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
最近,有關部門老打奶茶店的“糖”主意,上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下到各省市,動作頻仍。奶茶是個無糖不歡的行業。只要有監管動作,一抓一個準,總有那么幾家被戴高帽示眾。
攝糖過多,會增肥,接著會有一大堆的慢性病。這是公知,也被業內認可。但行業有自己的特性,咖啡不苦也不叫咖啡。沒有了糖的茶飲怎么活?
1
市場監管來勢洶洶
進入六月,氣溫上升,飲品的銷售量大增,行業的旺季來臨,有關部門的監管動作也是一波接著一波,其中對“糖”又看得最緊。
5月底,上海市消保委對轄區范圍的茶飲門店和品牌進行抽檢,涉及1點點、COCO、喜茶、皇茶等等,51件“奶茶比較試驗”報告顯示,所有號稱“無糖”的奶茶經檢測均發現含有糖分。
6月12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現制現售奶茶果蔬汁監督管理的通知(市監食監二〔2018〕19號)》,決定對全國范圍內的現制現售奶茶果蔬汁進行重點整頓、規范和監管。產品宣傳中使用“無糖”“低脂”“鮮奶”“現切水果”等內容的,要與實際相符。“無糖”不符將重罰。
《通知》行達的同時,各地雷霆行動,上海、江蘇、廣東、浙江紛紛突擊檢查。也有好事媒體加入其中,趁火打劫。
7月7日,廣東有媒體聲稱,20款奶茶中有14款宣稱“無糖”,但這14款奶茶均檢出糖分,以500g/杯計,每杯奶茶的總糖含量范圍為4.45-24.5g,平均含量達到14.8g;最低為“爺茶”的魚池茶奶(無糖),最高為“Coco都可”的珍珠奶茶(無糖)。
聯想到此前諸如“一杯奶茶等于十三塊方糖”此類的不科學、不嚴謹的等等社會輿論,我們茶飲行業似乎成了危害國民健康的罪魁禍首。
2
讓糖再飛一會
媒體上每有這樣的消息出來,都會炸圈,懟聲很多。
監管檢測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學?大多的觀點認為,目前國家對現制飲料的無糖尚無相應標準,參考的是GB28050- 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中對“無糖”的要求。
現制飲料與預包裝食品又有著不同,因為目前的現制茶飲飲料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果蔬,其中的纖維素可以延緩糖分的吸收,對生理機能的影響有所不同。國家應該盡快出臺現制飲料的無糖標準。
“無糖”不符將重罰?“無糖”怎么認定?茶飲中的所謂“無糖”大多所指,在原輔料之外沒有額外添加糖,但有關部門都是對整杯飲品進行檢測,珍珠、淡奶和煉乳含糖,所以得出來的結論往往“無糖”不符、夸大宣傳。“無糖”和“不加糖”的概念未能明確區分,監管部門應該有明確的標準。
茶飲是個成品入口的行業,口感首當其沖,糖所帶來的口味和風味又是一杯飲品必須中的必須。臺灣的某成功奶茶品牌就因為糖的問題,業務受到影響。按照業內的說法,茶飲的命是糖給的。
此外,從生理和文化心理的角度,糖也是必不可少。生理上,糖可以迅速轉化為能量,補充人所必需的體力。一百年前,糖還是重要的戰略物質。
文化上,糖所帶來的甜味,是幸福和快樂的象征。在農耕時代,也意味著豐收和成熟。即便是在三十多年前,中國農村里看望老人、病人與產婦,一斤白糖也還是最常規的“營養品”。
現代社會,糖所帶來的健康問題,業內也一致認可,但對比于煙草等行業,有關部門是否也應該有區別對待的辦法和制度,畢竟茶飲是一個涉及千億市值、年復合增長率達23%的行業,沒有了糖,怎么活?能否讓糖再飛一會。
3
代糖是趨勢
從普世的觀點來看,沒有了健康,一個行業就失去了存在的意思,所以對茶飲行業中有關糖的規制三令五聲。
具體到行業,沒有了糖,這個有著個性的飲品行業也就沒有基礎了,但我們欣喜地看到,健康的“代糖”產品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和得到實際應用,雖然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它會給飲品帶來一個口感上缺陷,但在大環境下,這肯定是趨勢。
目前的代糖產品主要有甜葉菊、菊粉、羅漢果、赤蘚糖醇、木糖醇、麥芽糖醇、山梨糖醇、阿斯巴甜、安賽蜜、楓糖漿等等。他們能帶來豐富的甜味,但不構成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據專業機構預測,未來代糖市場的整體規模將有望達到2000億美元。
我們看到,這些產品已經在包括星巴克、雀巢、瑪氏、百事和家樂氏在內的食品巨頭上得到應用。各國也已經把減糖作為政府的衛生健康目標。
—————END—————
中國飲品快報
編輯|小W 版式|小N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找原料,請點擊下方LOGO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1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