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拔或招聘到的新店長在上崗前都野心勃勃地立下誓言:
營業額提升一倍,把下級當家人來關心,對上級如實匯報,顧客投訴減為零……
STOP!這位旁友,請停一下!
豪言壯語誰不會說?可一介店長要是連餐廳員工名字叫不對,毛利率怎么算都什么不知道,顧客問優惠活動一問三不知,每日進貨量報不上來……上面那些許諾就很可笑了。
店長更替必有“陣痛期”
眾所周知,如果一家餐廳的員工流失率很高,就需要不斷地培訓新員工,從而很難保持穩定的服務水準,也難以形成默契的團隊合作。
作為統籌管理整個門店的關鍵角色,店長更替的影響更是會涉及到餐廳的方方面面。不僅新店長自身需要熟悉新的工作職責,手下的基層員工也需要適應新店長的管理方式。在這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波及到餐廳正常運作。
員工不滿意新店長定下的新規矩,采取不合作或反抗態度; 新店長與商圈管理者、餐飲同行未打通關系,很多行業消息不能及時獲知; 新店長不熟悉餐廳的運作模式,起不到帶頭作用,甚至反過來要基層員工教;
如何平緩過渡好這段陣痛期,是每一位新店長需要面臨的第一個考驗。
高業績不是第一位的,迅速融入團隊才是必須的
新店長固然壓力山大,但也沒必要為此亂了陣腳。初來乍到,新店長首先要擺正店長的身份,盡快與餐廳團隊融為一體。假使以月為單位進行規劃,那么在新店長上任的第一個月里,具體應該如何操作呢?
特意請教了好幾位店長朋友,沒想到幾位的思路出奇一致:不要一上來就追求什么高業績,“穩”才是王道!
人際關系:平等對待
應該:與每位員工對話一次
對話中,店長可以簡單介紹一下自己,例如過去的工作經歷、喜歡的美食等等,拉近與員工的距離;還可以詢問員工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難,讓對方感受到團隊的溫暖。
一次真誠的溝通,不僅能讓員工感受來自上級的尊重,店長海可以借此迅速與員工打成一片,了解不同員工的個性、能力與習慣,也便于安排分配工作。
不應:代入個人喜好或恩怨
店長的立場與基層員工不同,需要對所有員工一視同仁,用人上更要做到任人唯賢。
然而,從基層員工做起來的店長會在過往的工作中與同事產生恩恩怨怨,并且容易把恩怨情緒帶到店長這個新崗位上,難以做到“一碗水端平”,這是做店長的大忌。
曾經有位店長朋友向筆者說起她自己升任店長時的經歷。 在被提拔為店長前,她答應一位關系很好的同事做前廳領班。她本來以為同事性格外向,和所有人關系都很好,應該能與年輕的服務員們建立起。 沒想到同事做了領班后卻缺乏應有的決斷力,不敢果斷地下達命令,導致員工執行力不強,嚴重影響了業績,最后這位同事由于領班職責未能達到,不得不離開這家餐廳。
知道怎樣的能力適合怎樣的崗位,并且能捕捉到每位員工的優點與弱勢,這樣的店長才能最高效地發揮出員工的潛力,否則也是對員工的不負責。
規章制度:漸進改變
應該:傾聽并記錄員工的想法
變革餐廳的規章制度,店長不能光靠自己的主觀判斷,首先應該傾聽餐廳里最多數人——基層員工的意見。在不損害餐廳利益的前提下,能讓大多數員工滿意的守則才能促進工作效率,提升員工的積極性。
不應:全盤否定現有規矩
不滿現有規矩,于是完全推倒重來,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規章制度。這樣看似為新店長的管理掃清了障礙,實則嚴重挫傷員工積極性,否定了員工為遵守規矩而付出的努力,不僅會在短時間內造成管理上的混亂,更不利于新店長威信的確立。
營業銷售:計劃先行
應該:在一線工作中觀察
掌握餐廳運營狀況的最直觀辦法是什么?聽下屬匯報?看報表數據?不,是到現場去做!新店長更是如此。
在海底撈,要想成功晉升店長一職,必須先拿到45張合格證,包括各種基層崗位職能證書。海底撈聯合創始人施永宏認為:“如果對本店的業務都不熟悉的話,日后門店管理是比較麻煩的。”
制度足夠完善的海底撈尚且如此重視店長的一線業務水準,眾多店長有什么理由不深入一線呢?
不應:立即定下營業指標
營業數據很重要,是評價店長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但由于餐廳運營的種種問題(例如食材剩余問題、優惠活動的回報率等等)無法在短時間內集中暴露,一開始設立好的目標無法與現實情況相匹配,這樣的營業指標定了也白定。
“急于行動,疏于計劃”的店長只能算是沒頭蒼蠅,無法精準地找到餐廳應有的目標。進一步來說,無法精準定位的店長,是很難有效把握好餐廳的經營狀況的。
小結:
銷售業績、員工管理、門店運作——這餐廳店長的職責三要素,缺了任何一環都難以成為一名合格的店長,其中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與時間。對新店長來說,這場漫長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急于求成是大忌,穩中求進才是應有的管理哲學。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5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