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職業餐飲網 李珍
“一個餐飲創業者,不怕虧錢,怕的是虧了意志,怕一旦產生放棄的念頭,就永遠都起不來了。”
這碗擊中無數餐飲創業者心靈的湯,出自武漢一位80后美女創業者之口。
在24歲的花樣年紀,她辭去工作,把房子抵押出去開咖啡館,卻生意慘兮兮,連一個服務員都養活不起。
眼看著所有的投資都要打水漂,她憑著這股不愿服輸的創業精神,選擇背水一戰,放下一個文藝女青年的“咖啡館夢”,炒起了菜。
就這樣一盤一盤炒菜,一桌一桌接待客人,熬過無數個日日夜夜。
如今10年過去,原先100平的小店,一點點擴充,變為1200平的大店,專注湖北本地菜,成為武漢市餐飲的一張名片。
她就是方榮,而這家店,就是江灘印象。
1 從咖啡館到私房菜館:活下來,比什么都重要
方榮,一個不安分的文藝女青年,學的是酒店管理,在創業之前,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過著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她心里清楚自己不可能甘心一輩子過這樣的生活。
抵押房子開咖啡館,只因一股沖動
2008年左右,方榮去了一趟麗江,一眼就喜歡上那邊的餐廳和酒吧,“工作了幾年,身心疲憊,但是在那里,我可以感受到自由與寧靜。”
她想把這種愜意、自由的生活方式帶回武漢,便在長江邊上盤下了一家門店,準備開個咖啡館,還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江灘印象。
辭職創業的起步資金,是將房子抵押出去才籌來的50萬,方榮開玩笑說,“連嫁妝錢都投進去了。”
方榮對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小店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前期設計、桌椅板凳,全是她親自動手,經過近半年的準備,終于在2008年10月份開業了。
選址、選品都錯了,該踩的坑一個沒落
然而接下來的困難,卻讓這個24歲的女孩始料未及。
第一個問題出在選址。
創業初期方榮對選址沒有任何概念,只是憑感覺,想找一個有水、幽靜的地方,江灘是武漢的一張旅游名片,同時也是市民的休閑公園,全長7公里,環境清幽。
然而在2008年以前,卻是一個零消費場所,大家習慣了在江灘散散步,卻沒有到這邊坐坐喝咖啡的消費意識。
第二個問題出在開業時間。
江灘印象在10月份開業,沒多久就迎來了冬天,冬天的江灘風大,天氣冷,人流比平常更為稀少。
沒有足夠的流量,江灘印象在冷冷清清中,經歷了長達半年慘淡期。
第三個問題是選品。
多少文藝女青年都有一個開咖啡館的夢,卻往往想象的過于簡單,選址、定價、出品、效率、服務……每一個環節都是坑。
“最難的時候,一天都接待不了一位客人,店里兩個服務員都養活不起。”回憶起創業初期最困難的時期,方榮至今仍心有戚戚。
“當時非常意氣風發從單位辭職,想著大干一場,把自己全部的錢、精力、信心,都投進去,相當于置之死地,卻完全沒有生意,難免會自我否認,各方面情緒狀態是非常難受的。”
一個餐飲創業者,最怕虧了信念和意志
眼看著這筆錢就要打水漂,并且開一天門,就虧一天錢,是繼續堅持?還是關門走人?方榮心里著急,卻不甘心就此放棄。
“一個餐飲創業者,不怕虧錢,怕的是虧了信念和意志。”24歲的方榮,怕自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怕經歷這次打擊如果放棄了,就再也起不來了。
她也想明白了,對于餐廳而言,活下來,比什么都重要。咖啡館經營不下去,那就找別的出路。
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頭,她請了兩位大廚,把咖啡館改造成湖北私房菜館。
當時整個餐廳只有7張桌子,這一階段,方榮也摒棄了從前那些“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想法,踏踏實實從頭開始學餐飲的菜品、后廚、服務、門店管理等等。
隨著經營餐飲時間的累計,生意逐漸好了起來。
方榮又把隔壁的店面盤下來,一點點擴充,最終一個100平左右的咖啡館,變為1200平的大店,成為武漢餐飲市場的一張名片。
2
尋找市場縫隙,做輕商務中餐
餐飲是高度競爭的市場氛圍,回顧方榮的10年的餐飲創業史,從一腔熱血,到生意慘淡,最后起死回生,有運氣使然,也有方榮對餐飲的用心。
運氣:酒店開業、小區入住,景區人流量增大
經歷過2008年冬天的慘淡,第二年春天,旁邊一個五星級商務酒店開業,隨后一年內,江灘周邊小區居民漸漸開始入住,周圍人流量逐漸增大。
且江灘作為武漢一景,又毗鄰漢口老租界,作為城市一個旅游景點,隨著旅游宣傳,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人慢慢多了起來,我們就有了活下去的基礎。”方榮說。
聚焦:挖掘湖北特色菜,采購力量鋪到田間地頭
決定做私房菜之后,方榮對江灘印象也有了一個更明確的定位:挖掘湖北本地風味,做地方特色菜。
“既然江灘公園是武漢的城市名片,我們江灘印象也想在城市名片上做一個小而美的美食名片。”
放眼武漢的餐飲市場,做本地菜的餐廳并不多。方榮感嘆,廚師們南來北往,現在很多中餐已經沒有原本的味道,做出來的菜肴不夠純正。
而江灘印象的廚師幾乎都是本地人,由方榮一手培養起來,她嚴格要求她的廚師團隊專注做好本地菜,在烹飪手法上,盡量少油少鹽,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
在食材選擇上,方榮也很挑剔,在田間地頭鋪了大量的采購力量,在江灘印象,有漁民打的新鮮野生魚類,也有自農戶自家的菜薹、蓮藕,哪怕小道一個紅薯粉,采購人員都要親自盯著農民做,防止添加亂七八糟的東西。
服務:設置用餐顧問,講每一道菜背后的故事
江灘印象發展到現在,已經很精準的是中端商務宴請,顧客來到這里不僅僅是為了吃飯,而是一個復合的需求,注重社交和體驗。
如何讓顧客的體驗感、價值感更強呢?
