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餐飲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餐企開始拓展海外市場。18年年初海底撈進軍美國,打響了今年中餐出海的“第一槍”。
中餐如何在海外穩扎穩打,更進一步;這又給國內餐廳有何啟示?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胡茵煐(微信號:yuelaoban)授權發布;
2018年1月10日,海底撈出了2018年的第一波熱點,海底撈硅谷店開始試營業。海底撈出海開店已經不是第一次,阿香米線也開始了出海步伐,日本東京店預計今年4月份開始營業。
看到別人在海外做得風生水起,你難道不動心嗎?
再看2017年出海的餐企:
2017年12月,大董紐約曼哈頓店開業;同月,探魚新加坡店營業;
2017年11月,大龍燚新西蘭首店開業;
2017年9月,楊明宇黃燜雞米飯落戶美國加州;
2017年8月,慶豐包子鋪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店開業;同月,拉州拉面進軍東京;
2017年7月,局氣澳大利亞悉尼店開業;
2017年6月,和合谷倫敦店開業;同月,絕味也落戶新加坡;
……
自上世紀90年代,全聚德把店開到美國洛杉磯之后,雖說情況不容樂觀,但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出海潮不斷,越來越多有能力的餐企想要進軍海外市場。
01
中餐出海面臨市場機遇期
?1、中國崛起,文化輸出帶動餐飲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在穩步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經濟的崛起,也帶動了中國文化的輸出。
戰亂之際的撤僑、自主建造航母下水、薩德事件等等,一樁樁,一件件,無不體現出我國作為大國所承擔的責任感與國家力量。
《戰狼2》之所以成功,也與國家的崛起息息相關。上映之時正面臨著中印邊境對峙,電影主題與現實中的境遇不謀而合。
《戰狼2》所獲票房
△圖片來源:百度
這次出海是跟國力相關的,中國餐飲是一種文化,出海也是一種文化輸出。
——宴遇創始人 傅乙晟
中國文化的輸出一直在為企業的發展牽線搭橋,這也正是餐飲人的機會。
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為中餐出海提供了有利條件,這是“時勢”給餐飲人造就的機會。中餐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餐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載體之一,中餐出海帶著一種民族自豪感,對餐飲品牌來說也是榮譽。
?2、海外成本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
國內的餐飲人,都背負著來自房價狂升、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劇增的壓力,能撐住的都成功了,撐不住的就關門大吉了。
既然在國內經營壓力如此之大,或許可以考慮試水海外。海外開店并不見得一定要去美國、法國等這些發達國家,也可以選擇越南、印度等一些欠發達國家。
開到越南的奶茶店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
一個朋友在國內經營知名茶飲品牌,去年把店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坐擁兩層樓的奶茶店,客單價與國內持平,但活得相當滋潤。因為員工的平均工資僅有1500元,這在當地已經算高的了。
那邊的經濟發展水平還處于中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算國內一個員工的工資是四千,已經相當于越南三個人了,可想而知成本能節省多少?
?3、國內市場趨于飽和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7全年我國餐飲收入為3.9萬億元,同比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達到了10.7%左右。
近幾年餐飲盈收增長
△圖片來源:搜狐網
通過數據變化可以看出,我國的餐飲呈現逐漸增長的態勢,但是,近兩年的增長幅度稍有放緩。餐飲業看似交了份不錯的答卷,但這3.9萬億的數字背后,被隱藏的是上萬家關門倒閉的餐企。
國內餐飲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與其在這樣的壓力下茍延殘喘,走出去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雖說中餐已經歷過幾波出海潮,但與龐大的餐飲市場相比,還是少數。細看下來,似乎每次出海的舉動,都能成為國內餐飲市場的熱點,甚至能整個餐飲圈的人都能看到。
從這一個角度講,出海也是一種品牌能力的證明,這一舉動能帶動國內門店的發展,提升品牌知名度。
?4、海外市場對中餐接受度提高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及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國外市場對中餐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有調查顯示,國外的“90、00后”人群的喜好與國內相差不大,飲食偏好也越來越接近。也就是說,國外消費者的飲食習慣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對中餐的接受度會越來越高。
點餐順序都信手拈來
△圖片來源:百度
據外媒報道,美國一項最新餐飲業調查發現,有超過1/3人的美國人至少每月吃一次中餐,且中餐也是大多數美國人需要餐館供應的晚餐。
人們的飲食習慣會隨著周圍的環境而有所改變,據統計,目前海外中餐館約有 55 萬家。隨著中餐館在國外市場的覆蓋越來越多,也會讓國外人逐漸養成吃中餐的習慣,這無疑也是餐飲人的機會。
02
中餐出海給餐飲人哪些啟示
?1、餐飲品牌要有國際化戰略目標
品牌的發展具有一定階段性,當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國內市場已經無法滿足品牌擴張需要時,走出國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我們看著越來越多的快餐、西餐廳涌入中國,甚至遍布全球,中餐為什么不可以呢?
