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加入餐飲創業大軍中,都希望大賺一筆或成就一番事業,翁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為了實現創業的夢想,他用一年半時間去海底撈、小肥羊等取經,隨后開了自己的火鍋店,美團大眾5星好評,回頭客和轉介紹眾多。作為餐飲新手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的經歷能否復制?
01
想創業但沒經驗,他去了海底撈
2013年,在北京轉業的翁先生“一直想創業”,經過多番考量,最終將目光鎖定在餐飲。于是13年年底,餐飲小白翁先生有了新身份:海底撈服務員。
這一干就是一年多,從最底層的傳菜生、服務員到后廚,他挨個學了一遍,“最主要還是想學習人家的經營模式,服務理念。”
在外人看來,海底撈服務很厲害,服務員積極性很高,翁先生認為主要原因是老板張勇的價值觀:有舍才有得,對員工、顧客有投資才有回報,而這個價值觀也影響翁先生后來的火鍋店。
(海底撈經歷,對翁先生創業起了很大影響)
這段經歷,翁先生還有個意外收獲,他結識了一位海底撈管理人員,也就是他后來的合伙人。但他倆離開海底撈后,并沒有直接開店,而是去其他火鍋店打小時工,包括新辣道魚火鍋、小肥羊等,“繼續學習各方面經驗。”
02
火鍋店開業了,定位小而精
經過近兩年的醞釀,2015年11月底,翁先生的酸蘿卜烏江魚火鍋店,在北京一個舊小區正式營業。70平,5張桌子,人均60元,“北京壓力很大,所以我們的定位是小而精。”
(火鍋店門面)
為什么選擇這個項目?“當時北京就一家,朋友帶我吃過一次,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東西。”后來再去,那家店已經不做了。念念不忘的翁先生和搭檔,直奔酸蘿卜烏江魚發源地云南取經,并結合北京當地情況做了優化。
云南的做法是整條魚下鍋,考慮到北京很多人不愛吃魚,翁先生將其改為單點并以火鍋形式呈現:烏江魚去刺削片賣,同時加入涮羊肉、蝦滑等配菜,以及北京小料。“不愛吃魚可以點鮮羊肉,老北京涮羊肉全是白水涮,結合酸湯特別好。”
在翁先生看來,做餐飲兩方面特別重要,一個是出品,一個是服務。“我不是廚師,沒有其他特長和優勢,但產品一定要做好。”
▍1.在湯上下功夫
雖然主打酸蘿卜烏江魚,翁先生打出的廣告語卻是:喝湯上癮。“顧客沖著魚來,結果發現湯好喝,這是額外的驚喜。”為此,他在湯上下了大功夫:
熬酸湯的蘿卜從云南當地采購,腌制一年以上,包裝后二次發酵,“市場上隨便買的酸蘿卜熬不出這個味”。不辣又開胃的酸湯,加上深海魚骨和淡水魚骨熬成的魚骨湯,以及骨頭熬成的高湯,使得湯底“入口沒有普通火鍋的油膩感,微酸又鮮香,特別好喝”。
(湯底有兩種,一種是麻辣,一種是鯽魚湯)
▍2.食材采購挑最好的
有人說,現在做餐飲所有產品都要差異化,有特色。這個特色,翁先生理解為原材料。為此,他一方面親自采購把關所有食材,另一方面菜品現點現做,包括青菜現點現洗,確保新鮮。在他看來,食材上精挑細選所增加的成本是值得的,因為做出了好東西,就有回頭客。
▍3. 自助小料臺模式
作為70平小店,小料臺本不該出現,一是占空間,二是成本高,而且7元/人的小料費,也讓部分顧客不滿。但翁先生依然每天備齊二十幾種小料,包括水果、粥、涼菜等,這也導致部分浪費,增加了成本。
(小料臺品種非常豐富)
好在這種DIY模式,讓一些顧客很受用——小館能吃上大店的感覺。“一個簡單的菜品就能帶來口碑,帶來一桌客人,是非常值得做的。”如今他的火鍋店,在大眾點評的“北京口味優先火鍋排行榜”第34位(截止發稿前)。
03
親力親為,服務員比后堂要求更高
除了口味,小店在服務上的好評也不少,這跟翁先生的海底撈經歷分不開:客人得一桌一桌抓,把他們當做親人,就像農村家里來客人,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
▍1. 親力親為的服務
翁先生認為,“餐飲升級了,現在的客人不是純粹吃東西,而是尋找一種感覺,一種體驗。”為此,他們一方面加強就餐體驗,增加互動:告訴顧客酸蘿卜魚火鍋的吃法,提醒顧客菜品分量足,不要點太多,可選半份菜,以及幫客人調些小料等。
另一方面,則是海底撈的“感動服務”。比如有回,一對夫妻來店里吃飯,在女顧客對丈夫忘記她生日失望之際,翁先生偷偷買了蛋糕,并悄悄跟這位大哥打招呼,然后音樂一放,送上蛋糕和長壽面,“他們非常感動。”
(火鍋店裝修干凈簡潔)
▍2.高標準的服務員
關于服務員和后堂,翁先生算了一筆賬:核心的底料他做好,出品在原材料上做了保證,只要按他的標準,保證衛生干凈就行,后堂技術難度不大,“如果開分店,我不需要任何大廚,人力成本立馬降下來。”
