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白酒行業里典型的一匹黑馬,白云邊酒業一度高歌猛進,風生水起。
然而,白云邊集團在傳統餐飲吃了敗仗。記者調查白云邊集團跨界項目發現,兩年前收購“老通城”商標,宣稱“5年投20億元”,開的4家店已經關了3家。
高調收購“老通城”宣稱5年投20億成空
老通城酒樓,由漢陽人曾厚誠創立于1929年,以專營豆皮出名,是武漢市知名老字號餐飲品牌,后因長江隧道建設在2006年停業。
2013年2月,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受老通城酒樓委托,將“老通城”商標專用權公開掛牌出讓,彼時評估值為225萬元,轉讓價格不低于525萬元。
由于關乎老字號存續問題,此事在當年躋身熱門的話題,被社會廣泛關注。
當時,很多餐飲企業對老通城表示出友好的態度,其中,永和豆漿、醉江月、天龍投資以及湘鄂情均有投資意向。
事關武漢本土老字號餐飲品牌振興和發展,多數民眾認為有實力的餐飲品牌企業著手老通城發展更為有利,盡管如此,老通城被民營企業白云邊集團拍得,價格在300萬至400萬元之間。
業內人士認為,收購老通城,可能是白云邊集團利用老字號將資本觸角伸到餐飲領域。
記者調查發現,收購后,白云邊集團著手建立新店面,真正由白云邊建立的老通城店武漢客廳店、武漢161醫院旁上東匯商業廣場店、光谷廣場天橋邊的光谷店以及光谷德國街上的一家店面。
不過,經記者實地探訪,目前上述四家店面中的三家已經了無蹤跡,其中白云邊集團首家旗艦店——武漢客廳店,開業不到5個月就閉店,光谷天橋店在開業4個月左右關門,2014年10月13日注冊成立的光谷德國街分店,也以關門謝幕。
1月21日,老通城光谷德國街店一位老員工告訴記者,開業以來,該店生意一直不好,最后虧損厲害,就關門了。
截至目前,白云邊集團旗下的老通城僅剩上東匯店一家苦撐,“老通城豆皮”目前是湖北省“非遺”保護對象,對于企業來講無濟于事。
彼時,白云邊集團收購“老通城”后,返聘老通城原總經理代藝翔作為公司顧問。2013年,老通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2億元減至目前的1億元,收購后,白云邊曾有多種嘗試,曾公開稱5年投入20億元投資計劃,但因首家旗艦店開業不到5個月就關門,被緊急叫停。
頻頻多元跨界,屢屢敗走麥城
除了介入餐飲和地產,白云邊集團還介入冷軋、物流和酒店業。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除物流業相對好一點,其在湖北黃石的冷軋業務和酒店業務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并不理想。
黃石同大冷軋薄板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1月,專注生產冷軋薄板及下游產品熱鍍鋅卷板,年產能在20萬噸。經濟下行趨勢,也影響到冷軋業,利潤極度微薄。
在當地的白云邊大酒店也受到影響,1月20日,白云邊酒店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白云酒店很大一部分業務都來自松滋當地政府接待,“以前政府接待都在國酒(松滋當地另一大高端酒店),現在基本都在白云邊。”不過,就目前來看,受三公消費影響,其營收形勢也不容樂觀。
曾經躊躇滿志跨界的白云邊集團,能否成為贏家?多位受訪行業人士均對此持不樂觀的態度。
武漢一位餐飲行業人士此前關注到白云邊集團收購老通城就持不樂觀態度,白云邊集團并不具備餐飲運營經驗,從白酒業跨界運營餐飲,且是老字號品牌缺乏必要的市場經驗。
彼時,白云邊集團反聘老通城原高管回來協助管理和運營,但是當時的武漢餐飲市場已經出現分化,來自本土的中餐品牌永和豆漿等,以及半秋山等外來品牌等雙雙圍獵,“老通城”實則困局難解。
老通城歷史變遷
1929年 漢陽人曾厚誠在漢口大智門外開設“通城飲食店”,三鮮豆皮漸成江城一絕。
1953年 曾厚誠去世,5名子女申請不繼承遺產并請求國家接管,老通城成為武漢第一家私營改國營的餐館。
1958年4月3日,毛主席首次蒞臨老通城惠濟支店,并向同桌的外省同志推薦豆皮。9月12日毛主席第二次蒞臨惠濟支店。
1989年 營業額達2000萬元,成為當年全國餐飲業銷售冠軍。
1993年 探索“國營改民營”,成立餐飲行業股份制公司。
1998年 全員內部集資重新開業,業績并不理想。
2006年 因武漢長江隧道建設老通城停業,2010老通城旗艦店重新低調開張。
2013年 老通城商標掛牌轉讓,白云邊集團以300萬—400萬元價格取得“老通城”商標。
目前,白云邊集團旗下的老通城僅剩漢口的上東匯店一家苦撐。
來源:長江商報(有刪減)
編輯:紅餐網_Bella
紅餐網,超過60萬餐飲人共同關注!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