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等國際化品牌數不勝數,對中國餐飲人而言,更需要國際化品牌與這些大牌抗衡,而走出去是第一步。
星巴克的全球戰略布局
△數據來源:海量網
目前,中餐出海已成趨勢,將會有更多的餐飲品牌發力海外市場。面對國內日益飽和的餐飲市場,想要提升品牌競爭力,必須有國際化戰略目標,并不斷靠近。
西貝麥香村計劃雖然被迫叫停,但曾提出的10萬+計劃不得不讓人欽佩。倘若真能做到10萬+,遍布海內外,于中國的餐飲業而言,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2、中餐出海需要策略性
中餐出海在一定程度上就類似于地方餐飲走出去,當把地方小吃搬到外地市場去賣,無疑會面臨市場教育成本。
策略性就是說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而不是說今天決定要開到國外,明天就下手干。
以海底撈為例,為了這次出海可以說煞費苦心,做了一系列調整來開拓市場。
① 順應當地文化
每個地區的文化都不同,開餐廳當然要順應地方,而不能任性,否則吃虧的是自己。
海底撈為了硅谷店開業足足籌備了2年,但原計劃的等位區設置戶外暖爐、桌椅棋牌等諸多小心思仍未能實現,因為受地方管理規定的限制。
畢竟是到了別人的地盤,順應了當地的文化才能獲得當地市場。
② 順應當地消費習慣
每個地方的生活習慣不一樣,差異性造成了市場局限性。那么,必然要經過一定的調整,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中餐出海也是同理。
就如外國人在中餐館吃飯會選擇刀叉一樣,為了順應當地的消費需求,海底撈硅谷店采用了分餐制。既有大鍋桌,也有“一人一個坑”的小火鍋,這樣能保證被更多的消費群接受。
△“一人一個坑”
走出去并不一定要強調正宗,原汁原味搬到國外要考慮受眾人群。
在飲食口味上,即便是經過調制的鍋底,美國人依舊覺得辣,于是海底撈就用墨西哥辣椒醬和韓國辣椒醬進行調制,做出了辣豬骨湯底,像吃韓國泡菜一樣,是不刺激的小辣,這樣接受度就高了。
③ 保持自己的品牌特色
海底撈的人性化特色服務,不僅聞名于國內,還名揚海外。既然如此,無論把店開到哪兒,這一品牌特色都不能丟。
“三件套”眼鏡布、圍裙、手機套沒有丟,舞面沒有丟,鍋周圍的抽風小孔等等一系列的撈派風一應俱全。
△“撈派”特色
只有保持自己的品牌特色,后續在海外開拓第二家、第三家店時才能更快的打開市場。
?3、加強自身品牌管理
店面鋪的越多,對品牌管理的要求就越高,尤其是把店開到國外。
那就不僅僅是開個店了,還包括供應鏈是否跟得上、人力供應是否到位、管理系統是否完備、甚至當地相關的各項管理規定是否熟悉等各個方面。
開個店不難,難的是長久開下去,想讓品牌在海外站得住腳跟,就必須保證管理能跟得上。否則,開三兩個月就關門了對品牌來說也是不小的打擊。
中餐出海是未來的一大趨勢,這對有能力的餐飲品牌來講是一個機會,但也要根據品牌自身的發展需要進行綜合考量。
盲目跟風,看競爭對手到國外開店了自己也著急起來,這樣下去難免吃閉門羹。
編輯 | 紅餐網_澤文
用工荒背后的漲薪隱憂,你準備好了么
餐飲新風向:2018這些單品將成為爆款
2018整一年的餐飲營銷寶典,拿去不謝
餐廳如何與消費者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
酸菜魚現象越演越烈,未來中餐趨勢怎么走
露幾個鏡頭就大火,《舌尖》真能改寫餐企命運
這些餐廳明明漲價了,為啥卻能讓更多消費者買單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2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