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語錄】《餐飲時報》報道:大蓉和劉長明–差異化決定企業命運

    如想接收更多餐飲一手新鮮資訊,請關注《餐飲時報》總編小時個人微信:22391363

    大蓉和開業前,父親指點我“一定要有特色,想方設法讓別人注意你”。他說的特色,就是現在常說的“差異化”。

    做市場有兩種辦法,一是跟風,隨大流,做“同質化”產品,別人賣什么我也賣什么,大樹底下好乘涼;二是搞“差異化”,別人賣什么我偏不賣什么,要做就做出個性,自己開辟一個新戰場,把企業這棵小樹栽活。餐飲業的市場化程度很高,同質化菜品很難引起顧客注意,更難培育顧客的忠誠度,你很難在大樹底下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可能被大樹遮住了陽光,難以存活。所以說開餐館還是采取差異化的辦法為好。事實上,差異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企業能不能做起來,這個概念往往起決定性作用。

    制訂差異化戰略時,要了解市場大環境,了解同類企業,看有沒有什么“空檔”。有空檔就有機會,就有立足點。

    大蓉和成立時,面臨什么樣的大環境呢?

    20世紀80年代,川菜還是國營餐飲企業的天下,民營企業非常弱小。那時川菜的服務意識還很薄弱,在菜品上堅持傳統風味,強調“正宗”;人們到餐館吃飯也沒多少講究,更沒人想到去改革舊的川菜,川菜依然沿著千百年的慣性和計劃經濟的軌道運行。這樣一來,當粵菜大舉進軍四川餐飲市場時,川菜餐飲業便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像一些人感嘆的那樣“被粵菜打趴下了”。

    90年代中期,四川餐飲業開始反守為攻,一些民營企業打出“振興川菜”的旗幟。那年頭,不少餐館追趕潮流,大打地域飲食文化的牌,滿街都是“鄉土菜”、“回歸菜”。不少川人走出巴蜀到各地打市場,全國遍地開花,把川菜弄得紅紅火火。在這種形勢下,剛剛起步的大蓉和實在是微不足道。我們的本錢小,甚至連周轉資金都沒有,裝修拼不過人家,技術拼不過人家,人才也拼不過人家。不要說高檔的傳統名菜,即使是做回歸菜,也只會被那些光環企業壓得喘不過氣,而且不可能超過別人。如果我們隨大流,做同質化產品,那么只會無聲無息地淹沒在市場里,不但熬不出頭,三五個月就會自生自滅。

    以我們的小本經營,根本就耗不起太長的“市場培育期”。當時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迅速占領市場,盡快收回投資,三五個月內站穩腳跟,一兩年內有所發展。所以說,我們搞差異化戰略,既是基于經營方面的“特色”理念,也是逼出來的。我們所尋找的市場空檔,是陣線的結合部。結合部的競爭對手少,沒什么可比性,反倒容易凸顯特色,讓顧客記住我。

    大蓉和起步時確立的差異化,是融合菜,其中的亮點是瓦缸煨湯。所謂“融合菜”,最開始的想法是把湘菜搬過來,讓四川師傅學著做,所以也叫“嫁接菜”。店名取為“大蓉和瓦缸酒樓”,就是想突出瓦缸的特色。瓦缸是從江西引進的,既有直徑超過1米的“母缸”,又有不足1尺的“子缸”,大缸套小罐。大缸內燒炭供熱,小缸內盛美食煨制。這種烹飪方式雖然來自江西,但在四川也有基礎。四川民間早有“吃肉不如煨湯”、“肉香三天,湯鮮七日”之說,古人也講“五材九味,九沸九變”則成“至味”。四川還有一句老話“叫花子手上都有個土缽缽”。土缽缽很有群眾基礎,瓦缸可以體現大眾化的特點,是另一種形式的回歸。至于煨制方法,我們借鑒了當地的煨制技藝,又融合了粵菜老火靚湯的做法,采用四川人喜愛的原材料,迎合當地人的口味。

    這樣的瓦缸,在成都還是稀罕物,容易引起注意。行人路過,老遠看見幾個大瓦缸,不免好奇。有人以為是大酒缸,不由得走攏來,伸著脖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名堂。店門前,廚師現場演示瓦缸煨湯;進門后,有專人帶領客人參觀。聞到香味撲鼻的各種煨湯,顧客不覺被吊起胃口。這都是我們吸引眼球的手段。在文化上,我們用瓦缸作為企業標識,在建筑風格、裝飾布局上力圖表現土陶文化。又請鄧幼莊老師寫了一篇《瓦缸煨湯記》,請成都畫院院長田旭中先生書寫,刊刻后懸掛于餐館廳堂。當時也有人嘀咕:餐館是吃飯的地方,這些文化裝飾只能看,不能吃,干啥子浪費錢?但我們這些窮老板就是想把餐館弄出點文化來。

    成都號稱“休閑之都”、“美食之都”,滿街都是飲食行家,單靠湯很難吸引客人。所以,我們的真正主角還是菜品。我們是用湯來吸引眼球,用菜來留住客人。這些唱主角的菜品,就是融合菜。

