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過橋米線市場一直虎踞龍盤,有蒙自源、阿香米線等“外來”品牌占據全國市場,也有后起之秀云味館來勢兇猛。
青和小鍋米線作為一個云南本土走出的米線品牌,因更具云南基因,所以有過全國+海外117家門店的歷史,按道理說,他可以在全國市場上走得更遠,但創始人唐際程卻在青和勢頭正好的時候止步了。
有機會不抓,他是出于怎樣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唐際程是怎么想的。
青和餐飲集團創始人唐際程談青和的選擇
云南青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和)的總部在昆明一個小區樓的頂樓,30平左右的空間里進門處有一排書架,放的多是互聯網、商業相關的書籍,然后面前赫然放著一張吧臺,還有幾張簡陋的辦公桌椅,這種恣意的混搭不像辦公室更像是好友聚集地,而且視野極好,站在窗邊就可以俯瞰整個昆明。
唐際程告訴紅餐網(微信號:hongcan18),他的團隊總共20人不到,98后的小年輕都有好幾個,旗下現在管理著唐會·小黃牛米線、青和小鍋米線、青和知味和恐龍蛋泡菜四個品牌,日常辦公都在這里。
唐際程一直把自己定義為創業者,按他的說法他有四次創業經歷,有成功有失敗,而第四次還是一趟未知之旅。
01
做生意,要靠模式
一開始,唐際程不是干餐飲的,他是一個商人。
2006年是云南普洱茶的黃金時代,跟隨市場的大潮,唐際程第一次創業就選擇了扎進普洱茶的市場里。從茶農身上收購茶葉轉手賣給采購者,靠套利賺錢。那時的唐際程是個低段位的創業者,不懂市場,不懂經營模式,也不懂何為核心競爭力。所以,當2008年普洱茶市場突然出現供過于求的時候,他徹底溺在了里面,賣不出去的茶葉堆積了好幾個倉庫。
唐際程這么歸結第一次創業經歷:“傾家蕩產,跌到了人生谷底”。
因此,第二次創業多了一些敏銳。
2009年,隨著互聯網淘寶平臺的興起,出現了一種零售新模式:格子鋪。通過淘寶線上買一些貨品,比如車模、眼鏡等,集中到線下實體店賣。這時的唐際程已經知道做生意要靠模式,也學會了看市場,于是果斷開起了格子鋪。模式新穎,又是小成本+不用費太多心力,很快,格子鋪吸引了很多工作之外有閑心的創業者,一年之后,唐際程就擁有了11家店。
▲2010年前后全國都很火的格子鋪
但僅兩年時間,市場又出現了新變化,線上購買消費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這樣的情況下格子鋪就不再具備優勢。察覺到這一危機,唐際程立馬想到需要轉型,“不然又是跌到人生谷底”。
于是,他開始在市場上尋找新的項目,幸運的是,很快他就遇到了讓他與餐飲結緣的小黃牛帶皮牛肉米線。
02
滿城小黃牛米線的締造者
2011年,唐際程到云南紅河州玩,吃了一碗當地的帶皮牛肉米線,米線味道非常好,但昆明并沒有這種米線品類,他隱約察覺到,這也許就是好項目。
昆明人愛吃米線,但此前少有專門的牛肉米線店,牛肉米線大多出現在一些清真館和牛肉館。而當時隨著昆明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飲食的口味、環境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帶皮牛肉米線作為垂直細分品類帶回昆明,應該能殺出一條血路。
但問題又來了,唐際程完全不懂餐飲,咋辦?擼起袖子從頭開始學。學怎么做產品、怎么做經營、怎么做服務……趕在2012年春節前,第一家僅38平米的帶皮小黃牛牛肉米線店誕生,但開門后并沒有預期中門客如流水的場面,第一周冷清,第二周、第三周還是冷清。
大冬天一盆冷水澆下來,唐際程有點灰心,同時開始反思,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營銷!“一開始我用老一代餐飲人的做法,通過交際圈攬顧客,叫上親朋好友,朋友的朋友來吃,后來發現不對,吃這碗米線的人是離你的店近的人,而不是跟你關系近的人。”
與此同時社交網絡興起,成了這個米線店的救星。小黃牛米線得到了幾位微博大V和電臺主播的推薦,通過社交平臺進行推廣之后,連唐際程都沒想到效果會來得這么迅猛。
“第一天就賣了4000元,這個店單日最高營業額達到12400元,第二個月我們開第二家店的時候,三天就突破了確定目標的銷售額。”也就是在第二家穩定下來的時候,要求加盟的人聞風而來,于是開放加盟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說起這段經歷,唐際程仍然自得,但他也坦誠,小黃牛米線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互聯網紅利”,而對于剛踏入餐飲行業的自己而言,這是一次“盲人騎瞎馬”的過程,根本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但作為創業者必須親自參與每一個細節,才能對未來多做一點判斷。