方榮想到,既然自己在菜品、食材上下了這么多功夫,每一道菜都有典故,每一種食材都追根溯源,那就跟顧客講講這背后的故事,讓他們直觀感受到。
但誰來講、怎么講,是問題的關鍵。
方榮為此培養一批專業的用餐顧問,進行統一培訓,語言表達能力、職業素養,都高于基層服務員,在顧客點餐以及上餐時,用讓顧客接受的話術和方式,介紹菜品典故、食材采購和大廚烹飪心得。
一方面可以向顧客傳遞菜品信息、傳播本地美食文化,讓餐廳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方面,用餐顧問還可以提供一些比較靈活的服務,做一些維護顧客的工作,甚至成為朋友,讓就餐不僅是一場冰冷的交易,更多感受到溫暖的服務,這樣一來,回頭客就多了。
環境:借江景、租界文化,裝修10年不過時
在環境體驗上,因為在江邊,江灘印象充分借江灘的大環境,盡可能簡約,餐廳內以白色、綠色為主,多用竹子和原木。簡約耐看,經得起時間考驗,歷久彌新,是方榮對裝修的要求。
“我們這家店快10個年頭了,雖然很老,但看上去完全不會覺得過時。”
江灘印象的位置,除了毗鄰江灘,同時坐落在漢口老租界的歷史文化風情街,“左手租界、右手江灘”,是政府重點打造的旅游文化景點。
方榮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租界文化也融入到裝修中,比如歐式的拱門、磚墻、民國時期的家居物件,甚至還專門搜羅從上世紀30年代到如今一整套江灘的照片,布置了一面江灘文化墻。
每個房間還留了很大的露臺,有戶外桌椅,開餐之前可以充分享受一下江景。
在商超餐飲、快時尚餐飲流行、講究翻臺率的當下,方榮反而做出差異化,切入另外一個市場,提供一個慢節奏、休閑、放松、寧靜的休閑場所。
在充分競爭的餐飲中,方榮帶著江灘印象,踉踉蹌蹌走了10年,在市場細分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做湖北本地菜,輕商務。以此為生存的立足點。
3
做餐飲不僅對顧客用心,更要對員工用心
餐飲行業浸淫10年,足以讓一個人蛻變,方榮從不懂事的24歲小姑娘,變為一個女企業家,一年數千萬的流水,管理著數百名員工。
在南來北往的餐飲市場,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然而江灘印象從中層管理人員,到基層服務員阿姨,待到8年以上的比比皆是。
這源于方榮管理團隊的理念:“企業的成長,源于團隊自身的成長,特別是我們這個行業,更加依賴于人,所以我一直覺得,做餐飲不僅對顧客用心,更要對員工用心。”
比如雖然門店附近是高檔小區,租金較貴,但為了保證員工的休息,方榮就近安排宿舍,保證員工上班步行10分鐘以內;
擔心夏天員工去江里游泳出事故,方榮就在附近的游泳池為員工辦好會員卡……諸如此類。
現在的90后消費超前,方榮“當爹又當媽”,會苦口婆心跟他們嘮叨:“你們現在不生病,家里的父母也不需要你們養,但是有一天你要成家立業的時候,不能動不動找父母要錢。要有計劃地用錢,要有自我抗風險的能力。”
方榮甚至還專門建立制度,鼓勵員工每個月工資的一定比例寄給家人,如果一年12個月都完成,到年底會再獎勵一個月工資。
公司也成立公益基金,每個月拿出一部分利潤,放到基金里,如果員工自己或家庭有突發的困難,這些錢直接用來幫助他們。
“我也發自內心感謝我們這支從開業就跟到現在的團隊。”方榮為了回饋團隊,在盈利狀況很好的情況下,也會盡量多發點福利,送他們去學習提升。
“員工不僅僅收獲經濟上的東西,更收獲精神和成長上的,在這個企業有歸屬感,這是我比較注重的。”
職業餐飲網小結:
創業從來都是一部血淚史。
在訪談最后,方榮說:“我相信每一個創業者,不管是哪一行行業,都會遇到自己的困境的時候,到最后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就是創業者不愿服輸的信念和力量。”
從餐飲創業的低谷爬出來,方榮有時候會對目前事業產生一些滿足感和榮耀感。
但她更清楚,自己還遠遠談不上成功,“未來面臨的挑戰會更多,有困難不要緊,只要用心做,用良心做,總會越走越遠。”
(本文作者為李珍,微信號LZ_154049,如有文章方面的探討請加作者微信號)
點下圖看往期精選文章
▼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