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867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團購成為餐廳老板的眾矢之的。 用,就割肉換客流;停,就門前車馬稀。 更有甚者,將團購推上絞刑架,列舉幾大罪狀: ①被平臺扼住生命線 ② 降低利潤,還遭到團購平臺的無情扣點 ③阻礙新品開發 ④損害品牌形象 曾為餐企攬客立下“汗馬功勞”的團購,正漸漸被部分餐企從主營菜單中抹去。 “無團不餐、無餐不團”的時代確已過去,團購模式真就一無是處了嗎?
?餐飲老板內參閆太然 發于北京
依舊迅猛發展的團購平臺
▼
在美團北京的美食板塊下,依然能夠看到單店最高團購達到3.8萬單。大眾點評北京的美食版塊下,單店最高團購達到驚人的91萬單。
▲團購依然一副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態勢
1月19日,美團和大眾點評品合并成立的新公司新美大完成了超過33億美元融資,完成融資后,新美大的估值達到180億美元。
無論從團購平臺的數據,還是融資發展,都能看出,團購依然一副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態勢。
話題變少,是因為少了百團大戰的熱鬧,也少了團購的惡性競爭。
不變初心的路人甲
▼
砍價的本事來源于生活的積累。但有太多如我般,積累很多,卻被顏面打敗而羞于砍價的人,團購正是提供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貪便宜”的機會。
▲貪小利之心不死
顯然,團購正是刺激欲望的利器。
由于套餐超低折扣的魅力,很多消費者會將實際使用能力擱置一旁,價格變成驅動成交誘因。
也有老板抱怨,本來,吃飯作為剛需,顧客到店已經確定是要在這消費了,可是,詭異的一幕是:客人一落座,就掏出手機翻團購,本來一個正常的單子duang的一下就縮水了……
這個問題在當下是個案,也許在“百團大戰”時期是個無法避免的常態。
并且團購也許能改變顧客的消費邏輯,永遠改變不了占便宜的心理。
不知道有沒有人統計過,團購后十分鐘即消費的占比?
團購平臺對于餐廳
依然蘊藏巨大能量
▼
一位餐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新店在商場開業,裝修上古樸高雅、餐桌餐具都具有文藝氣息,人均35元,菜品也富有設計感。
開業初期,由于宣傳到位,連續幾天大排長隊。大眾點評隨即聯系我,簽訂120萬元的采購合同。
接著在半年的時間,餐廳都保持一個很高的上座率。由于人氣旺,別的商場就以低租金好位置邀請我進駐。
我也就理所當然的拿著大眾點評的訂單款,開了第二家商場店。
從這個真實的故事可以看出,團購依然蘊藏著巨大的勢能,能幫助一些餐廳短期內打響品牌、創造原始積累。
據內參君了解,此類的補貼在大眾點評、美團等團購平臺依然存在,補貼力度分地域和餐廳具體情況。
萬惡的“絕對論”
▼
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言論:外婆家、海底撈這些知名企業都不用團購;誰誰開個餐廳,做團購做死了……
胖子需要的是瘦身,瘦子需要的是進補,你們倆的食譜能一樣嗎?
▲每個人說的話都是基于自己的立場,自己的需求
就像小馬過河的故事:
松鼠說,它的弟兄前兩天淹死了;老牛說,只是到小腿;當小馬試的時候,發現松鼠和老牛說的都不對。
團購模式畢竟解決了非標準化服務在線銷售的標準化問題,是商業上很大的創新。
不同的餐廳對于團購應該有不同的適配性,千萬別患上團購偏執癥,要么依賴它,要么恐懼它。
團購只是一味中藥
▼
規模小的餐廳,本來平均利潤就低,如果采用團購,將承擔巨大壓力。
其結果,要么自己承擔損失,要么減少菜品質量和分量,最終影響消費體驗,也影響餐廳的口碑。
▲掌握團購的平衡點才能為我所用
規模大的餐廳,平均利潤高,但不斷上漲的房租、食材成本和用人成本等都在蠶食著企業利潤,長期做團購要慎重。
對于這類企業來說,團購可作為一段時間內刺激消費的工具。就像明星,隔一段時間就要營造點話題,出現在眾人面前,以防止被消費者忘卻。
什么樣的公司能做團購?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就像A=B,兩個都是變量,也許有時候相等,有時候卻不相等。
A(公司)背后承載諸多因素,餐廳不同的階段發展主題不同,主題不同需要的營銷手段就不同,不同階段的資源匹配需求也不同……
B(團購)背后也有諸多因素,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政策,對不同餐廳又有不同優惠活動,其中還有城市消費熱點的問題……
其實團購是個工具,在拉動人氣和傷害利潤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如何讓團購為我所用,而不是我為之所累,這是個學問。
統籌:張琳娟|編輯:閆太然|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iyanran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中歐餐+創新營細節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