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鵝、水蛇、沙河粉、大盆菜。。。
當廣州人想起要吃這些典型的粵菜品類時,
總不免都會想起他的店來。
他是區又生,他專注粵菜20余年,
擅長做主題餐廳的他,總能引領粵地飲食風潮。
在剛剛過去的四月,廣州耀華飲食集團董事長區又生,再一次連任廣州市飲食行業商會會長。
“誰說粵菜沒落,粵菜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在新一屆商會理事會就職典禮上,情到深處,區又生毫不掩飾對粵菜的捍衛。
一直以傳承嶺南飲食文化為己任的他,像一位有十八般武藝的南派大俠,帶著他的獨門秘笈,一路輾轉沉浮,早已在老廣們的舌尖上騰挪出粵菜的大天地。
在他看來,不管世界怎么變,追求每道菜精致出品的“匠人精神”是粵菜應該堅持的。素會的出品,也處處體現這種“匠心”。
順應都市人健康飲食需求 紅餐網記者與區又生約在廣州流花湖公園內的素會見面。 這里是剛復業的流花素會。 流花西苑大榕樹下的餐廳古色古香,整個餐廳的格局不是一覽無余的開闊大場面,而是小廳配房、曲徑通幽、豁然開朗的中式庭院風格。 雖然沒有做什么開業宣傳,客也挺滿的,一看就是口味固定的老廣饕餮、熟客,追著餐廳來的。 ▲流花素會,推開粵地滿洲窗,就是鳥語花香。 房間粵韻繚繞,推開滿洲窗,羊蹄甲滿目粉紅,靜謐中有鳥語聲聲。素會請紅餐網記者品嘗了“賽螃蟹”、“翡翠布袋羅漢”、“花開富貴”、“祛濕靈芝湯”等幾道菜,它們刷新了記者以往對素食“寡淡單一”的印象。 湯,鮮香、甘醇、入口回味;菜,不僅在外表上琳瑯滿目、很有欺騙性,而且味道豐富立體:有爽、有糯、有潤、有甘、有鮮…… 據有經驗的大廚說,素食本身有調料和用料的限制,要做出味來,這就需要很多用心的研究,而又能調出漂亮的復合味而非單一味,這正是素會素菜精妙之一。 “做素食,一是我自己喜歡,另外也是看好素食文化。現在,大家大魚大肉吃得多了,對健康養生的要求也高了,尤其都市白領這些中上層消費人群,他們對健康飲食的需求會越來越大,3—5年以后,素食會在廣州在全國風行起來。” ▲用蛋白做的賽螃蟹,流花素會出品。 坐在紅餐網記者眼前的區又生,瘦高個,穿著橙色襯衫,后梳的長發,染了點色外還燙了點小波浪,很藝術家范。 時尚的外表,似乎與他總能引領粵菜餐飲風潮的做事風格一以貫之。 主題餐廳,做成領跑者,就有得做 原籍廣東開平的區又生,十幾歲來廣州打拼,“72行基本一半以上都做過”。 1995年,他在廣州流花公園開設流花粥城,自助粥窩、24小時營業、白粥任吃,這些開創性的做法,引領了當時粵地飲食的新風尚。從此,這位專注嶺南食文化的“碉民”在粵菜的主題餐廳路上,按營扎寨,穩步前行。 “水蛇村”,傍依廣州文化公園,用煮、炸、燜、煎、蒸、燉、炒等諸多烹飪手法演繹水蛇的美味;“鵝公村”以鵝為主題,自有鵝場,保證每只鵝的出品質量;“盆滿缽滿”,白云山腳下盆菜飄香;有百余年傳統工藝的“沙河粉”品牌,已申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區又生這里得到傳承、擦亮。 ▲鵝公村,自帶水鄉美景。 在他看來,主題餐廳,如果做得有特色,能做成領跑者,“就有得做!” 如今,很多老廣一說起吃鵝、吃水蛇、吃沙河粉、吃大盆菜,不免都會想起他的店:流花粥城、鵝公村、水蛇村、沙河粉村、鵝仔飯店、盆滿缽滿。除此外,還有“味稻一號”、“又想點”等嶺南特色的餐飲品牌。 這些固化到消費者認知里的好印象,為區又生的餐廳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源與生意。 