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語錄】《餐飲時報》報道:大蓉和劉長明–要“混血兒” 不要近親繁殖

    如想接收更多餐飲一手新鮮資訊,請關注《餐飲時報》總編小時個人微信:22391363

    時代在變遷,各行各業都要與時俱進。現在連廟里的和尚都開汽車、打手機、玩電腦,完全是現代化的辦公設備,不再風餐露宿,云游四方。融合、創新是歷史的必然,我們所應做的,是主動去適應。

    創新并不深奧,把傳統觀念、傳統產品綜合起來,提煉出新觀念、新產品,這就是創新。日本人搞創新遠比搞發明的興趣大,他們把好東西拿來改進,更好的東西就出來了。所以說,如果有90%是傳統的,10%是自己的,就有了創新。餐飲不是高科技,不是生產原子彈,不用改生產線,不用引進尖端人才,只要經營者動動腦子,改思想、改原材料就行。如果你不改,市場會逼你改,或淘汰你。適者生存,即使是百年名店,是“中華老字號”,也必須改變傳統的封閉性管理模式,適應市場的變化。

    有人評論說,大蓉和的菜是一種“形如淮揚,味在川,色及杭幫,精其粵,地道蜀風,又似湘”的“融合”體系。我自己常說的話是:大蓉和要“混血兒”,不要近親繁殖。

    生物的近親繁殖,很容易生出體質虛弱的畸形兒,而親緣關系較遠的族群結合,生下來的“雜種”卻健康漂亮。生物的進化全靠遠親繁殖,吸取各自的基因優勢,才能一代比一代強。如果依賴近親繁殖,族群早就滅絕了。這個道理同樣適合于餐飲業。我們在研制菜品時,強調要“混血兒”,就是為了保證菜品鮮活的生命力,使之健康漂亮。

    要做“混血兒”產品,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廚師的“血緣”要適當遠一點;二是菜品的“血緣”不要太近。

    廚師的血緣,主要是說廚師的師承關系。一個師傅傳下來的,徒子徒孫師兄師弟占據廚房,觀念、技術都很接近,做的菜不會有多大差異,還容易形成一個頑固堡壘,死抱門戶之見,很難接受新事物、新思維。我們的辦法,是從外省引進不同菜系的廚師,形成“混成旅”或許說“雜牌軍”,天南海北的都有,打亂你這個師徒關系、門戶關系。外來的廚師不一定待得久,那也沒問題。你先做幾個月,做一批菜出來,再讓本地師傅去學,去改造。我們說的“人走菜留下”就是這個意思。多年來,大蓉和常年高薪聘請川、湘、粵、魯等大廚,做出特色的湘、粵、魯等菜品,然后川廚再根據四川人的口味加以改進,以適合當地人的口味。

    菜品的血緣關系,很多人并不重視。大蓉和初建時,川菜市場除了傳統經典川菜以外,便是江湖菜的天下: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宮保雞丁、魚香肉絲、水煮牛肉、水煮毛血旺、泡椒墨魚仔、泡菜老壇子、酸菜魚、干煸苦瓜、黃燜兔、一雞三吃、一兔三吃等等,萬變不離其宗。從味型上看,麻辣味、香辣味、魚香味、泡椒味、糊辣味、怪味占據統治地位。從用料上看,局限于土生土長的本地原材料。烹飪技法上也還是小煸、小炒、小煎、干燒、水煮等方式。一些人強調“遵古炮制”,祖宗的東西不能改不能動,要改也是關起門來改,在小圈子里打轉轉。這是千百年來封閉社會形成的慣性思維,是成都人所說的“盆地意識”。

    菜系的形成有地域、物產、氣候和民風的原因。過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口流動性很小,各地的飲食必然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但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極為通暢,民眾遷徙、商貿往來、信息交流也非常便利,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在這種急劇變遷的大環境下,傳統的地方菜肴很難再保證純粹的地域特點,而必須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獲得新生。

    一個菜系,如果最終演變為一堵高墻,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隔離,甚至像萬里長城那樣用來抵御外來侵略,那么這個菜系最終會變成文物,只能擺在展覽館里供人們欣賞。大蓉和最開始做的,就是把這堵墻敲開一道縫隙。我們反對固守一隅,提出“融合、創新”,開展川菜嫁接術,形成了“混血兒”菜品。當初有人曾建議我“做市場上好賣的菜品”,但不管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我們當時能做的只能是融合菜。現在大家都承認這些融合菜是川菜,卻很難找到傳統川菜的典型味型和經典菜品的影子。那些常見的經典川菜,一般情況下我們都不做。

