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兩年,食材成本上漲了得有50%,賣一分賠一分!”“人才難找,吃住成本相比往年漲了一倍,員工都是我祖宗!”近幾年,做餐飲怎一個“難”字了得?餐廳老板抱怨的聲音越來越大,一個個都愁眉苦臉,因為房租、食材成本等問題天天焦慮,于是出現了一種聲音:最近幾年別干餐飲了,誰干誰后悔!逐漸被大家“妖魔化”的餐飲行業,真的不適合大家去做么?為了探討這個問題,職業餐飲網采訪了各個業態的20余位知名餐企老板,來聽聽他們怎么說!其實,問題拋出之前,小編已經腦補了各位餐飲老板一臉委屈紛紛訴苦的情景,畢竟餐飲寒冬人人自危,大家應該都認為餐飲行業不適合進入了。但是,采訪過后卻秒被打臉了,回答竟然十分統一:適合!餐飲老板:“不能因為考試難就說讀書無用,同樣也不能因為餐飲壓力大就說不適合干餐飲啊!”“民以食為天,只要大家有需求,那就是擁有廣闊的市場。”小品羊實業集團總經理張珒說:“更何況現在消費觀念不一樣了,餐飲的場景多到數不過來:單人經濟、雙人約會、家庭消費、工作聚會……因為餐飲接地氣,所以消費基礎非常夯實,可以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餐飲!”喜蝦客創始人宋辭說:“覺得不好做的,那是因為段位太低,把握不住趨勢,或者是品牌,管理,產品,營銷沒有做到極致。”知名品牌策劃人沈濤:“餐飲作為一種最重要的服務業態,任何時候都有存在且發展的必要!”品類帶動品牌繁榮。就拿小龍蝦舉例,入局者越多,就越能體現小龍蝦的火爆,機會才能更多!胡大飯館總經理郭冬說過:“做生意不能只想要‘一枝獨秀’,一定要‘萬紫千紅’,這樣小龍蝦市場規模才會越來越大,市場變大了,成功的機率才能變多!”認為同質化競爭嚴重就不敢入局了,這其實也是創業者的一個誤區。但這恰恰是因為賽道擁擠,才能證明這個品類市場的龐大,成功幾率才會成比例的增大!馬云有句話說得好:“今年是最難的一年,但一定也是未來最簡單的一年”。二十五塊半創始人認為:“餐飲行業同樣如此,現在和未來相比,當下永遠是最合適的。以后的事誰也說不準,只要準備好了,有大眾化的產品和獨特的亮點,現在入局就是最佳時機!”也許很多人說:“你采訪的都是餐飲老兵,個個都是成功人士,他們當然說適合了,但是像我們這樣的餐飲小白或者跨行餐飲的,跟人家根本不是一個層級的啊!”話雖如此,但是成功者的經驗才是做值得借鑒的!老兵們深耕餐飲多年總結的生存之道也正是大家在餐飲行業的“金牌實戰指南”!其實,餐飲行業永遠有機會,永遠有市場,因為不同于其他行業,餐飲是永遠有客群的!那么針對客群有哪些機會點呢?圍繞著客群,可以創造那些價值呢?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這句話在餐飲行業體現的尤其淋漓盡致。城市商圈,年輕白領,潮流年輕人,這些似乎都是現在餐飲老板一窩蜂去爭搶的東西,但是結果就是白熱化競爭,局勢十分焦灼。而廣東省開了300多家紙包魚的愿者上鉤就做了精準細分。在大部分老板都選擇砸錢去商場打品牌的時候,它找到了差異化,選址都在房租便宜的城中村,只做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意!我們采訪了擁有其十幾家店的孔繁活:“人人都去搶年輕人,那么年輕人到底是什么人?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大部分老板都去做商圈生意,那就忽視了消費能力偏低的外來打工人群,他們都聚集在城中村、五壞外,那我們針對他們做生意,自然就能占領這部分人群的市場。”同樣的,地方菜也是這個道理。例如拾久新京菜,定位的就是“新北京人”,也是指來北京生活或者工作的人,不過相比愿者上鉤人均更高,定位的是都市白領,成功尋求了差異化,抓住年輕人當中細分的白領市場。從全國來講,不同城市做餐飲的套路和模式一定是不一樣的。很多的餐飲人認為,一二線城市趨于飽和,三四線城市正是藍海!餐飲策劃人王星:“三四線的人群需求不比一二線少,消費能力也很高,可以大展拳腳。”有句話說的好,“打不起還躲不起么?”這個“賽場”pk不過,那就換個“賽場”唄!開了近萬家門店的華萊士就是成功例子!當肯德基、麥當勞奮力掘金一二線市場,無暇顧及三四線的時候,華萊士直接布局三四線城市,搶奪三四線城市的顧客心智!2、捕捉新需求:不要用過氣的方法,去討好現在的年輕人顧客喜歡啥就賣啥,“取悅”顧客已經成了餐飲老板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拿年輕人來說:新鮮、有記憶點、好玩是餐飲老板對現在年輕人的定義,于是,一大波的星座餐廳、網紅打卡餐廳頻頻出現,不過大多卻是曇花一現。究其原因,是多數餐飲老板忽視了一個問題,年輕人客群的心態是不斷變化的呀!拿著“過氣”的年輕人喜好去迎合現在的年輕人,那成功率也是很低的。