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 面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第 1125 期
▼
王首富健林曾說,中國的購物中心不是賣出來的,而是吃出來的。 吃,似乎能帶動一切。不少餐館也想成為一個帶動其他營收的平臺。 可行么? 說起來,宜家早就玩通了“餐飲+”的游戲,用餐飲帶用戶流量,順帶提高了其他商品的零售額。妥妥的。 但是你可知道:不論“+餐飲”還是“咖啡+“,你想靠這個盈利,為時尚早。跨界經營首先加的是成本,而非盈利點。
■ 餐飲老板內參|內參軍咖姐 發于北京
1
一場成功的跨界長什么樣?
▽
先看這樣一張菜單,再看這樣一個客流量。
5秒鐘,猜猜這是哪兒——
對,就是那個你們熟悉的宜家。
說起跨界,啡姐覺得宜家絕對是個中高手,而且是不露聲色就Level 100的那種,為什么?
它把關于餐飲的跨界做成了商業模式的一部分。
1.放大消費者需求,融入購物流程
▽
宜家在國內的選址很有“心機”——大部分在距離市中心相對偏遠的地區,吸引的消費者目標性很強,并且都做好了“耗時長”的心理準備,于是,用餐成為一個剛性需求。
宜家的巧妙,在于把這種剛性需求放大,甚至形成一種壁壘,關鍵是——
它把餐廳融入到消費者購物流程中,而非結賬后。
▲ 將餐廳融入在購物流程中
抓住了消費者這樣的心理:樣板間轉一圈,正好飯點兒,難道出去找飯吃再進來?又或者,挑完所有的,結賬裝車,午飯不成了下午茶?
憑消費者怕麻煩這一點,宜家餐廳就能在周圍餐館(如果有的話)中“笑傲江湖”了。
2.性價比背后的奧秘
▽
能讓消費者為餐買單,它的口味至少不會難吃到哪兒去。
并且也就是一頓麥當勞、KFC的價格,蓋飯意面瑞典肉丸可任選了,飲料咖啡還能續杯。
這里不是稱贊它的性價比,啡姐想強調的是,這種“味道不差,價格不貴”體現了宜家對自己餐廳的清晰定位——
作為一個家具家居商場,餐廳為的是客流量啊,是好感度啊,是話題點啊,是給顧客來店的多一種選擇啊。
隨著城市邊界線不斷外延,很多宜家家居店面逐步被融入進新的社區、寫字樓園區范圍內。
誰說沒有把宜家當工作簡餐的消費者?來吃一頓的同時,為什么不能順手買個24.9元的保鮮盒17件套?
▲ 宜家可不是隨便加的,其跨界的成功之處在于融入
要說賣餐這件事兒,你覺得宜家掙錢么?
餐廳是宜家商業模式的成本,而非盈利點。但是,它為宜家家居商業模式帶來的價值,不是靠計算原材料、人工成本和售價能算出來的哦。
2
為什么各個品牌都要搞跨界?
▽
從前開咖啡館的搞跨界是因為賺不到錢,開個帶咖啡的獨立書店賣賣書,增加一項收入;而如今,為什么不同行業都想往咖啡上靠呢?
1.喝咖啡搭一起,沾沾文藝范兒
▽
奢侈品開咖啡館是其品牌形象中重要的一環,餐飲業態多了一個讓消費者能打卡的地兒——
買不起包包,吃得起面包呀。
并且,咖啡館的調性,對其奢侈品“高不可攀”的品質感也是加分的啊。
另外,也是一種吸引眼球的營銷策略。度娘一下“奢侈品咖啡館”等關鍵詞,各種探店、盤點、設計文章成頁成頁的。
▲ 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古馳博物館中的Gucci Cafe
啡姐覺得,奢侈品開咖啡館屬于特例,人家品牌勢能在那兒,并且不差錢。
另外,互聯網企業開咖啡館也有品牌形象方面的考慮——缺乏實體產品,咖啡館的存在對于企業而言是一個形象展示窗口,對品牌認知清晰。
2.創造“容易下單”的環境
▽
這是目前主流的“+咖啡”的訴求,比較集中在服裝店、護膚/化妝品店上。
悅詩風吟在上海的旗艦店,就是化妝品+咖啡的結合,打造出一個結合美食與DIY手造的體驗空間;另一個韓國品牌伊蒂之屋,不久前剛剛合作開了一個滿目粉紅的咖啡快閃店。
▲ 化妝品牌做的快閃咖啡館
你會發現它們的共通點——不是想當然的傍咖啡IP,而有著很強的目的性。
前者的DIY手造體驗客觀上延長了消費者的停留時間,更有助于客戶轉化率,方便品牌更好地講故事;后者則是為了推自己的新品系列,選擇了時下流行的生活方式,高顏值能引發目標客群的追捧與二次傳播。
再如,之前咖門曾報道過的拉夏貝爾,要與TNPI合作在服裝店內引入 Segafredo 咖啡品牌,打造品牌生活方式店,啡姐很期待會是什么樣。
畢竟如果單純只是把咖啡館搬到服裝店來,根據目前國內的咖啡接受度,顧客進店逛累了在沙發上一坐,對咖啡菜單視而不見的情況,似乎大有可能。
而如果能形成新的商業模式——比如打造一個要交門票的“超大型主題試衣間”,滿足少女們的個人秀夢想,提供消耗一個下午的休閑方式,那么“+咖啡”就成為極具競爭力甚至必不可少的一環了。
不能指著消費者自己去改變固有的消費模式,創造給他們看。
3.吸引客流量
▽
逛街累了,發現一家能提供咖啡的店,會不會原意多留一會兒,順便給品牌提供了展示銷售的機會?
但是,對咖啡館來說,通過加餐、加圖書、加文創禮品等方式提升人氣,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但這個選項也有實現的可能,比如從另一個維度——營銷上的跨界考慮。
今年“520甜(nue)蜜(gou)大作戰”中,太平洋咖啡就跨界與華為攜手,打造了一個移動端的活動。
▲ 太平洋咖啡曾和銀行搞出來的跨界
形式簡單,H5頁面中填填點點即可,而不同領域的兩個強勢品牌合作,實現了雙方目標客戶資源的有效共享與對品牌價值最大化的挖掘,可謂一場漂亮的雙贏。
3
為什么不鼓勵你隨便搞跨界?
▽
即使有成功的案例在先,但也應該清晰地認識到:跨界不是救星,而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講究頂層設計,追求“門當戶對”,宜家的成功復制過去肯定不管用。
另外,也別忘了:“+”首先增加的是你的成本,而不是盈利點。
最害怕大多數的跨界最終淪為一場“美則美矣,毫無靈魂”的自嗨,甚至壓垮店面的“最后一根稻草”。
·END·
統籌丨關雪菁
主編|溫馨 段明珠 黃文瀟 視覺總監|阿部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2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