股浪潮,然后會成就一批餐飲人,在每一波浪潮里,都有一些老板借勢發展,不管是個人能力出類拔萃也好,還是借了天時地利的東風也罷,反正是因此而發家致富起來,甚至引領那股潮流,成為業界翹楚,但遺憾的是很多紅極一時的餐飲翹楚都隨著浪潮的消退而消退,最終甚至煙消云散。
我讀大學前火遍大江南北的譚魚頭火鍋,到大學時的孔亮火鍋,再到后來的三只耳,劉一手,乃至最近幾年的吳銘火鍋,這些都是曾經紅極一時,引領過成都火鍋潮流的代表,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是,在最近這一波移動互聯網浪潮里,他們成了觀眾,甚至被擠壓的快被消費者遺忘,這里面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值得餐飲愛好者去好好研究。
今天的日志,我們不來研究和分析這些前輩的得失,畢竟我們資歷尚淺,對別人的起伏也知之甚少,單純從結果來做推斷是很不負責任的分析方法,因此,這個方面的問題留待以后了解更多時再來分享,那么今天與大家分享什么呢?就說說我們身邊的餐飲小老板案例吧,更貼近現實,也更具與參考價值,恰好也是我這七年所親眼看到和經歷得最多的事情。
為避免話題延伸開來我受不住,在正文開始之前先約定一下日志內容,我們既不討論餐飲前輩和大佬的得失,也不討論餐飲新手入行的犯錯情況,我們今天就只分享一個主題:那些原本餐飲做得很好,讓人很羨慕的餐飲小老板,為什么難以持久的保持昂揚之勢,而是過一段時間就敗下陣來?甚至變得比以前都不如?
昨晚在回客棧的路上,我和老婆就這個問題做了長達半個小時的爭論,雖然老婆是餐飲外行,但我的觀點即便是她這個外行也難以辯駁,甚至覺得確實可能是這樣,這讓我有信心來分享這個話題,并決定今天專門就此寫這篇創業日志,老實說,我在中午之前都還在猶豫是否要寫,因為這篇日志寫出來,可能會惹一些朋友不高興。
最終我說服自己還是寫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所有的文字都是自己的真實想法,是針對一種餐飲現象做普遍性分析,而不是故意針對任何一個人群,更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只是因為這些現象太普遍,會讓不少朋友不自覺的產生自身代入感,然后因此不高興,如果真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那我就在這里先說聲抱歉!
我認為每個人的能力結構和能力大小不一樣情況下,那每個人所能應對的事情大小也就存在必然的差異化,如果不能弄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那很可能就會犯缺自知之明之錯,干出超出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事情,而一旦一個人所從事的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那必然的會出現各種問題,這個觀點大家應該沒什么意見吧?
比如,拿我自己舉例,我深度評估過自己的能力結構,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運營一個全國性的餐飲連鎖品牌,甚至連在四川做幾家豪蝦傳餐廳都覺得心力憔悴,但曹總卻短短幾年之內把分店開到全國,現在管理全國近2000家分店都游刃有余,這就是我和曹總能力之間的差異,所出現的結果性差異。
如果,我缺乏自知之明,看到曹總他們短短兩三年之內開了上千家分店,就狂妄自大的也讓豪蝦傳走上這種全國加盟和無限市場的路,那能力不匹配情況,結果可想而知有多可怕,有朋友可能會說,我一個人能力不夠,可以招募優秀人才嘛,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吸引優秀人才這本身就需要能力呀,你自己都不中用,憑啥讓優秀人才俯首稱臣?
大家可能覺得我這是在貶低自己,事實并非如此,這是我們現在身邊很多餐飲老板曾經,或者正在犯的錯誤,而且,尤其是那些曾經取得成績的老板最容易犯的錯誤,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把一個人的能力,簡單的等同于他因此而賺取的錢財數量,大家可能更能一目了然的明白我想要表達的中心意思。
假設一個老板,他的能力有限,就只適合開家面館和冒菜店,一個月能把各種開支減除以后,能有1萬多的純利潤,一年下來有十多萬的純利潤,我們就假設他的能力值是15萬吧,這樣的老板非常多,那些路邊小餐館,只要能活下來的,絕大多數都能做到這個水平,接下來他們會出現什么情況?
