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語錄】《餐飲時報》報道:大蓉和劉長明:“大蓉和”就是“大融合”

    如想接收更多餐飲一手新鮮資訊,請關注《餐飲時報》總編小時個人微信:22391363

    我曾問過四川省圍棋隊教練李亮:九段棋手和初段棋手的差別到底在哪里。他說,從技術層面講沒啥子差別,基本功都差不多,有些棋手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的是同樣的教材,接受的是同樣的訓練,但段位相差甚遠。我很奇怪,問他到底在哪里有差別。他說,差別就在于選擇答案的能力。面對復雜的棋局,每一步棋都有很多種走法,比如有十個答案,從高分到低分,高段棋手經常選高分答案,低段棋手選低分答案的時候多。如果你總能選擇出最好的走法,你就是高手。

    做餐飲就像下圍棋,同樣面臨很多選擇。成都有四五萬家川菜館,不管規模大小、生意好壞,存在就是合理,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中國是泱泱飲食大國,擁有眾多菜系,市場上有成千上萬種菜在賣,你要選擇屬于自己的菜品,這就不容易。從整體風格到每一道菜、每一種調料、每一種口味,你都要選擇出最佳的,也要下很多功夫。

    我們做融合菜,只要是好的東西都學過來。粵菜做得精,我們學;杭幫菜做得清淡,我們學;湘菜入味比較好,我們學。若沒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成不了大事。當時我們取“大蓉和”這個名字,就是取成都“蓉城”和湖南“芙蓉國”中的“蓉”,也就是川湘嫁接,以后才演變為各種菜系互相融合,在川菜的基礎上兼容湘、粵、贛等菜系的優點,創新出個性鮮明、口味突出的融合菜。別人的菜有一個優點,我們的菜就集眾多優點于一身,靠一個理念占大便宜。當然,發展到后來,我們對“和”有了更深的理解:做生意要“和氣生財”,員工要“和諧共進”,與業內同行要“和平共處”,這一切加起來,就是“和諧社會”。

    融合的提法早就有,不是我們的創造。歷史上“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帶來飲食的大融合,不過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們搞“大融合”則是主動的,做得比較徹底,在硬件、軟件上,整個思路上,我就一心一意做這個,有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感覺。開業之后,我比任何人都著急,更關注這樣做行不行。當時燒烤城還在營業,每天賣兩萬五左右,我們每天卻只有一萬上下,實在是難堪。大廳來的人只有那么兩三桌、三四桌。每天下午我去店里找廚師商量菜品,晚上打電話約請朋友們來吃飯。第一個月的29萬,其實有很多水分,很多是我簽單請朋友吃的,算不得營業額。

    我堅持搞“川湘嫁接”,和當年到湖南招兵有關。在東北當兵將近4年沒有回家,那里的生活習慣與南方差異很大,飲食比較單一,一年到頭有半年都是大白菜、蘿卜、土豆之類的。吃到湖南鄉下農民做的家常菜,有一種強烈的家鄉感覺。湖南菜樸實、粗獷,味道厚實,我個人感覺比川菜更好吃。想做差異化,最好的辦法是引進湖南菜。我們一開始便引進了三位湘廚,請他們做一批湘菜,然后請川廚根據本地人的口味來改。既有湘菜的優點,又有適當的川菜口味,把兩者的優點嫁接起來,一種新的風格就會形成,一定會有前途。李自康是湖南人,在辦燒烤城時就為我提供了很多到湖南考察、交流的機會,認識了很多人,獲取了很多信息,包括江西瓦缸。

    川菜和湘菜在原料、烹制和口味上比較接近。以往有魯、川、粵、蘇四大菜系的說法,認為川菜是以四川為中心,擴展至長江中上游兩湖、云貴一帶,湘菜還不是獨立菜系。后來的“八大菜系”之說,也有人分為“大菜系”和“小菜系”,川菜被視為“大菜系”,而湘菜是“小菜系”。不過在現實中,湘菜與川菜的區別其實是蠻大的,并不能混為一談,也沒有什么大小之分。這些年來,川菜館很難在湖南立足,湘菜館也很難在四川發展,說明川菜、湘菜在口味上有很大的區別。這個區別不能單純用“麻辣”、“香辣”或是“酸辣”來解釋,而是有更多的烹飪方法的不同,更為微妙復雜的風格的差異。就辣來講,湘菜辣得純正,更強烈,更兇猛,如果完全照搬到四川,四川人肯定受不了。湖南人實在,菜品分量大,大盤子大碗,菜堆成山,生怕對不住客人,很有些“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氣派。飲食與民風、性格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吃湖南菜時,最能感受到湖南人的性格,難怪那里出了那么多英雄豪杰,文化有那么大的影響力。川菜講究“百菜百味,一菜一格”,顯得更精細。四川人性格比較柔和,辣味也比較柔和,特別講究辣椒的香味。比較起來,湖南人更像重慶人。成都人吵架吵半天也不動手,重慶人和湖南人三句話不對味就開打。成都是盆地文化、江河文化,重慶是山地文化。

