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餐飲難題,有人選擇死磕,也有人選擇跳過。蛙來噠的聯合創始人——羅清,選擇了后者,并發話“我們不考慮補齊短板了”。
對于這個賣牛蛙,2年就開50家門店,年營收約6億,如此高速發展的品牌,有人說正是因為羅清聰明,能夠化短板為長板,也有人說只是眼前網紅,將來該補上的還是要補上。那么她本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蛙來噠聯合創始人羅清
聊如何揚長避短
(部分視頻來自食妞)
和羅清的采訪,我們約在蛙來噠深圳京基百納時代KK-one店。當天并非節假日,商場沒什么人氣,像肉蟹煲、干鍋、烤魚等的一些單品店甚至都經營不下去關門走人了,唯獨蛙來噠還排著隊。
這是2016年3月,蛙來噠從長沙跨越到深圳的第一家門店。因為經營不到半年,這個約300平米的小店,月營收便突破100萬,日翻臺最高9輪等漂亮的數據,吸引了很多同行關注。
▲蛙來噠深圳京基百納時代KK-one店
那天一進店,整個人馬上被一大波牛蛙包圍,卡通牛蛙地板,牛蛙涂鴉墻邊,牛蛙抱枕,鐵皮青蛙玩具……在這樣逗趣的氛圍里,羅清和紅餐網聊起那些“長長短短”。
1
菜單印刷前一晚睡不著,因為還有3款魚
“菜單印刷前一晚,我睡不著,因為上面還有3款魚。”回憶起2015年1月,蛙來噠第一次進駐長沙購物中心7-up那個最后籌備的夜晚,羅清還有些激動。
她告訴我們,2010年在長沙街邊創立蛙來噠,其實就已經往連鎖加盟模式去走,只是當時沒有找到最佳路線。菜品比較泛,牛蛙銷售比占30%以上,魚占比20%,還有不少其他菜品。但是,經過幾年摸索,羅清和一起打拼的哥哥羅浩,真正決定做品牌改造了,這第一個動作便是做菜品的聚焦和標準化。
為了這次改造,兄妹前前后后花了3個月才定下菜單的終稿。牛蛙保留12種口味,其他產品狠心砍掉,連銷售額極好的魚也只砍剩下3款。
可是臨印刷前,羅清心里還是不踏實。那晚她打電話給哥哥,商量著還是把魚都去掉吧。哥哥剛開始很反對,把魚全都去掉,蛙又只有30%銷售額,那客人來了吃什么?
▲炭燒牛蛙泡鍋香辣味
羅清想明白了:“客人想吃蛙才來,如果想吃魚就不用來了。再說,我們沒辦法也沒必要和別人去拼魚,那不是我們擅長的。”和哥哥耐心溝通了半小時,兩人最終達成共識,決定破釜沉舟,只保留1個口味的魚。
菜單印刷出來,牛蛙單品店也正式在商場開業。羅清回憶,她怎么也沒想到第一天開業就爆滿,和哥哥擔心菜品少的問題也壓根沒人提起。
她說,其實那天他們兄妹倆并不抱多大希望,因為是第一次進商圈,而且是新的商圈,人氣還沒上來,再加上當時年關將至,天氣也不太好。這樣的開場,讓她覺得幸福來得太突然了。
到底是什么使得羅清敢于放棄魚,專攻牛蛙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自家店里牛蛙生意最好啊。而深層次的原因,是羅清對單品市場的分析。要選擇一個單品來做,除了自己熟悉之外,還要有足夠大的市場,并且要有持續的生命力。
①牛蛙所依附的菜系川湘菜,早已覆蓋全國范圍,且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②牛蛙作為川湘菜經典菜式,一直很受歡迎,有足夠廣的群眾基礎;
③還很少人開發這道單品,并包裝成品牌,走向全國。
反觀魚品類,不是自己最擅長,又已經被大力開發,像酸菜魚已是遍地開花,自己何必來爭奪這個市場呢?
直截了當,火力全開對準牛蛙,狠心放棄“也不錯”的魚,是羅清對市場的分析,也是她對自身長短的剖析和最終做出的選擇。
2
2年50家店,蛙來噠是不是跑得太快了
第一家店的成功,讓羅清一時不敢相信,產品的聚焦,模式的選擇是不是真的完全正確。不久后,他們選擇第二個商圈,不同的選址,不同的客群,生意依然火爆。這才堅定了羅清做連鎖加盟的商業模式。
倆人一邊干,一邊探索標準化,從產品(主料、醬料等),到硬件(財務、收銀等),到人才培養系統,到加盟合作……
2015年6月放開加盟,僅2年時間,便在30個城市開了50家門店,其中直營店數量占比約1/3,客單價70元,單店銷售額最高達140萬。
然而,對于這樣的高速運轉,紅餐網則打了個問號,樓是不是蓋得太高太快?
羅清的回答很堅定,不高,不快,他們甚至已經計劃在2017年開到100家店,理由是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跨越。而“1”的實現,倚賴于2010~2014年,團隊對商業模式的測試。
▲蛙來噠深圳中心城店門面
說起這四年的“測試”,真的很讓人驚訝。當時這對跨界進入餐飲的兄妹,4年居然造了4個品牌,5種模式:
①“蛙來噠”:以蛙產品為主的餐廳,蛙銷售額占比30%以上,魚占比20%,還有其他品類;
②烤魚品牌“愛尚烤魚”;
③魚火鍋品牌“鍋聲嘹亮”;
④湘菜品牌“味之翼·湘”:大眾湘菜品牌,模式類似外婆家,500-600㎡的社區店模式,以及2000㎡的大店模式。
結果是,虧損1000萬!