而服務員是一線戰士,要求要比后堂更高,不是簡單端菜倒水,而要把這桌客人帶成回頭客:客人怎么反應,吃飽了沒有,來過的人再來,得叫出他名字,知道他的喜好——每個服務員都是一個客戶經理。
這么小的店,這么高的標準,工資并沒有高于行業水平,導致員工流動性不小。
04
被選址和營銷拖后腿,生意目前“小火”
產品和服務口碑皆不俗,回過頭客轉介紹眾多,按理說,翁先生的生意應該非常火爆才是,實際上只能算小火:熬過半年艱難的養客期,餐廳后半年實現盈虧平衡,“生意是去年3倍不止,翻臺率高時達3.5”。期間合伙人由于家里的原因,于今年年初撤回老家了。
(合伙創業,總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
火鍋店生意之所以沒有隨口碑爆開,翁先生自己分析,跟選址和營銷有較大的關系,這也是餐飲運營者應該注意的地方:
▍1.選址看走眼
火鍋店開在老北京小區內,這是怎樣的小區呢?一個字,偏,兩個字,太偏!“就連隔壁小區的人過來,也要找半天。”更嚴重的是小區散客年齡大的比較多,附近的寫字樓又少。
當初選址沒有考慮過這些嗎?翁先生解釋道:一是資金問題,二是當初覺得位置挺好,小區旁邊有條餐飲街,外面就是地鐵口,但因為要進小區,門口人流量跟總人流量相差很大。
▍2.營銷上偏弱
位置不好,翁先生認為“做口碑營銷是唯一的途徑”,并舉了朋友的例子:
此人也是做火鍋,在北京郊區的村子租了一間小平房,就3張桌子,環境和包裝上很有特色,而且宣傳營銷前后銜接到位。比如“好評就送菜”活動,如果顧客給了差評,他們至少寫200多字回復。
即使口味和服務并不突出,在包裝+饑餓營銷+網絡營銷下,他們的生意火爆。“如果往長遠考慮,想真正做餐飲,做品牌,這樣也不行。”羨慕之余,翁先生表示。
(不是單獨做好哪一塊,就能做好餐飲)
當然翁先生也做了一些營銷工作,比如將老顧客導入微信群,搶紅包送代金券;對附近小區樓盤進行掃樓;在節假日上菜時給顧客送驚喜……但效果并不是特別好。
談及未來的計劃,翁先生告訴紅餐網記者:“我現在只有唐僧的取經信念和決心,剛啟程不久,徒弟們還沒有收到,盤纏也不夠,但我會堅持下去。”
05
紅餐網點評
▍1.關于創業前取經
餐飲創業前半年是最難熬的階段,也是餐飲新手淘汰率最高的時候,豪蝦傳創始人/紅餐網專欄作者蔣毅曾建議:餐飲創業不要急,先拿半年時間,用“別人的錢”為自己積累經驗。這也正是翁先生所選擇的方法:帶著學習和當老板的目的先積累經驗,為創業做足功課。
▍2.關于出品
當下餐飲市場嚴重飽和,沒有特色(產品、文化、環境等)的餐廳,大部分都只火兩個月,淡半年,然后關門換招牌。為什么?不妨站在客人角度想想,如果都不知道你餐廳印象點在哪,為什么要進來?這方面,翁先生從食材上把控出品質量,“把每一個產品都做成一個印象點”,值得我們思考。
(產品+服務是翁先生最看重的,也是他擅長的)
▍3.關于服務
海底撈的服務員有培訓,有授權,有評比,工資可能比管理層還高,支撐這一切的是一套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而翁先生親力親為,對員工要求那么高,工資卻不給力,一定程度上造成團隊缺乏凝聚力。顯然,除了選址和營銷,在管理上他們也偏弱。
▍4.關于選址
翁先生這家店生意沒有火爆,跟選址有極大的關系。對此,筆者咨詢了紅餐網專欄作者張長全,他認為生意好不好無非兩個因素:
一是位置(決定經過門前的自然人流)。位置不好,通過做口碑讓生意好起來,是一件小概率的事情,做餐飲不能去追求這個。
二是定位(決定經過門前的自然人流有多少會進來)。一定要好好預計門前自然人流,定位好業態;不要貪圖方便,不認真找鋪,天真的以為隨便找個地方,擺幾張臺,客人就都來了。
如果你現在的餐廳生意不好也存在這兩個因素,流水是平的可以守,流水不平考慮走人吧。
據相關統計,餐飲新手創業80%左右會在半年倒閉,翁先生的火鍋店能活下來,并實現穩定盈利,跟他選擇的品類(北方市場相對空白),以及對產品和服務的高要求是分不開的。
這樣的小店,也代表著一部分餐飲創業者的現狀,但想要尋找突破,要做的還有很多。畢竟做餐飲除了出品和服務,管理、營銷等也很重要,盡心盡力親力親為,一家店做得再好也就這樣。你說呢?
采訪嘉賓:翁先生(微信:wzh806)
撰稿:紅餐網記者 陳佳梅 (微信:cjm1900),歡迎交流~
編輯 | 紅餐網_白唐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8026395830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