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835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創新是創新者的通行證,恐懼是恐懼者的墓志銘。 在一個趕不上變化成為最大恐懼的時代,“創新”成了一個被用濫了的詞匯。 可創新的真相何在,努力變化的價值何在?你真的參透了么? 在羅輯思維CEO脫不化看來,關于創新的大多數努力都是錯的!
《皇帝的新裝》,編出這故事有幾百年了吧?
幾百年來,大伙兒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個光屁股皇帝身上。可是你們有沒有考慮過那個講真話的孩子的感受?
在人群中,把真相一嗓子喊出來,就算是孩子,也需要洞察、勇氣和一個犯二的機會。
我參加李善友教授混沌創業營的面試,要求回答關于創新的問題——嗯,機會來了。我就喊這句——
關于創新的大多數努力都是錯的!
設立目標,拆解目標,訴諸行動,加強控制,事后檢討——我花了前 15 年的職業生涯來培養這種“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
▲“以始為終”對嗎?
但是在羅輯思維創業期間,我花了 15 個月才戒斷這樣一種對創新絕對有害的能力。
這就相當于“我最終要賺 1 個億美元,好,讓我們開始吧!”
嗯,你有了目標。然并卵。
“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之所以會害了創新,是因為這里面有一個非常滑稽的假設——“我知道我要什么結果”。而創新恰恰是一種未知的化學反應,沒人知道最終會是什么。
●●●
羅輯思維也犯過這樣的錯誤。
2015 年,我們確定了要做電商。目標既定。
手段呢?提高選品的效率。
實施呢?我們決定推出一個名為“造物家下午茶”的活動。每周舉行選品會議,開放報名,定向邀請。因為這樣的漏斗模型毫無疑問應該是效率最高的。
結果,我們立即陷入了大海撈針的境地,每周都要從幾千份報名郵件中篩選掉 99% 的不靠譜項目。邀請來參加選品活動的公司中,因為種種原因根本不具備合作條件的,又占了絕大多數。
▲選擇一個好項目如同大海撈針
很快,我們發現這件事難以為繼。
因為“以終為始”,所以我們陷入了一種效率規則之中。
●●●
其實,對于羅輯思維來說,比效率更重要的,是選準每一個與眾不同的好商品,讓每一次賣貨本身都能夠促進品牌的勢能。
因此,我們立即停掉了這種貌似有效率的操作方式,回歸到人,授權每一位買手去靠人際關系尋訪、輔導每一家目標供應商。從接觸到供貨,一個目標供應商可能最長要走 9 個月,但是,目前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這些產品,就是這么一天天磨出來的。
一年積累下來,這種一個一個死磕、一天一天磨合的方式反而是最有效的。因為磨合的不僅僅是雙方的配合,更磨出了我們買手的選品能力。
也有不能合作的公司質問我:你們難道居然以一個“小孩兒”的判斷為標準么?我的回答:是的,信任每一個具體的人,讓公司能力在人身上長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標準。
創新不是目的,而是結果。
“回到初心”——放在任何大師的蓮座前,這都是一句正確的話吧?
很抱歉,會這么說的人,大概就是質問馬云“你不是說你不做游戲么?”“你不是說你不做物流么?”的人。
▲初心是什么,真的能回得去么?
創業者要有一種沒皮沒臉的實用主義精神。
當年的初心,是在當年的眼界和能力平臺上形成的。當眼界、能力、資源這些變量發生了變化,憑啥我不能改?
啥叫職業經理人?他們多少都會抱怨老板:丫一會兒一個主意,變得太快!
啥叫創業者?就是能夠“一會兒一個主意”,并且能夠把這種變化消化掉的人。
●●●
再舉一個羅輯思維自己的例子。
我曾經單獨問過羅胖:你做羅輯思維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羅胖老老實實地回答:我就是想提高我個人出去講課的課酬。但是,當第一次招募會員成功之后,我突然意識到,這事兒,可能比我想的大的多。我得負起更多責任了。
以前的羅胖,為了演講費而創業。現在的羅胖,幾乎謝絕一切商業演講。環境變了,眼界也變了。再回到當時的初心,已然找不到力量。
我能說實話嗎?
這一代創業者的初心,大多是掙錢。
那些高遠的東西,反倒是征途中某個瞬間被命運賜予的恩寵。
關于創新這件事,參與的人往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竭盡全力
我經常想問那些“舉全公司之力”的創新者:你到底是想干活?還是想起哄?
