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準趨勢,才能順勢而為,這是餐飲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如何真正看清勢,順應勢,卻不是誰都能輕易達成的能力。
比如餐飲大眾化,年輕化是當今的大勢,但是,并不是哪一家企業都適合往這一方向轉型,稍有不慎,可能迷失自我定位!
刻度信息創始人張舟受邀參加“餐飲大咖羊城論道”,并就當前行業亟需更多轉型方案的情形,發表了“餐飲如何順勢而為”的相關演講。以下是演講實錄。
時下最熱門的時尚餐飲或輕餐飲,也就是經常說的“年輕流量”,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并不適合所有企業。對餐飲人而言,想要把握住“勢”成功轉型,不僅需要及時清晰地把握外圍市場的發展趨勢,還得找出這種趨勢與自己的長板能夠達到統一的契合點。否則,就會步入跟風后塵,轉型失敗。但是,太多的餐飲同仁連自己的優劣勢都難以找準,更妄談當前行業的發展大趨勢了。
稀里糊涂的成功注定稀里糊涂的失敗
這個成都老牌土菜老板,跟許多傳統餐飲人一樣,也是廚師出身。可不太同的是,他師出名門,并在當地小有名氣。他的企業距今已經成立了十年時間,歷史最高記錄是前五年內開設了21家分店,而且每一家店在三到八個月內都能收回投資。可后面的五年,卻是難以支撐,陸續關閉,最后只剩下10家。更令人心酸的是,剩下的十家店一半保本經營,一半處于虧損狀態。
其實,像他這樣的餐飲老兵,餐廳肯定不只是他謀生的手段,更應該是立身于世的最大意義。因此,即將遭遇滅頂之災,他必定最為焦慮和自責。
我問他,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會出現現在這樣的局面?他總結了三個原因:
1、自己不像企業成立之初那么用心了;
2、疏忽了對菜品質量的把關;
3、自己的管理水平不夠。
所以,他不僅事事親力親為,還特別將研發新菜的頻率由每季度一次調整為每周一次。
可這些舉動并沒有使餐廳生意有起色,相反卻讓自己以及餐廳所有人都更加焦慮和疲憊不堪。其實,在他初創這個土菜品牌時,就曾找我做過咨詢,所以他企業的情況我還算清楚。因此,在我看來,上述他所總結的現在失敗或以前成功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根源。
在他最初創業時,看似是全部精力投入,其實卻是每月至少有十天的時間是在外地”采風“。而近兩年來,他卻鮮少出成都,才是名副其實地全身心投入。
當然也并不是菜品質量問題,因為他的廚藝早已經由市場驗證,即便是真的出現問題,通過這段時間的強勢矯正,生意也應該有大的改觀才對。可事實上并沒有。所以也被否定。
而有關他所認為的現在人員質素不夠,管理跟不上等問題,也不是當前失敗的真正原因。畢竟現在剩下來的老員工,都經歷過鼎盛時期的專業培訓,所以較之以前,現在的人員專業能力會更強。
因此,他絞盡腦汁也找不出以前因何而成功,也就更找不出現在為何而失敗。
事實上,他的這種情況絕不是餐飲行業的獨一份。據我了解,許多餐飲同仁都是如此,因為浮躁、急于求成,即便是成功了,也難得靜下心去分析自己成功的必然和偶然因素。這也是為什么國內的餐飲企業只能火爆一時,然后就煙消云散。畢竟稀里糊涂的成功就注定了將來會稀里糊涂的失敗。
握“勢”盈利
其實,這個原因就是“勢”,即目標群體的消費趨勢。
十年前,做土菜為什么能夠成功?因為當時恰逢城鎮化高峰時期,25-30歲的主力消費人群剛好就有這種吃土菜的情懷,講究的也就是價格公道及濃油赤醬。所以這位土菜館老板能夠成功,核心原因并不是他有多勤奮和多努力,而是他把握住了當時的”勢“,雖然他并不自知。
可現在呢?大伙肚子里早已不再缺少油水,中老年人開始注重健康和養生;而25歲左右的年輕人更愛好非主流或獵奇。因此,仍固守傳統的土菜顯然就沒有出路。
通過分析,并結合他的優勢,我認為適合他企業轉型的方向應當是“家庭營養消費行為”。可從事餐飲的都知道,任何餐廳或菜品都能跟營養搭上邊。其實在這里,營養應當與湯掛鉤。又因為有著”家庭“的前綴,必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外出就餐需求。