其中味之翼·湘是虧損最慘重的一個品牌,基本上靠蛙來噠來養,直到最終停業關門。
正是因為這沉痛的一擊,羅清認清了自己的短板,像味之翼·湘這種模式,本質上其實還是傳統餐飲,這對于跨界的兩兄妹來說,實在很難Hold住。
既然這樣,干脆就做自己擅長的吧,鎖定蛙來噠,其他的統統關掉。這才讓兄妹倆全身投入蛙來噠,并在2015年確定蛙來噠的商業模式,實現“1”的突破。
3
虧損1000萬,真的只是為了測試商業模式嗎
既然一開始就創立蛙來噠,生意也好,為什么后來又折騰多幾個品牌了呢?還導致虧損了1000萬?難道真的是錢太多,非要投來做試驗嗎?
羅清深深吸了一口氣:“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經歷是無法避免的。”她清楚,能不能抓住機會,是由當時的認知水準來決定,而當時無論是她,還是哥哥,都沒有這個能力。
▲當年沒有緊緊抓住那只蛙
她坦言,如果當時具備這個能力,那也早就消化了一位“高人”的指點。
羅清口中的這位高人,是深圳知名腸粉連鎖品牌紅荔村老板袁錦華。
2011年,羅清向他請教連鎖店的經營,他說了一句話,“要找到你的英雄產品”。可那時的羅清,只知道自己是做牛蛙的,不確定錦華大哥的“英雄產品”是什么意思,后來只是一笑而過。
“等到2015年我們真把牛蛙作為單品來做了,那時再回想起那句話,真覺得價值千萬啊!”但是她深知階段論的游戲規則,沒有如果!
羅清的這番話,通透,不糾結。
反過來,她也樂意接受這段折騰,這些錯失,因為也是一種收獲。正是這4年的成與敗,讓羅清更堅定集中火力,做好蛙來噠連鎖加盟的信念。
2010~2014年商業模式的摸索,為蛙來噠的連鎖加盟模式奠定基礎。
①有人。
關掉的三家店,員工超過100名。蛙來噠只要新開一家店,幾乎全套的人馬和成熟的團隊就能填進去。
②有教練制。
初入行,羅清就在做培訓體系。幾年下來,在商業模式和產品不斷迭代的過程當中,確定了從樓面到廚房9個技術崗位,都由教練店長和教練廚師長擔任專門的教練員。
③加盟商的篩選。
因為在餐飲行業努力拼搏過,所以對于加盟商人選,羅清和哥哥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要求,就是投資人必須自己投身管理當中。如果只是為了賺一把快錢來加盟的,他們一概不要。
前期對餐飲市場的熟悉,對加盟體系的探索和準備,讓羅清有了底氣。而對于那些倚重傳統餐飲的短板,她不考慮去補齊了,“因為有些短板是沒辦法用時間和金錢去彌補的。”
4
踏入餐飲前,已在商海中打拼15年
“當斷則斷”的剛,“揚長避短”的柔,在羅清身上特別明顯。言談之中,能感覺她絕非初次創業之人。
▲蛙來噠聯合創始人 羅清
是呢,其實早在2010年踏入餐飲業之前,羅清已經擁有15年的創業經驗,她從22歲開始便在商海里打拼,率先進入安防監控行業。多年浸淫在這個生機勃勃的行業,羅清被鍛造成實干派。在建立規范的財務、收銀、運營等管理系統方面,她絕對是好手。
除此,在這個技術更新迭代迅猛的行業里,她擁有了抗風險的能力。我們都知道電子產品每一次新技術的誕生,就意味著一大批公司要被淘汰,能熬過三四年就算不錯了,但是羅清的公司沒有倒下。
為什么每次都能安然度過呢?她輕描淡寫:要不就是找到好的資源,要不就是踩準技術的風口。而透過她堅定的眼神,你會相信,她天生屬于商海。
后來,在獲得財富、時間自由之后,羅清毅然退出這個行業,她覺得自己遇到瓶頸了。最后在鐘情餐飲多年的哥哥的撮合下,她踏上二次創業,餐創之路。
在安防創業這些年,能力的培養和思維的鍛煉,恰巧為她后來進入餐飲業打下扎實的基礎。她一投身餐飲業,便傾向硬件的打造和人才的培養,很多朋友還笑她把餐廳做成科技公司。
結語
餐飲創業路上,羅清從不硬碰硬:傳統餐飲模式不擅長,她深挖單品;魚類、小龍蝦等市場競爭太激烈,她做牛蛙;很多人只攻產品,她發揮系統管理的才華。
有人說她是一時網紅,尤其是上了汪涵的《天天向上》,在大眾面前曝光,而在紅餐網看來,她更是識時務者,一個懂得揚長避短的實干派。
記者 | 紅餐網_林如珍
視頻 | 紅餐網_羅小莊 王偉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8026395830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