傳統思維下的老板,他們看到自己一個店可以賺取這個利潤,還想多賺的話,有頭腦的那么會把親戚朋友叫過來,再按照相同的模式再開一個店,甚至再開幾個店,從老家雇人過來打工,一個親戚守一個店,總體數量在3~4個店左右,一年賺幾十萬,小日子優哉游哉,閑暇時就在店里打小麻將,十分滿足。
但是這僅限于傳統思維的老板,隨著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尤其是互聯網經濟帶來的投資思維,各種媒體瘋狂炒作各種“小事情拿大錢”的所謂成功案例,導致人心浮躁,人人都想以小博大,尤其是那些第一個店生意做的很不錯,名聲和錢財都滾滾而來之時,新思維模式就開始出現。
傳統思維下,老板目標只是幾個店,自己親戚朋友各自把持,小富即安就滿足了;新思維下老板則不滿足于此,動輒放眼全國,眼睛里沒有親戚朋友,只有全國渴望做餐飲生意的加盟商,這從商業上來說無可厚非,甚至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但問題在于,你自己具備做全國市場的能力和本事么?
很多人不以為然,覺得不就是缺人嘛,沒關系,老子有錢,只要錢給夠了,什么人才找不到呢?正如我前面所說,用錢確實可以搞定人才,但同時,因為錢而來的人才,也就必然會存在以前而離去的潛在風險,你自己如果能力不匹配,憑啥去讓那些優秀人才為你馬首是瞻的一起努力?
事實上,能做全國加盟連鎖的產品非常有限,雖然很多美食非常好吃,有些老板的餐館生意非常好,但遺憾的是受限于烹飪技術和流程問題,根本無法解決標準化生產和廚師隊伍的穩定性問題,不具備做全國市場的機會,因此這條路實際上非常難,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整體而言,所犯的錯相對較小,真正大量犯錯的是另外一條路。
還是拿這個只有15萬能力值的老板舉例,如果他的店生意很穩定,甚至越來越好,慕名而來的客人越來越多,他賺的錢也越來越多,苦盡甘來的感覺生意越來越好做,這時一般都會自信心爆棚,開始對現狀不滿足,把一切客觀有利條件都轉換成個人的主觀能力值,覺得自己完全具備賺更多錢的能力。
如果加盟連鎖這條路不通,那他所考慮的發展之路,會有兩個選擇:要么把左右鄰居的鋪面盤下來,擴大經營面積,以接待更多的客人,這是很多生意好起來以后的餐館會采取的選擇,整體而言沒有什么大問題,只要適當的控制規模和面積,也不會出現什么問題,現實中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長順街的太安魚,就一個又一個的蠶食左右鋪面。
但在這幾年,出現的一個情況是,很多老板會有第二個選擇,也就是重新找個更大更漂亮的地方,把店鋪裝修等各方面都全面升級,門頭做得很漂亮,打上旗艦店招牌,覺得這才能與現在的生意相匹配……老實說,這是最近幾年才密集出現的情況,但非常遺憾的是,這類情況失敗者非常多。
要說原因,可能有很多,我則簡單粗暴的歸結于——能力不匹配:一個投入20萬左右的小店和一個投資上百萬的規模餐廳,在經營模式,員工管理,成本控制,廚房要求,目標客戶開拓等方面都完全不一樣,你開好一個幾十個平方的小店,只需要維護好周邊幾百個客人即可,而現在幾百個平方的餐廳,需要面對全城客源,豈能一樣?
因此,很多老板理所當然的以為自己能開好一個小店,尤其是那些一開始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就成功了的餐飲老板,他們會自信的以為餐飲也不過如此嘛,進而會對別人嘴里的經營困難呲之以鼻,認為別人是沒本事才那么艱難,自己怎么一開始就成功了呢?隨后可能帶來自信心的嚴重爆表,于是開始沖動的想大手筆玩……
當然,這還不是最糟糕的錯誤,畢竟,如果還在做自己了解的事情,哪怕是真的出現了最壞的結果,無非也就把新的店鋪關了,還可以退回到自己一個小店的狀態,確保有一條后路,不至于敗得連底褲都沒有了,還有一種更嚴重的錯誤,會讓這些老板輸的連底褲都沒有了,連原點都回不去。
哪一種錯誤?
就是玩多品牌,或者是玩跨界,冒菜館開好了,就想開干鍋,干鍋開好了,就想做火鍋,火鍋開好了,就想開酒樓,酒樓開好了,覺得餐飲太簡單,太沒趣,于是開始玩其他行業……,玩的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投入也越來越大,表面上,這是非常非常光鮮的事情,說出去也是倍兒有面子的事情,能惹來很多人羨慕的眼光和溢美之詞。
不排除玩跨界和多品牌經營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與失敗的那些例子相比,數量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家不妨統計和對比一下自己身邊這兩種情況:那些到處玩投資的創業者(專業資本投資者不算)有多少成功的?有多少人繞一圈以后不是又回到自己當初最開始所做的事情?