    在我看來,川湘菜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可以用包容、變革的心態,讓兩種風味相互平衡、協調、照應。從成都市場的接受程度來考慮,我們進行川湘嫁接不能簡單搞拿來主義,而是要取長補短,既發揚湘菜原汁原味的特點,又加入一些川菜的烹制方法和調味方法,使兩種菜系的優勢都能發揮,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新派川菜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就在于它綜合利用了多種菜系的優勢。很多湘菜通過精耕細作,都成為大蓉和的名菜甚至四川的名菜,堂堂正正進入川菜菜譜。

    一旦有了“融合”的概念,就不止于川湘嫁接了。只要是我們感覺有戲的,都進行嫁接。瓦缸是從江西“嫁”過來的,基本的烹飪方法也是從那里學來的,但最終要煨制出本地人喜歡的菜品。我們自創了一系列湯菜,例如綠豆紫菜排骨,很香,成為店里的代表作。涼菜也一樣,我們吸收各大菜系的優勢,變成自己的。融合也沒有國界,大蓉和的橄欖油拌青蒿、川椒牛仔骨、鵝肝刺身、雪梅娘等,都有西餐的影子。

    融合菜的面世,在餐飲界引起了爭論,但最終贏得了市場的認同。很多人表現了強烈的興趣,認為它顏色漂亮,入味深厚,特色強,不是簡單的跟風。在大蓉和進餐后的顧客,多數都說好,我聽了暗中高興,心里終于輕松下來,感覺到我們的這位“新秀”遲早會獲得滿堂喝彩,受到眾人捧場。頭三個月雖然客人很少,大家都心中忐忑,但我還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興奮,對大蓉和的差異化定位多了幾分把握。

    當時有一篇媒體報道,“大蓉和美食引起業內聚焦:一天一天,大蓉和的人氣漸漸旺了起來,人們一傳十、十傳百,都說那兒的菜與眾不同,味道巴適。于是,不少廚界人士忍不住前去探了探虛實。結果發現,不同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湯的革命’,二是‘菜的融合’。”

    有一次我去昆明,有記者問,“你們這個產品有什么特點?”我說,“我們這個產品不倫不類,是以川菜為根基,融合了各種菜系的特點。”他說,“你們的成功就在這兒:用不倫不類的產品迎合不倫不類的市場。”這句話很有意思。確實,大蓉和定位經營川湘結合的菜系,從正面看是融合,但反過來想,這菜湘不湘,川不川,更像一種不倫不類的產品。

    2003年李自康回湖南開辦大蓉和,很快便將大蓉和辦成著名湘菜餐飲品牌企業。這一來便形成一個奇怪現象:成都大蓉和是川菜著名品牌,湖南大蓉和則是湘菜著名品牌。那么大蓉和到底是川菜館還是湘菜館?應該說,大蓉和在四川是川菜,在湖南是湘菜,在云南則可以稱為滇菜。各地大蓉和的菜品有共同之處,但也有區別,因地制宜,入鄉隨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總之是不倫不類。這種不倫不類,其實就是打破菜系之間的隔膜,不拘一格做餐飲。所以我說,大蓉和就是“大融合”,是“天下融合”。

    現在看,凡是抱著本幫菜不動,拒絕接受新事物的,都發展得比較慢,而融合了其他菜系的新派菜,一登臺便帶來一股新鮮空氣,一掃以往的沉悶,獲得了社會的認同。一些人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他們說:“你們把傳統川菜都丟了,不能叫川菜;我們堅守了傳統,做的才是正宗川菜。”我問,所謂傳統川菜,不就是昨天的流行川菜?今天的流行菜肴,過一些年不也變成了傳統川菜?我相信,任何傳統的東西,都不過是古代的流行。古代幾千年,我們都是農耕社會,農民跟牛屁股跟了幾千年,一根扁擔也用了幾千年,那種社會幾乎是凝固的,沒啥子變化,人們為吃飽肚子而奮斗終生,也不會要求菜肴有多大的變化。那時的四川也還是蜀道天險,與外界幾乎隔絕,更不可能發生多大變化。現在不同了,現在是日新月異,三十年跨越幾千年。你可以兩個小時飛到北京,十二個小時飛到美國。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大交流、大融合的社會,誰能保證人們的口味不發生變化,不要求多變呢!

    中國第一家餐飲專業手機報——《餐飲時報》手機報

    每月7,最新實用餐飲資訊發送到您手機!

    您現在看到的,是《餐飲時報》免費公眾微信,不是手機報

    只是手機報部分往期內容,手機報內容更多、更新、更實用、更快捷!

    只需您電話1866014753718660783761,或者微信cyykb2221411514931訂閱即可。隨時訂閱,隨時退訂,隨時換號。

    《餐飲時報》公眾微信號:cyykb111

    《餐飲時報》網站:http://www.cyykb.com

    《餐飲時報》QQ群:282756788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2206.html

    (0)
    上一篇 2013年8月26日 16:48
    下一篇 2013年8月28日 08:3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