就比如北京菜舉例子,當年的北京菜幾乎已經被類似金百萬、大鴨梨等餐廳壟斷了,大家想破腦袋也想不出其他的創新途徑了,不知道怎么擠進來這個市場。所有人都想著菜品要精致,搞特別的裝修。而菜具體要怎么精致?裝修要往什么方向特別?大家都抓不到切入點。隨著時代變遷,老北京的胡同越來越少,局氣發現年輕人的懷舊意識,直接聚焦老北京的胡同文化。不僅裝修到位,更是創新性的把炒飯都做成了蜂窩煤的樣式,極度還原“老北京”,一下就抓住了當下北京年輕人除了表面要“新鮮感”以外,最內心的“懷舊”訴求,成為了京菜的代表。輻射江浙滬的糯雅芳粥的創始人劉劍就表示:“什么時候都可以做餐飲,但是重點是你能不能解決行業的痛點!別人沒發現的你發現了,或者說別人無法解決的你解決了,那品牌肯定立得住!”“就拿粥來說,在外賣過程中怎么保證不分層,怎么能讓粥保溫,怎么用粥來提升客單,這都是粥店的一些行業痛點,能把這些問題有效解決,那就是很好的企業!”在廣東省開出了50多家直營店的福客麻辣燙,也是用同樣的方法,突圍楊國福、張亮的。一提起麻辣燙,顧客最大的隱患和內心不滿就是湯底衛生問題,但是很多的麻辣燙老板卻沒有發現,一味的只在菜品豐富、擺盤精致等層面去突圍,而福客直接選擇在門店最顯眼的地方現熬湯底,用料、時間顧客都一清二楚,解決了顧客內心最擔憂的安全問題,使其脫穎而出。在廣東火得一塌糊涂的祿鼎記更是如此,當時酸菜魚最頭疼的,就是油反復用的問題。而祿鼎記直接打出:油只用一次的概念后,直接在廣東省“引爆”了酸菜魚這個品類,培育了一大批的原點人群,才有了后來火爆的太二酸菜魚等品牌。餐飲市場永遠有空白!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中餐實在是太豐富了!豐富到每天吃一樣甚至都吃不過來,更何況是顧客每天固定生活在城市一角,就等著餐飲老板帶著新品類給他們“嘗鮮”呢!就拿火鍋來說:四川火鍋、北京涮肉、云南火鍋、牛肉火鍋……多到數不過來。就在大家覺得火鍋已經紅海,擠不進去的時候,鮮入圍煮花膠雞火鍋橫空出世,品牌策劃沈濤把它從香港帶進上海后一炮打響!目前花膠雞這個品類在北京、上海都火得一塌糊涂,讓人們知道:“哦,原來還有這種形式的火鍋!”填補了大陸花膠雞這一市場的空白!就包括重慶人習以為常的的重慶小面,誰能想到經過宣傳、包裝,這個本地人已經吃好多年的地方小吃竟然火遍全國,甚至成為遙遠的東北人的心頭愛,所以說餐飲市場是永遠有空白的,只是你還沒發現!現在很多的餐廳都喜歡為顧客創造場景,以聚餐場景頗多。但是大家往往都聚焦于聚會場景,但是卻沒有想到去挖掘顧客所需求的新場景,呷哺呷哺就做到了這一點。一般的火鍋都是聚會屬性,沒有兩三個人是不會去吃的。那么怎么樣把火鍋店這個“低頻聚會餐廳”變成“高頻餐廳”呢?呷哺發現了顧客最高頻的需求,打破火鍋的傳統:顧客一個人下班的時候,一個人逛街的時候,想吃火鍋怎么辦?于是呷哺呷哺單人小火鍋問世,直接解決了顧客在不聚餐的情況下,想吃火鍋的這樣一個場景,一舉成為了火鍋界的龍頭之一。其實,每個品類和業態永遠都在升級迭代,一直是循環往復的。就像羅振宇說的,中國所有的生意都值得在重新做一遍 。靠著炸串開到海外的夸父炸串創始人袁澤陸也提到:“以前整個餐飲大盤都有機會,現在是局部有機會,局不品類、局部地區、局不用戶。”當然,在和餐飲老板溝通的過程中,記者也采訪了一些關于未來的風口項目,餐飲老板們也說了一些自己比較看好的3個業態:1、婚宴、宴會:單身經濟過后,家庭消費越來越明顯,婚宴、宴會屬性的餐廳也在煥發著全新的活力。2、單品、小吃:消費不斷升級,品牌化不斷深入人心,小而美的小吃、單品形式投資風險小,試錯成本少,比較適合創業者去跟進。3、夜間聚會的品類:國家大力扶持夜宵經濟,北京政府對每個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最高支持500萬,每個深夜食堂門店最高支持50萬!所以像燒烤、火鍋等“深夜食堂”也是餐飲老板們比較看好的業態。餐飲本就是一個門檻很低的行業,所以大家紛紛抱著“樂觀”的心態進來,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涌入的人太多,失敗率自然就比較高!很多人都說做餐飲太難太累,但是卻年年都有發大財的,因為現在做餐飲不能靠“蠻力”,而是要靠“腦子”。培養自己的“眼光”,找到突破口,在這個永遠有市場的行業深耕下去,才是做餐飲必須修煉的內功!相信看文章的你也是在餐飲行業摸爬滾打,有血和淚的故事,也有獨到的成功經驗。歡迎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本文作者孫佳瑤,微信號18310942518,如有對文章方面的探討請加作者微信號)
-END-
主編丨陳青編輯丨馬聰
美團每天“賺”餐飲人1.4億元,外賣市場增長35%!
又一知名中餐連鎖“賣身”百勝中國,“賣身”將是未來餐企新出路?
用“媽媽菜”開25家直營店, 年營收3億,被稱“東北版西貝”!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