僅我身邊,這七年下來,就看到過超過十個失敗的案例,這些失敗案例里面的主角,每一個人都曾經很厲害,都曾經是讓人羨慕的角色,也都可以說是很優秀的人物,但結果呢?最嚴重的兩個朋友,現在已經過了3年杳無音訊,丟下父母和家人,躲得連老家都不敢回,每每談起都讓人扼腕嘆息。
人心是最難以滿足的東西,一個人如果具備賺取10萬的能力,他會想要20萬,賺到20萬以后,他會想要50萬,然后會想要100萬,如果前面連續三次都成功了,這時候他基本也就眼高于頂,變得目中無人了,覺得老子天下無敵,市場越困難,他們這種自信會越爆發,內心覺得其他那些做不好的人,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傻逼。
接下來的目標,可能就直接由100萬調高到500萬這個級別,甚至眼睛向上看,只看得起幾千萬上億這個級別的生意,因為前面連續實現目標的成績擺在那兒,他自己失去自知之明的情況下,身邊的人也被他身上賺錢的光環所迷惑,各種吹捧和夸贊之詞天天堵滿耳朵,哪里還會去深度思考自己是否具備實現這個級別目標的能力。
最后的結果呢?前面好不容易賺了一點錢,最后一次的失敗就全部敗光,甚至還倒欠一屁股的爛賬,為什么?因為你目標越大,投入就越多,一年賺15萬,可能只需要投入15萬即可;想要一年賺1000萬,你沒有幾百上千萬的投入,可能實現么?而你一個小老板,憑啥以為自己可以掌控這個體量的投入?
就好比我們以前玩權證,當你玩2萬固投時,心態非常好,一天幾百個波段,得心應手,虧完也對生活沒影響,因此在操盤時,沒任何壓力,可以嚴格執行操作標準,有利就走,絕不戀戰;但是如果把資金池增加到20萬,那些原本2萬本金很厲害的高手,怎么做怎么虧,最終甚至全部敗光,為啥?看著幾秒鐘就漲了上千元舍不得走……,完全超出能力范圍。
我當年在玩權證時,就深刻的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從始至終都只玩2萬定投,打死不增加本金數量,兩年的權證經驗,對我最大的鍛煉也在這里:心態平和,認清自身能力,雖身處大海,但只取自己那一瓢,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送到手里也堅決不要,這也是在2012年以來,幾百個省內外合作伙伴抱著錢來找我加盟,而被我拒絕的原因所在。
那么是不是一個人就只能安守現狀,不思進取的只做自己那點小事?這肯定是錯誤的,如果這樣的話,那就沒有馬云,沒有劉強東這些商業領袖了,我只是提醒朋友們,在全國來看,你看看哪些出類拔萃的商業領袖又有多少呢?放在全國的商業領域,數量上是不是也可以忽略不計?而且他們哪個不是十年如一日的專心于自己的主業,然后無限精進?
如果要大言不慚的給意見,我以為正確的選擇和做法是,如果你的能力峰值是只具備做一個年盈利在20萬的餐館,那就把這個能力橫向擴展,拓展傳統思維,別光是指找親戚朋友,可以多找其他單店合伙人進來,用你的能力和經驗,幫助他們也做到20萬利潤,這樣的話,既不用超出能力范圍,又可以多增加利潤來源,豈不相對更保險?
當然,這只是屬于我這種保守之人的保守之法,也只是我今天下午一時興起的胡言亂語,大家當成茶余飯后的談資即可,不必當真,總結起來,我的觀點就是做事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每一件事都是能者居之:別人能做到的成績,那是因為別人有那個能力,不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否則就容易犯很多低級錯誤,甚至慘敗!
一口氣寫了這么多,嘿嘿,時間也正好接近晚飯時間,我準備就此收筆了,歡迎朋友們提出您自己的觀點,期待有很多讓我擴寬眼界的觀點,讓我能學習到更多東西!
繼江蘇十三香,湖北油燜大蝦,湖南口味蝦之后,第四個具有地區代表性的龍蝦味型,純正的川派麻辣味道,曾經專屬于成都豪蝦傳龍蝦館,他們借這個味道成功撬開成都的龍蝦消費市場,引出四川吃龍蝦的熱潮;現在創始人面向全國推廣四川鹵煮味道,爭取讓全國喜愛龍蝦的消費者,品嘗到地道四川風味的麻辣小龍蝦!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