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
今天上午九點二十二分在福州仙逝
享年108歲!
棄醫從茶、設計制造中國第一臺揉茶機、攻克烏龍茶“做青”工序難題……
對于茶的鐘愛,用他自己的話總結就是:“一只腳進了茶世界就再也拔不出來,能夠興茶富民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意義和價值。”
棄醫從茶:“一個茶葉界的小學生”
1910年,張天福出生于上海一戶福州籍的名醫家庭。翌年,父母帶著他遷回故鄉福州,并開辦了遂生堂西醫局。張天福經歷過“九一八”事變,參加過抗日宣傳活動。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他看到祖國農業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家鄉福建三大特產之一的茶葉衰敗不堪,決心報考農校,振興祖國的農業茶業。
張天福從小天資聰穎。1929年,他先在福建協和大學修完一年的基礎課程后,20歲便以第一名成績轉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深造。從此,他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天福1932年從金陵大學畢業后的80多年里致力于茶葉教育、生產、科研和茶文化傳播工作。他見證了100年來中國茶葉的興衰,并且直接參與了復興中國茶葉的偉大歷史進程,被尊稱為中國“茶學界泰斗”。張天福讓中國茶葉重新走向輝煌,可他卻謙虛地稱自己是“一個茶葉界的小學生”。 “我的一生,永遠是學生,愿在有生之年,同大家一起,立足于解決福建茶葉生產中的現實問題。要深入實踐,從源頭創新、打基礎做起,望能群策群力做出成績,報效祖國和人民。”張老如是說道。
一生事茶:奔騰不息的“中國心”
1935年,他在福建福安創辦了福建省第一所茶葉科研所,并創辦了福安茶校,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批茶業技術骨干。
▲張天福和他發明的揉茶機
上世紀30年代初,福建在全國屬于落后地區,但有著豐富的茶資源,張天福滿懷理想來到當時的福州協和大學任教并開始籌辦茶葉改良農場。
中國一直是沿用古老的用腳揉捻茶葉的制茶方法,張天福曾看到日本報紙上刊載中國茶農頭上拖著長辮,裸著上身,赤腳揉茶的照片,加以嘲弄。憤怒之極,張天福立志改變這種被嘲笑的落后生產方式。
1941年,他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適合茶農和小型茶葉加工企業使用的手推式揉茶機,改變了烏龍茶“看天做青、靠天吃飯”的落后工藝。
風雨滄桑近百年,在張天福超然曠達的外表里,跳動著一顆奔騰不息的“中國心”。在“反右”、“文革”中,張天福“發配”山區,身陷逆境,依然仍堅守在茶葉生產的崗位上,幾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區,寫下了大量有價值的總結、研究和考證等資料。
親自示范推廣高標準新茶園的建立——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他退職不退休,四處奔波在省內外主持茶王賽評審活動,利用各種場合宣揚茶文化,獨尊“以茶為國飲”,提倡“中國茶禮”,為的是國人養生健身,牽掛的是中華民族素質的增強。
中國茶禮:“儉、清、和、靜”
張天福綜合中國茶圣唐朝陸羽《茶經》所提的“茶最益精行儉德之人”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所提的“致清導和”、“韻高致靜”,提出以“儉、清、和、靜”為內涵的中國茶禮。他認為這四個字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高尚品行和處世哲學。
“儉清和靜”這四個字是他晚年對中國茶禮的理解和概括,如今已經被茶界廣泛推崇。
他雖已百歲高齡,卻仍然忙得不亦樂乎:他無數次被聘請擔任全國、全省各種優質茶、名優茶鑒評會主評。評茶時,他絕對不會第一個發言,因為他的意見會影響別人的評價。
他曾說:“那樣對參加比賽的人不公平。”熱衷于推廣茶文化、呼吁茶葉產業化。現在,張老每日在家中接待訪客,處理天南海北茶友的電話、信件,雖不常去茶山、茶市,可關于茶葉的最新動向他卻能娓娓道來。
直到晚上,他才有一點時間坐下來寫寫東西,把與茶有關的經驗和感悟用文字留下來。
一生為中國茶奔走
為了中國的茶葉,張天福一生都在積極奔走。正如他在百歲華誕慶典上的發言中,謙虛地說:
時至今天,張老仍然堅持養成的良好習慣,黎明即起,清茶一杯,晨練“國粹”,再聽一段新聞廣播或瀏覽報紙,接著進早膳,然后又邁著矯健的步伐投入新一天的各項茶事活動。
對于茶與長壽的關系,張老笑說:“一天到晚喝茶的人就像我這樣。”作為“萬病之藥”,張老直到現在每天起床之后都要喝一大杯茶,加上平日從全國各地來的茶友,不論是政府高官還是山間茶農,張老都用清茶迎客。常年下來,張老一天差不多要喝茶百盅,而且品種多樣。
此外,他依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固定的作息時間,一日三餐粗茶淡飯,配以些許水果。同時,他也強調自己總結的養生學“一足五忘”,即知足常樂,忘形、忘勞、忘懷、忘情、忘年。
張老,一路走好!
2017年6月15日,公益大講堂鄭州站正式開講!
詳情戳:
《號外!公益大講堂鄭州站開始報名 本月15日開講》
報名請勾搭:
微信名稱:百瑞斯塔咖啡
—————END—————
中國飲品快報
來源|網絡綜合
編輯|小W 版式|小N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3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