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北美食品行業的零售巨頭sysco,在很多供應鏈企業的心中是個標桿型公司,2014 年在福布斯世界五百強企業榜單上排名 61 位。營銷網絡遍及美國、加拿大、愛爾蘭和巴哈馬等地。
前不久,國內信良記食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研發官、亞洲美食聯合研發中心總裁徐伯春受邀參觀了sysco在洛杉磯分公司的配送中心。
01
細節決定成敗
如今sysco已為356,000家餐廳、飯店、醫院和學校提供餐食,服務客戶多達420,000家,涉及有常溫、冷凍、冷鏈三種狀態食品,品類包括鮮凍肉、海鮮、家禽、蔬菜、水果、零食以及環保餐具廚房用品等等。
參觀后的徐伯春感慨良多,“國內很少能看到如此嚴謹、具有高效管理水平的企業,一萬六千多品項(包括生鮮)庫房看不到一滴水漬。”
早上五點到下午五點之前接受洛杉磯客戶訂單,下午五點以后到凌晨五點之前配送到各個商戶(醫院、公司團餐、餐飲企業),所有產品都不會被存放過久,庫存基本一周一循環,這些似乎在國內食品公司都很難做到。
Sysco企業或許是憑借著早期并購兼并而形成了高門檻的規模優勢,但徐伯春參觀過程中發現,很多管理上的細節和用心的服務是其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根本:
一、sysco為客戶提供安全、價格合理的產品。其“優質低價”的理念也是市場競爭的核心。
二、嚴格管控上游供應商。在美國如果能成為sysco的供應商,對很多企業而言就是一種至高榮譽。但想要成為他們的供應商要經過嚴格的流程和審查標準,這樣就避免了從上游供應鏈出現的一些安全問題,做到有跡可循。
三、庫房產品的嚴謹管理。sysco只允許每月出現兩三單錯誤,試錯率非常低,其苛刻程度可見一斑。
四、把客戶視為上帝。sysco致力于滿足客戶的所有需求,比如一個在洛杉磯只有一家門店的客戶他們也會正常配送,當對方發現存在不合格產品時,sysco不會先進行核實,而是第一時間補貨到位,服務意識非常強。
而針對客戶的服務,SYSCO也并未限制于供貨本身。介紹中,身為SYSCO客戶可以同時享受到一些附加價值,比如餐廳開張后需要的保險服務等等一些定制性需求,作為中間人,他們起到了整合共享的作用。
參觀完配送中心,有意思的是sysco工作人員將徐伯春帶到了旁邊的一間屋子內。
這個被稱之為品鑒中心的地方有帥哥廚師現場正在做貼心的一對一服務,除了針對客戶需求做產品推薦外,他們還會現場教授產品制作方法,供客戶品嘗并且更好的認知產品。
02
意識決定高度
作為食品行業的標志性代表,近幾年包括鏈農、美菜等企業都紛紛出國到sysco交流學習,相比國外,反過頭來看如今國內的企業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發展現狀呢?