    融合菜既不傳統,也不回歸,是一種不同于川菜但又有川菜口味的菜。以這樣的菜登臺唱戲,聞所未聞,前所未有。很多朋友對這位主角抱有懷疑,擔心“她”一上臺就會被觀眾喝倒彩。一位行內專家苦口婆心地勸我:“你開餐廳掙錢,總得趕上潮流啊!總得做一些市場上好賣的菜啊!你這些菜不確定性太多,不知道市場接受不接受,很可能開門就沒得人來,你們的投資要完蛋。”我說,我了解了,很多企業都請了資深川菜大師做顧問,有的是名廚主灶,這些廚師的名氣太大了,我想請也請不起。技術、品種別人都有,我們硬拼不過,經驗也沒得,咋個辦?我們走這條路,可能如你所說,會死得更快,但也可能活得更好。我就賭風險大的。他反復告誡:“你不要落后,總得趕上潮流。”我說,正面戰場我肯定打不過他們,只有采用共軍對付國軍的辦法,不在正面短兵相接,而是搞偷襲,從側面包抄。總之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敵退我進,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敵駐我擾”,不受敵人的擺布,掌握主動權。我當過兵,喜歡這種以弱勝強的打法。

    開業前,我們請來一個老廚師。這人名氣大,出過幾本烹飪書,在國外干過七八年,提出的薪酬條件卻不苛刻,理應是我們合適的人選。老廚師準備了兩天,做了一桌菜請我們品嘗。這些菜主要是流行的回歸菜,是源于民間、高于民間的東西,應該算是精品。負責研發的人問我:“我們就用這套菜,怎么樣?”我考慮了一陣,說:“從專業的角度講,從現在市場的行情講,這些菜應該是非常好的,但不是我要賣的菜。”他懵了,“這個菜有啥子不對?”我說:“沒啥子不對,但不是我要賣的菜。好比說,商店里有很多好商品,但你買商品時不是看它好不好,而是看你需不需要。例如服裝,那件衣服確實好,但如果不是你需要的,你就不會買。”我強調說,這一桌菜是不錯,但如果我靠這些菜打天下,就和其他餐館沒啥子區別,能不能戰勝別人我心里沒數。

    我們的研發人員是受過系統的烹飪訓練,在餐飲市場做了十多年,經驗比我豐富得多。他和那位老廚師都是名廚,而我不但沒有當過廚師,開餐館也是第一遭。我向他提出不同的看法,不是從專業技術的角度,而是從市場角度考慮的,其實心中也沒底,只是有一種直覺:不搞差異化可能會死得很快。

    對“瓦缸”也有不同想法。裝修期間,有一天很晚了,張偉佳約我喝茶。出于對新辦企業的關心,找我商量產品定位的問題。張總說:“你擺這個瓦缸,已經沒得特色了。科華北路那邊有一家店子已經擺出來了。請你慎重考慮,是不是繼續按這個思路做下去。如果還要做,前途只怕難以預料。”以張總的身份和他為燒烤城賺錢的事實,他的話是很有分量的。我想了一陣,說:“如果見到有人擺瓦缸就退卻,那我們未免太脆弱了。形式是重要,但最關鍵的還是對內容、品質的研究。做什么湯,做什么菜,這才是核心。”那時,張總兼任我們的店長,有技術,有經營經驗,是貨真價實的重量級人物,開餐館得靠他們去操作,為了研究川湘嫁接的“混血兒”產品,從請人到研制他都付出了努力和辛苦,對別人率先擺出瓦缸也只是一種擔心。其實我也有壓力,回頭找幾個股東和老領導商量。老領導問:“你是咋個看的?”我說:“我講不清楚理由,但感覺這事情做得成,因為這東西好吃,和別的菜不一樣。我叼(挑)嘴,我說好吃,很多人都會說好吃。”

    這種感覺從哪里來,我不知道,后來覺得是老爺子給的。他的話給了我一顆定心丸。我還對老領導說,現在只能進不能退,開弓沒有回頭箭。我一個人好說,下了海再回單位都無所謂,反正也不是第一個,但如果半途而廢,怎么給一幫子弟兄交代?現在裝修都快完成了,還得賭最后一把。萬一不行就散伙,以后就難得聚在一起做事啦!

    我們的差異化,就是在這種探索、困惑和堅守中做起來的。后來我們才感覺到,當時并不成熟、充滿爭議的這個決策,實際上決定了企業的命運。

    中國第一家餐飲專業手機報——《餐飲時報》手機報

    每月7,最新實用餐飲資訊發送到您手機!

    您現在看到的,是《餐飲時報》免費公眾微信,不是手機報

    只是手機報部分往期內容,手機報內容更多、更新、更實用、更快捷!

    只需您電話1866014753718660783761,或者微信cyykb2221411514931訂閱即可。隨時訂閱,隨時退訂,隨時換號。

    《餐飲時報》公眾微信號:cyykb111

    《餐飲時報》網站:http://www.cyykb.com

    《餐飲時報》QQ群:282756788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2216.html

    (0)
    上一篇 2013年8月25日 08:35
    下一篇 2013年8月26日 16:4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