而最新入駐區又生飲食帝國的“粵菜素食”品類,會以其清新脫俗的素顏美女形象,再次成為他粵菜生意的另一種創新、下一個風口嗎? “做素食,賺不了快錢,想賺快錢,絕對不能開素食館。”這一次,區又生耐住了性子,慢了下來。 流花湖的素會,其實2008年已經開業了。 在區又生看來,做素食要保持一種寧靜致遠的心境,“要有一顆素心。就像福報一樣,客人要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沒有捷徑可走。” ▲做素食,要有一顆素心。 流花素會斷續經營了5年,“目前沒有賺錢,但已經積累了一批粉絲,培育了市場,我們要一點點做好這個品牌。” 去年12月,區又生又在廣州珠江風景優美的白鵝潭邊,新開了一間定位高檔的黃沙素會。這間新素會,不再是小橋流水的平常人家,其每一個房間,都能看到開闊的江景,裝修上以褐色系為主,通透明亮的落地窗、典雅華麗的燈飾、雅致的實木桌椅,處處凸顯尊貴時尚。而一批素食粉絲,已跟隨而至。 ▲黃沙素食,每一間房都能看到珠江景色。 顯然,對這個大投入的素食館,區又生是有想法的,所謂“食在廣州”,廣州的素菜館不多,出彩的更少,“說起粵菜,怎能沒有有代表性的素菜館呢?” 區又生認為,以粵菜的烹飪理念與手法做素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傳統粵菜積累了眾多經典素菜菜式,而粵菜注重取材的多樣化與新鮮度,崇尚清淡、本味,追求健康和養生,這也正是烹制素菜的精義所在。 做鵝就要做出鵝的霸氣,做水蛇就要做水蛇的甜香特色,做沙河粉就要做傳統與創新、做到全國最好。“我常和身邊的員工提到‘匠人精神’,注重菜品品質,像德國人制造機器一樣,把一個產品、一個菜,做到所有人來吃都覺得好吃。好多廣州餐廳的出品,都體現了這種‘匠人精神’。” 區又生覺得,不管粵菜面臨怎樣的北菜沖擊,不管南派粵菜是否真的保守不懂得玩互聯網營銷,這種在每道菜上追求的“匠人精神”,是讓粵菜在中華乃至世界餐飲界有江湖地位的硬道理,也是粵菜餐飲人應該堅持的。 ▲素會出品的功夫腎耳湯。吃粵菜,如何能少得了湯? 素會的出品當然也有這種“匠心”。 區又生提出,素會的素食,不做形式素食,而做時令素食,“花季的時候做花、菇類的季節做菇”,這樣,保證了取材用料的新鮮,而且要求“做出味來”,把素食做了更符合大眾口味的改良創新。 “翡翠布袋羅漢”是素會很受歡迎的一道菜。用薄如禪衣的雞蛋白皮包著玉米、鮮冬菇、蘆筍、草菇、紅蘿卜粒,扎成一個小布袋的樣子,蒸熟了,再用番石榴汁淋上。 ▲“翡翠布袋羅漢”是素會很受歡迎的一道菜。 原本想用的那種廣州本地番石榴,現在已很少了,素會特意從泰國進口番石榴并進行了處理。咬一口,就會勾起老廣們味蕾深處的記憶:小時候屋前老樹上結滿番石榴,吃一口酸酸甜甜……那種熟悉而親切的味道,令人欲說還休、欲罷不能…… 就是這種對每一道菜用心研究與創新,讓區又生的素食理念,妥帖地走進了“啥沒有吃過”的老廣食客們的心。 在新一屆商會理事會就職典禮上,區又生說:“餐飲漸漸回歸本質,粵菜營養、健康,一定會越來越好。希望業界人士共同努力,把粵菜發揚光大,真正做到‘吃在廣州’。” 文字整理:紅餐網_成因|編輯:紅餐網_墨魚 ? 內容交流、原創投稿,請加微信:hongcw66 ?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yummy_ivy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