因此根據這種消費行為,針對當前菜譜結構,湯的比例要加大到30%,甚至可以增至60%。而炒菜可以砍掉2/3,只留下精華,方便隨時更換。這樣一來,菜譜結構就建立了,清晰又聚焦,更便于消費者選擇,生意自然就好了。
三個月后,這家老牌川地土菜的財務報表就已顯示,十家分店均實現盈利,并且整體營業額平均提升18%。最關鍵的是,成本率直接由之前的41%降低到28%,直接原因就是煲湯的出品難度要遠小于炒菜。
客人消費行為的聚焦度才是檢測定位是否成功的標準
餐廳定位一般有四種途徑,但在實際運用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從單一途徑入手,還是采用自由組合的形式,最終都會跟客人的消費行為掛鉤。
其實,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以消費行為聚焦度來檢查定位或轉型是否成功,畢竟最終財務報表上的真實數據不會說謊。
當然對那些剛開業的餐廳而言,數據卻是正經地在“胡說八道”。因為餐廳在剛開業的前一個月甚至可能是半年或一年內,雖然生意火爆,但卻是虛高。畢竟這個時候餐廳的單一消費行為,并沒有占到餐廳整體銷售額的50%以上,所以這個時期的許多數據都不能完全參考。
事實上,在我們多年的咨詢過程中,大量的案例或數據都已論證出,一個餐廳如果只依據單一的消費行為來定位,最終這個餐廳的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才是最為強大的。因為餐廳如果只確定某一種消費行為,會發現有著這種消費需求的目標人群的層級跨度非常之大。
猶如成都土菜,一旦重新定位后,目標群體直接由原來的25-35歲消費人群轉換為當前各種年齡段的男女老少(家庭)。所以,只要總結出當前以消費行為為導向的趨勢,對餐飲而言,就是找尋到了轉型的方向。
轉型成功后是擴張
在順勢而為幫助我們解決盈利模式的難題之后,接下來的沉淀和擴張,真正考量的就是餐飲企業的運營模式。因為在通往連鎖擴張的康莊大道上,始終有三座大山橫亙途中:
一是標準無法建立或體系無法復制;
二是人員質素不達或人才孵化機制不健全;
三是執行、督導與分配三大體系無法形成有效的閉環。
這所有的因素最終都會落到“人”的層面。所以,餐飲企業如果想要實現連鎖擴張的夢想,就必須得率先解決“人”的問題。
此外,企業在構建管理模式過程中,還必須要遵循四項規律。第一要結合企業當前的管理現狀。第二要結合企業管理層與員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畢竟一旦超越,再好的管理方法也會面臨無人執行的尷尬境地。第三要結合當前團隊的痛點;第四要結合企業的中期戰略發展目標,畢竟長期的太虛渺,而短期的又缺少預見性,容易迷失。
最后,我們團隊憑借十余年的行業沉淀,現已總結出四種發展趨勢。
其中,“家庭精品菜消費行為”有別于“家庭營養消費行為”,它是隸屬省會或一線城市的家常菜,人均消費的標準應該是在100-150之間。
“中產階層的消費行為”,讓業內很多同仁看不懂的大董集團就是隸屬這種定位,不僅滿足高端商務宴請需求,更滿足精英白領的約會需求。
“主菜外賣消費行為”,也就是專做主菜或“大菜”的到家服務,畢竟當前許多家庭會因各種條件受限做不出重量級的菜品,但又能做出其他普通菜品,不想全部點外賣。當然,這種消費需求會因城市的不同,而使消費頻次和定價都會有所區別。
雷軍曾說:“順勢而為看起來不夠有情懷,但這是成功的真諦。”新常態下,“勢”往往無形,這需要有形的我們用心去發現,并認清環境,把握潮流,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編輯:紅餐網_李曉
增加餐廳利潤、搞連鎖經營?必須要看看
?內容交流、原創投稿,請加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yummy_ivy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