因為國外產品理念和國內存在的差異性,當很多出口國外的食品企業反過頭來做國內市場時都面臨著兩個嚴重問題:
A.不接地氣。很多企業對2B業務的應用場景難以把控,客戶需求很難對接上,以前更多的是研發工程師在工廠里研究,難免存在閉門造車的弊端,做出來的產品難以迎合市場需要。
B.對產品定位不清晰。中國的食品加工產業其實還處在成長、發展階段,沒有長遠目標和發展計劃,過于注重眼前利益,從而導致急功近利沒有在長遠規劃上面花心思,所以企業很有可能只是風光幾年便一蹶不振。
而像Sysco一樣的跨國型企業,之所以可以做成如今的規模,除了前面提到的幾點細節和服務,徐伯春感受到的核心意識是“著眼于未來的經營理念”。
在考察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號稱食品或農業版塊的哈佛)時,徐伯春聽到了一個所謂的“土地平衡理論”。
這個理論的核心就是指出土地種植不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安排,并非是今年大米稀缺,就種大米,需要高粱就轉種高粱,而是考慮到如何將人類未來發展和土地規劃結合。
這種結合意味著,他們會通過對市場、空氣、水分、土壤、農作物、環境等等方面,對著一塊土地做至少50年的長遠規劃。
03
一產到三產形成通路
“國內食品加工企業原本就起步晚,面臨文化層面、行業意識、技術水平、設備工藝等對比國外都十分短缺的局面,人們尤其需要的是從思想意識上的轉變。”
開始意識覺醒的國內企業當中,信良記是其中一家很早就對食品產業布局有著深度思考的供應鏈企業之一,推出模式前他們就已經開始了和國內、外的食品公司、美食研究機構進行廣泛接洽、交流。
除了此次的美國之行,徐伯春每年都會去日本、德國、芝加哥等地的食品設備展,世界上最前沿的信息一直都在關注。
他認為,“一個好的食品企業,一定要去了解和掌握世界最先進的信息技術。”
這一次在SYSCO的參觀中,對于銷售主任Sam對信良記食品的價值觀和基本理念的認可更堅定了徐伯春和他團隊設定的企業發展方向。
繼續打通和建設一產到三產,形成國內食品生產的全產業鏈條。
一產上,他們開始研究產品的布局,比如信良記第一個推出單品小龍蝦,靠近洪湖邊,水資源豐富,主要考慮如何能在一塊養殖區上嘗試“稻蝦連種”的養殖技術。當下季節種稻子,稻子收割后養蝦,蝦養完了還有螃蟹,隨著時間不同,季節不同,布局不同的產品。
這其實也是一種良性的產業生態平衡,不僅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綜合利用率,還幫助加工工廠發揮到最大效益。
二產方面,信良記的優勢在于其搭建的亞洲美食研發中心,其中囊括了國家級烹飪大師及國內外的食品科學研究機構,很多專家在中餐基礎調味上擁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把傳統基礎調味工藝,轉化成食品工業以后,可以達到80%以上所謂的傳統工藝出來的效果。
在食品科學的基礎研究方面,比如一個水產品,它的蛋白質、分子結構等等,只要是影響這個產品品質的基礎理論的研究他們都在做。也只有建立在這樣科研基礎上的食品才能說無論是品質,還是食品安全,產業平衡性,環境保護等等方面才能做到位。
信良記本就是做三產出身,因此他們做產品的思路和路徑正好是倒過來的,因為知道終端需求的產品、應用場景,因此加工的爆品產品更能得到B、C兩端的認可。在這過程中,他們甚至會根據制作工藝和工廠溝通研發相應設備,其中的關鍵設備自研發就占到了三分之一。
從一產到三產,信良記信奉的產品理念就是“自己都不吃的產品絕不奉客”。sku不會很多,但是一旦確認一個產品,一定是從源頭開始去把控。
“我們希望未來可以成為中國的sysco,這是一個無限巨大的愿景。”
04
戒驕戒躁匠心不改
此次美國之行,徐伯春提到最多的就是要沉下心來做事。像很多人說的,信良記做的并非是件輕松的事情,但卻是值得期待的成果。sysco模式不一定完全適用國內市場,但服務意識、管理意識等都是值得學習的。
以前做事,人們習慣憑經驗,不知其所以然,但如今通過數據研究、優化,可以用食品科學的態度探究產品變化背后的本質原因,并且在生活節奏的變化、人群飲食習慣的變化下改變人們對冷凍等食品科學的錯誤認知。
同時他們一直在踐行一點,在做到工業化產品的標準化、簡單化、差異化的同時,關鍵工藝一定還是需要匠心。比如爆款酸菜魚中酸菜發酵的傳統工藝部分必須保留。
最后在傳統制作工藝和食品科學互相轉化的基礎上,認定一個大方向:能做到可持續的、良性的、平衡的發展方向的才是值得長遠投資的項目。
市場需要真正沉下心來,留給行業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遠的發展空間。
撰稿 | 紅餐網_依晴
餐飲供應鏈面臨巨變,傳統食材流通商如何突圍?
餐企進入 “新戰國時代”,未來30年要靠供應鏈!
新辣道李劍:供應鏈將成未來十年餐飲轉型升級突破口
干了20年餐飲年營收做到10億,他說下一個十年要死磕供應鏈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8026395830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