    “川湘嫁接”看重的是川菜、湘菜的不同個性。例如說,川菜和湘菜都講究辣,但在辣椒的烹制上并不一樣。川菜的辣椒一般是過油不過水,主要是香辣;湘菜的辣椒一般是過水不過油,主要是鮮辣。過水的辣椒色澤鮮紅,視覺效果好,喜氣,值得我們借鑒。當然湘菜也有弱點,變化比較單一,制作不精細,視覺效果不很好,刀工比較粗糙,不講究形、色搭配,器皿不考究,裝盤過于隨意,有些菜實在是太辣,“油重、色濃、味辣”的傳統特點也不太適合現在的健康理念。這些不足,正是我們可以彌補改進的。

    “開門紅”這道菜就是從湖南嫁接過來的,是大蓉和的經典菜,曾獲得“中國名菜”稱號。 2004年的成都美食節上,大蓉和的廚師一端出開門紅,菜名和賣相便引起評委和觀眾的濃厚興趣。如今,當人們提到開門紅就會想到大蓉和,說起大蓉和就會想到開門紅。一位在西藏工作的湖南籍人士經常到成都出差,每到成都就必到大蓉和吃開門紅,每次吃了都說像回了家。

    開門紅是由湖南的剁椒魚頭改出來的。剁椒魚頭是用各種剁辣椒蒸魚頭,使剁椒的酸辣、鮮辣與魚頭的鮮嫩充分融合,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鮮辣口味。20009月,大蓉和剛剛走出困境不久,我在長沙天心賓館附近一家小餐館吃到剁椒魚頭,味道特別好。那時剁椒魚頭剛剛在湖南流行,其他地方還沒有,我強烈預感這道菜在四川會好賣,馬上叫李總安排劉胖兒坐飛機過來學。劉胖兒是第一次坐飛機,很激動,到長沙后馬不停蹄趕到那家餐館,點的一個魚頭就有14斤重,蒸了約40分鐘才由兩個服務員抬上桌。一吃之下,大家都連聲叫好。我和李總給劉胖兒下命令:“一定要拿回成都去!”劉胖兒在這家小餐館連吃了3頓,趁催菜的機會潛入廚房偵查案板上的原料,回成都后在總廚王正金的帶領下立即研制,反復調味,主料由草魚頭改為肉質細嫩的花鰱魚頭,用新鮮的小米辣切成小顆粒,酸味來自于泡野山椒,不用醋,鮮辣上帶點酸;魚頭兩斤重,洗凈,用姜、蔥、料酒腌制,再用豬油一裹,放上紅椒小米辣和大甜椒,上鍋蒸20分鐘,一次成菜。裝盤更是講究:幾只剖開的大紅鮮椒攤開,圍成圈蓋在魚頭周圍,中間用剪成圓形的紅海椒蓋住,像個蓋子。揭開蓋子便看見魚頭。取名為“開門紅”,很貼切,很喜氣,視覺、味覺沖擊力都獨一無二。

    開門紅在10月推出,我們在店門舉行了品嘗會,立刻得到食客們的追捧。38元的價格也不貴,從每天賣幾十份到每天一百多份,幾乎每桌都點這個菜,沒吃到的還要發火,覺得自己白來了。每天光小米辣就要用100斤,每晚王正金都要帶領員工加工小米辣,供應第二天的需要。這道菜在餐飲界也引起了轟動,慕名而來的同行絡繹不絕。在此后一段時間里,市面上出現了很多諸如“滿堂紅”、“滿江紅”的魚頭菜品,以至于成都市場的魚頭、小米辣和甜椒供不應求,價格大漲。

    開門紅不但成了名菜,也成了大蓉和的功臣,賣了好多年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到2004年已賣出50萬份。雖然成本上升到三十多元,定價保持在每份58元,利潤空間很小,但我們照樣生產,每天賣幾十份,口味和視覺上也做了改進。

    賣得很火的蔥椒雞也是遠親交配的“雜種”。一直以來,川菜多為大麻大辣,雞的做法也大同小異。涼菜組組長張師傅想試做一道比較清淡的菜。他把廣西南寧學到的白切東山羊的做法用來鹵雞,再配上洋蔥墊底,用新沙姜和豉油做汁水,加上花椒油,便轉化成了味型完全不同于傳統的蔥椒雞,此后又依照這個味型開發了蔥椒系列。

    中國第一家餐飲專業手機報——《餐飲時報》手機報

    每月7,最新實用餐飲資訊發送到您手機!

    您現在看到的,是《餐飲時報》免費公眾微信,不是手機報

    只是手機報部分往期內容,手機報內容更多、更新、更實用、更快捷!

    只需您電話1866014753718660783761,或者微信cyykb2221411514931訂閱即可。隨時訂閱,隨時退訂,隨時換號。

    《餐飲時報》公眾微信號:cyykb111

    《餐飲時報》網站:http://www.cyykb.com

    《餐飲時報》QQ群:282756788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2198.html

    (0)
    上一篇 2013年8月27日 09:00
    下一篇 2013年8月29日 08:5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