03
昆明一夜之間變成青和的天下
在加盟擴張的過程中,唐際程推出了“唐會小黃牛”這個品牌,兩年間,加盟店增加到40余個。與此同時,其他的牛肉米線也在不斷涌入市場,2012年底,看著滿城參差不齊的牛肉米線店,唐際程預感到這個品類將要“失控”,這次他也沒有猶豫,又開始尋找下一個項目。
也是偶然,唐際程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推薦昆明十大名小吃,排名第一的是小鍋米線。在昆明,小鍋米線和豆花米線是早餐店的必備,但由于小鍋米線需要專人烹飪,火候掌握不好,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所以基本上難以做到標準化,市場上便也沒有大的品牌出現。
▲云南特色韭菜花小鍋米線
“那個時候我想,小鍋米線這個地道的小吃,如果我在這個品類里建一個品牌,那我為這個時代的餐飲業,做了那么一點點貢獻。”要做這個產品,就得先突破標準化難題。在考察市場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因為需要冷水煮,出品“慢”是最大的問題,要節省時間,就要解決湯的問題,剛好小黃牛米線的制湯技術已經純熟,這個技術壁壘輕而易舉就解決了。
2013年春節后,第一家青和小鍋米線店開張,首日營業額就超過了旁邊的小黃牛米線店。為了讓“青和”這個品牌盡快成為品類的代言,唐際程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將30家唐會小黃牛米線店一夜之間轉為青和小鍋米線店。
▲昆明街頭隨處可見唐會小黃牛和青和小鍋米線
說到這里,唐際程的語調高昂了許多,顯然,這個讓“昆明一夜之間變成了青和的天下”的決斷,給他的創業經歷添上了精彩的一筆。而這一次成功轉變也讓他們明白,速度對一個品牌占領市場的重要性。
2014年是青和發展最快的一年。青和的全國擴張之路起步于大連,隨后擴散到北、上、深等一線城市,2015年甚至走到了墨爾本,發展最高峰時有117家門店,年銷售額近2億。
但2016年危機出現了。一方面昆明市舊城改造、新城興起,迫使一些門店關門的同時稀釋了很多人流;另一方面,全國市場出現消費升級,年輕的消費者往大商場、購物中心涌,青和錯過了最佳的入場時間。
雖然這時的青和已經創立了產品、裝修都更為時尚年輕,文化底蘊也更深厚的青和知味,但面對變化急劇而迅猛的市場,面對云南米線市場里早已進駐shoppingmall的阿香米線、蒙自源、大鼓米線等品牌,唐際程還是覺得青和已經落后了。
▲“青和”取義:青春和你在一起
“我們覺得在這個領域里面,在這個行業里面,我代言不了一個品類,我可以選擇另外一條路去打,我可以選擇另外一條路線去拓。”在唐際程那,似乎是沒有死守的概念,他永遠在往前走,在急劇變化的時代里尋找突破。
04
超級產品+共享模式=青和的下一個突破口
唐際程把自己稱為創業者,而創業公司首要的任務就是不斷尋找贏利點,提高公司的業績和市值,所以他帶領的青和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力圖做一個品類的開創者和代言者。
因此也有了恐龍蛋泡菜的誕生,這是一個全新的產品,用美國引進的小黃瓜自然發酵而成。將產品與餐廳對接,嫁接以共享經濟的模式,唐際程要把它打造成一個超級產品。
共享經濟這個概念在餐飲行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云南擁有豐富的食材和產品,在唐際程看來這就是個很好的共享點,“我有產品你有店,我可以租你的店,然后選擇一個好的產品放在店里面賣,最后共享里面的提成。這就可以解決現在人力、房租、銷售成本高而利潤低的問題”。
▲恐龍蛋泡菜:因為小黃瓜長得像恐龍蛋而得名
恐龍蛋泡菜是唐際程這兩年觀察市場研發出的產品,他介紹,這個產品近兩年出現在昆明,一直處于斷貨的狀態,只是因為缺乏資金和包裝而難以進入大眾視野,但他看好這個新品類,也已經做好了所有的前期工作:
在云南搭建了300畝的小黃瓜種植基地;
建立了進行規模化生產工廠,制定了生產標準化流程;
拿到了產品的檢驗檢測報告;
已經打通了所有的物流渠道;
請了最專業的營銷團隊營銷。
目前,這款恐龍蛋泡菜的線上銷售已經拉開,線下市場也將開啟,青和已經奔赴了新的戰場。
唐際程說他始終記得一個大學老師說的話:在這個時代創業一定要有一個思想——大賭大贏。“你一定不能把你的事情放在九宮格里面,想到底應不應該做這個事,一直在那里猶豫不決。做的風險蠻大,但賭贏了,那就大贏了。”
采訪中,唐際程多次提到他的創業心得:空杯心態,每開始一個新項目絕不讓昨天的事干擾。
也有很多次說著說著就轉移到了互聯網和整個商業大環境,可以看出,他對時代發展的關注和洞察。
采訪末了,我們問他:“你把自己定義為餐飲人還是商人?”他毫不猶豫,“商人”。
記 者 | 紅餐網_陸 沉
視頻 | 紅餐網_王偉 歐懿樂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