動不動就“舉全公司之力”的創業者挺可恥的,因為這是把創業者自身的責任推諉給團隊。
為啥你的股權最多?因為你得負責創新啊!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原因決定了為啥全公司之力不能隨便“舉”:
|巨大風險|
公司資源永遠有限。舉到了這事兒就會荒廢那事兒。
一個真正具有價值稀缺性的事情應該有能力吸引資源,而不是依賴輸血。
這也是我們公司評估一個新點子是不是“偽創新”的金線——這件事本身能不能創造資源增量——如果你做對了,全世界都會來幫助你。
羅輯思維在 2015 年 9 月底宣布要做 20 年跨年演講。我們的團隊沒有大型活動經驗、沒有預算的概念、沒有獲得任何贊助、當時甚至場地報批都還是未知數。
但是,一周以后,我們已經知道,這件事,必成。因為很多完全想不到的人突然現身,給予我們各種各樣的支持。一直到 2015 年 12 月 25 日之前,我們負責這個項目的小分隊一共只有 4 個半人。
所以有效的創新方式就是特區模式:創立一個五臟俱全的突擊隊,讓它野蠻生長。
|力不到,不為財|
創新的實現需要能力基本面。
所謂“基本面”,就是一家公司的底盤,像地主老財的糧倉一樣,一點點積累。
▲財主的糧倉,靠積累
對于羅輯思維而言,基本面就是作為一家知識電商的運營能力:從知識服務的角度選品、制定策略,到日復一日的消化處理訂單、更快的速度發貨、更精準的管理庫存、更好的提供客戶服務,到更精細的完成核算,更好地管理現金流。甚至連如何更有效、更低成本的辦理退款,都是基本面的能力。
基本面需要的不是創新,而是持續優化,是靠一遍遍的重復跑出來的能力。
所以,很多人問我怎么到羅輯思維亮相?我都會告訴他們,想到羅輯思維做廣告,多少錢也沒門,但是,如果能來賣點啥,咱們立即可以談,我不僅不收廣告費,我還付你貨款呢。
再比如,在我生孩子之前進行的“生娃賭局”,發心只是團隊真的想給我一個最大最大的祝福,但是我們的思維方式依然是“能不能通過電商來搞?”結果大家都知道,我的女兒收到了 13 萬人的“份子錢”,這真是一份巨大的祝福,同時,羅輯思維激活了 13 萬個產生支付行為的用戶。
公司中的大多數人,做的都應該是護住基本面的工作。
動不動就舉全公司之力,會讓人為了“政治正確”而去工作:好,這件事是老板強調的創新,所以我們都要把時間花在這件事上。
恰恰相反,公司應該追求一種大多數人根本不需要去判斷這是不是創新的境界,把所有的事情都當做基本面去維護、去建設,這個公司的能力才會逐漸獲得一種加速度。
|創新成本|
創新成本不是指那些投入在創新本身上的資源,而是為了推行創新而產生的一系列執行成本——
為了分配資源而必須進行的溝通,為了監督資源分配必須進行的管理等等。
要搞創新的人越多,溝通成本和制度成本就會越高,而這些成本與創新本身早就沒什么關系。
▲創新越多成本越高
所以,回顧創業史上那些著名的創新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因為公司中有一個創新的“暴君”。
少廢話,聽他的,成本低。
因此,關于創新這件事,最佳狀態應該是創業者舍命ALLIN,而全公司之力“不舉”。
把話說得再重一點吧:一個號召全員創新的創始人是可恥的。
●●●
一個公司的能力是
從一場場的戰役中打出來的
而不是從一個偉大的戰略中構想出來的
創新,是這些能力的副產品。
創新,是長期枯寂攀登之后的登臨遠眺。
創新,是春種夏耘之后必然結出的果實。
所以
那些傳說中關于創新的努力——
設立特區是對的,全體轉型是錯的;
野蠻生長是對的,目標先導是錯的;
隨資源應變是對的,執著于假設是錯的;
創新必須有收入是對的,輸血造數據是錯的;
創始人ALLIN是對的,舉全公司之力是錯的。
來源:羅輯思維
統籌:劉曉紅|編輯:閆太然|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iyanran
申請大食貸請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843.html